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儿童拥有宝贵的天性资源,"柏拉图问题"便内隐对儿童的这一发现,以及对童年何以如此丰饶的追问。幼态持续学说则从进化论角度,对童年的天性资源何以如此丰饶做出科学说明。其实这类发现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并不鲜见。"柏拉图问题"和幼态持续学说可视为对中国童心主义思想的支持与支援。对人之天性的发现导致对儿童的发现。而对天性的发现以及对儿童的发现是现代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儿童及其天性在我国教育学界乃至具体教育实践中的地位还有待确认和提升。只有如此,教育与儿童相互对峙这一在传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才能得以抑制乃至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2.
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目的,而永远不能只视为手段。如果康德这一主张是对的,那么,儿童是教育的目的便是对的。教育自始至终都应以儿童为目的,这就否定了教育常常将儿童视为工具的旧观念。以儿童为目的的教育尊重儿童的生活和世界,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助推儿童按其本性生长。以儿童为目的的教育不是去设计、制造儿童,而是帮助儿童自我建设与自我完善。"以儿童为目的"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亦是入手考察与理解现代教育的重要维度。以儿童为目的的教育只能扎根于民主的或向往民主的社会中。  相似文献   

3.
法国启蒙运动之际,著名的启蒙学者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尔》中详尽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点。他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自然,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的天性,号召"回归自然",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今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儿童“读经”是中国文化、中国教育的一种传统,但却是不好的传统。薛涌称蒋庆的读经理论是“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秋风则起而为蒋庆辩护。两种不同的儿童观念,两种不同的教育学说,会造就两种不同的童年,两种不同的人生,甚至两种不同的人。这两种儿童观念和教育学说的对立,其实就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立。全面了解薛涌和秋风的论战以及蒋庆儿童读经的原貌,我们会发现,其实秋风与薛涌的距离,远远小于他们与蒋庆的距离。这也是秋风与薛涌的论战堪称奇怪之处。  相似文献   

5.
儿童身心发展中的自然与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身”系自然,“心”向自由;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即儿童“身”之自然与“心”之自由的和谐发展。在儿童自由活动的不同领域,“和谐”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却内存着“血脉亲情”性的本质联系。开发儿童潜能和自然生命力即开发儿童自由活动能力。中国的旧式教育割断自然与自由之间的“血脉亲情”,通过否定人的自然属性来扼杀人的自由天性和创造性,只能培养出自然观念和自由观念双重缺失的“人才”。儿童“身”系自然导引出教育的自然原则,“心”向自由导引出教育的社会原则,强调双重原则并存且并重,方可克服我国传统教育中“社会原则”单极化偏向造成的弊端,方可获致儿童生命发展的整全性和和谐性。  相似文献   

6.
童年是人生的根本,这是"儿童本位"得以支撑的基础。童年拥有丰富的天性资源。成人是童年资源的继承人、受益人。从个体发展来看,长大成人是儿童成长的目的。但从老子等人"复归于婴儿"的主张看,人生的目的是童年的复归,童年依然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从种系进化来看,童年是一种自然目的。童年资源是人的全部生活和整个文明大厦的根基。不只是儿童教育应当坚守"儿童本位",文明的进步和提升也需要坚守"儿童本位"。人类社会和文化只有坚守"儿童本位",才有可能实现马克思之"人性复归"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7.
论国际人权法中的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认为,在国际人权法中,国家主权是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基本条件和手段。国家主权也是国际人权的一项基本内容。主权国家为实施人权而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人权模式,根据本国国情确定人权内容的类别和先后顺序,确定人权保护和救济的方式、方法,均是该国的主权行为,应当受到国际社会的一体尊重。坚持主权平等、对话合作、求同存异,才能推动国际人权法的有效实施。强加于人、以强凌弱的作法,只能破坏尊重国家主权原则,走向国际人权法法律价值的反面  相似文献   

8.
赵琪 《行政与法》2006,(8):116-119
少数人权利的保护是国际人权法的重要内容,承认并尊重少数人权利也是当今众多国家的国际义务。文章从解悉少数人权利保护的国际公约入手,全面论述了少数人权利保护的内容,并提出了我国法律在少数人权利保护方面应当做出的适时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对于儿童读经是对是错,各家各执一词,一时难分伯仲。作为一个教育现象,就要从社会现实中去寻找答案。本文就是通过为什么读经,谁来读经和怎样读经这三个问题来阐述小儿读经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对中国的儿童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儿童读经不仅有利于儿童自身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自愿接受调解、和解,是对自身权益的处分,是当事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作为法律服务者,在接受当事人委托代理诉讼事务中,应当尊重委托人关于接受调解、和解的自主选择,即使认为委托人的选择不妥,也应当出于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的考虑提供法律意见,而不能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基于多收代理费的目的,通过与委托人约定相关合同条款限制委托人接受调解、和解。上述行为不仅侵犯委托人的诉讼权利,加重委托人的诉讼风险,同时也不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相关合同条款亦属无效。  相似文献   

