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反高潮——张爱玲小说的叙事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源自她新旧兼容、中西并蓄的叙事方式,直接受到《红楼梦》和毛姆小说的影响。在她笔下,物质世界的华丽与精神世界的荒凉,对高潮的预示和闪避,以及虚实相间的场面处理,对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宋元小说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它继承了古代说书艺术、魏晋小说和唐代传奇的现实主义传统,直接奠定了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的基础。研究小说话本的艺术特点,能够邦助我们了解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演变情况,对今天的文艺创作也能起借鉴作用。宋元时代,说书讲唱艺术中有个专讲“小说”的门类,这个门类的艺人说书用的底本,  相似文献   

3.
论唐五代小说的历史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五代,小说作为新兴的体,呈现出明显历史化倾向。唐五代小说多以“记”、“传”、“态”、“录”等命名;有的作家直接取材于正史记载;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以及采用“五见法”、“实录”法等叙事笔法,均可看出史传作品影响的痕迹;小说作家将自己的创作看作“补史之阙”的工具,并继承了寄寓褒贬、申明王道的史官化传统;他们强调真实,轻视小说创作。本从小说命名、内容构成、叙事模式、创作主旨、议论化倾向、小说理论等方面分析唐伍代小说的历史化倾向,并结合当时重史的社会风气、小说作家的史官出身、小说评论标准等方面,分析其历史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反讽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自 9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重新掀起张爱玲热以来 ,大量研究张爱玲的生平思想、作品意蕴、美学追求的文章频频见诸报端 ,然而 ,对于反讽这一重要的创作特征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代的反讽学者认为反讽是外延不断扩展的概念 ,它的意义是由基本的文学修辞手段———说反话 ,到对人类的矛盾对立生存状况的哲学反思而不断丰富 ,不断拓展的。其中反讽更是小说的基本创作原则 ,H·R姚斯说“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其最高成就都是反讽性的作品”。〔1〕张的小说在主题、情节和人物刻画方面都使用了大量的反讽 ,因…  相似文献   

5.
散韵相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特点之一。早在唐代,由于诗歌盛行,一部分热衷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在传奇小说中夹进了相当数量的诗歌。宋、元的话本小说,作为说唱文艺作品,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谚语、成语,以及文人的诗词歌赋。这些小说中的韵文,一般来说,并没有游离于主题之外。但是,夸饰作者吟诗才华的陋习,以及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缺点却十分明显。曹雪芹的《红楼梦》,一方面继承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洗旧翻新”,创造了借助韵文,刻划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新经验。《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共有一百四十多首诗词曲赋。其中绝大多数为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服务;有一些直接表明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对题材的评价;还有些则适  相似文献   

6.
文人笺纸     
胡建君 《检察风云》2012,(17):86-89
张爱玲说到30年前旧上海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相似文献   

7.
“山药蛋派”小说的故事结构集中,不注重场面描述;叙述方式追求可“观”性;刻画人物在正反对应的结构框架中进行,用“外号”概括人物特点;处理生活事件追求“戏剧化”效果;注重人物语言和语言的动作性,较少运用形容词: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山药蛋派”小说创作的“戏剧化”倾向。这一倾向既体现了这一流派作家平民化、通俗化的艺术追求,也明显昭示了他们与山西地域文化传统之间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一位传奇的女子,她创造性的转化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手法,让荒原意识浸润其中,形成其独特的灵魂.本文主要从张爱玲荒原意识成因及荒原意识的表现两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哈代小说中的自然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尤其是他小说中的自然描写,突破了自然环境在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单一的、舞台背景式的作用,成为小说中动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哈代与自然的关系,哈代笔下的自然和自然在哈代小说中的作用三个方面分析哈代笔下的自然艺术  相似文献   

10.
欧阳亮 《检察风云》2006,(14):66-67
1978年1月张爱玲发表《色,戒》后,很快就有人指出,这部小说是以孤岛时期的一桩刺杀案为原型的。虽然张爱玲随即写了篇《羊毛出在羊身上》辩白,表示小说中的“王佳芝”和“易先生”并非上海滩的郑苹如、丁默村,但这两段故事是如此相似,使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很容易联想起二十世纪40年代初的那招“美人计”。  相似文献   

11.
周少元 《现代法学》2001,(1):146-149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张晋藩先生在《清代律学及其转型》、《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等论著中以清代律学为切入口 ,把律学的发展、演变、精神及其转型置于中西法制文明演进的广阔背景之中 ,把传统律学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王喆  周磊 《时代法学》2014,(1):30-37
中国古代传统的羁縻政策是中央政府通过法律治理西北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法律制度.唐、清两代治疆理念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羁縻政策并有所损益变化.唐代和清代是羁縻政策发展演变的典型时期.从法律史学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勾勒出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还原两代封建王朝中央政府治理西北边疆的政策、方略.  相似文献   

13.
因缘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张爱玲等人的因缘写作,一是源于因缘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二是源于明清小说对世俗化因缘的描绘.文化心理的变动制约着现代作家的因缘写作.因缘在现代作家笔下具有多种含义,其叙事格局也有摆脱佛教影响的倾向.就因缘叙述所具备的现代特性而言,启蒙作家是完成的现代性,张爱玲等人是未完成的现代性,是一种融合有传统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童广俊  张玉 《河北法学》2006,24(8):96-99
土地买卖是清代、民国时期农村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土地买卖契约是地权转移的重要凭证.考察束鹿县张氏家族土地买卖契约,可以看出:其订立符合现代合同成立的基本要素,其条款符合现代合同格式条款的基本特征,其法律效力为当时国家政权所承认,体现了现代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更多是外力催化而非自然生长的结果,因而深深烙上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印迹,其作为政治工具的诸多缺陷也非常明显。尽管如此,它还是打开了一扇窗口,使中国人开始慢慢了解和接受著作权观念,并成为中国著作权法发展的规范源流。《大清著作权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既是移植法律的过程,也是创造传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陈胜强 《北方法学》2012,6(4):140-145
中人是清代土地绝卖关系的重要参与人,是土地绝卖契约有效成立的必备要件之一。"立契有中"是影响买卖双方契约观念的最重要因素,而这种因素又是由中国传统交易规则所固定下来的传统决定的。因此,中国传统