11.
学校文化建设有三种途径:理性思辨、历史叙事、主动创生。相比之下,第三种途径值得开拓,进而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学校文化与学校现实生活的隔阂见证着主动创生学校文化的必要性,文化本身就具有的主体性昭示着主动创生学校文化的可能性,学校教育活动的人为性彰显出第三种途径的可行性,即通过创造性地改进日常教育活动而主动创生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2.
德性"自盈"是中国文化对个体自我体认的最基本的评语.而一切人生理想的诉求都集中于自我德行的外溢,这就造成了中国文化对人性自我意识的过分乐观.因此,这种基于德感意识的人性体认,缺乏追寻彼岸超越精神的动力,也带来了个体精神生活的乐感取向,从而导致了道德泛化和去道德化等诸多道德教育困境;而对人性体认建立在罪感基础上的西方文化,却孕育了具有超越之爱感的道德教育.所以,中国道德教育必须从狭隘的本土化思维框架中走出来,通过再思中西不同的人性体认,促进爱感的生成,承担培养爱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跨文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机会均等"是学校教育制度正式形成之后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各国教育学者对其概念内涵的分析均受到其所在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英国学者强调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子弟,都应该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而且政府还应该对平民子弟给予补偿教育,以达到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美国学者强调无论儿童出身于何种民族及背景,都应该接受同样质量的教育,尽可能地减少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中国学者认为以中国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应尽量减少儿童在入学机会方面的地区差异和阶层差异.  相似文献   

14.
论创造性的内在精神及其生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受科学心理学的片面影响,传统的创造观仅从“人力”的纬度关注人的创造性,将本是人性特质的创造性窄化为人外在的“创造力”,忽视了体现其内在精神的人性价值因素和精神过程,这对教育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生成”,从教育的视野审视创造性,则人的创造性必须首先体现真、善、美的“人性”,而后是这种人性外化的新颖独特的“人力”,创造性既表现为个体对物质世界的创新,即“对象性功能”,更体现为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超越,即“本体性功能”。学生创造性的生长必须达成“人性”与“人力”的同一。  相似文献   

15.
"德目主义"主张将人类的美德形成具体的条目,在教育过程中把这些条目灌输给受教育者,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德目主义"划分为不同的学派,有的强调以权威的言语作为衡量道德与否的标准;有的主张以自然作为道德判断的评价依据;有的把追求幸福作为衡量道德生活的尺度;还有的则将道德与否归因于理性的推断与思考.就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而言,"德目主义"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德目主义"思维方式的缺陷桎梏了学生品德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教育权之争——“孟母堂事件”的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素一 《行政与法》2006,(11):71-74
“孟母堂事件”是一场发生在国家与公民之间关于教育权的争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国家作为教育权主体的地位,而未对父母的教育权做出具体规定。缺少制约的国家教育权力的膨胀造成诸多弊端。父母基于自然,有权主张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权,有权监督让渡给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权,家庭教育应有其合法的地位。当然教育权作为公民的自由权的同时,又具有社会性,家庭教育必须接受国家、社会、法律、法规的监督与指导,国家也有义务保障家庭教育的实现。这样,父母的教育权利与国家的教育权力(利)之间应该互相制约,以保障受教育人受教育权的完美实现。  相似文献   

17.
责任生成的道德内涵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是社会性个体间联结的内在基础,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道德基础。因此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就成为现时代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责任生成就成为青少年学生德性成长的基本任务,也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责任生成是源于人的善的本性,是个体在不断地体验与他人、社会、自然和化的依存关系中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应把握这一责任生成机制,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建立良性人际互动以使学生能够体验责任和培育起道德自觉,在激发责任感的同时培养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8.
The 2004 Supreme Court of Canada decision in Auton concerns the right of autistic children to access services held by their parents to be essential to their children's ability to participate as members of a democratic society. It is argued that the child's right to have his or her basic developmental needs met is a constitutionally protected one. Having those developmental needs met engages both education and health rights. In Auton the parents had sought funding for the service at issue from the Ministry of Health, the Ministry of Children and Families (which dealt with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other particular support programs for the families of disabled children) as well as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case raises central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very nature of educa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a discretionary power of government to set out statutory limitations upon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including education rights.  相似文献   

19.
高等师范教育发展中的学科教学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师范教育在师范教育重组重构,综合大学试办教育学院的新形势下,遇到了严峻的困境和发展机遇,它必须寻求新的生长点。如何能把握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如何能理智地明确学科归属,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学科实力,如何能重视建构学科体系,锻造学术队伍,开辟实践基地,学科教学论必将获得自身的突破性发展,并对高师教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价值观与西方确实有着诸多的不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将"权力"视为治国工具,而西方先人一开始就对权力充满戒心。本文分析了孟德斯鸠、魁奈等西方启蒙思想家和梁启超等对古代中国政体的认识,并引申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定义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中西不同的权力理念源于对人性认识的差异。先秦儒家认为"人性善",对贤人始终寄予希望;先秦法家则认为"人性恶",主张利用"人性",加强君主的权力。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则坚持以法治限制人性,制约权力。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权是一个畏惧、荣誉、品德兼而有之的"混合政体",中国的"传统法"是"礼与法"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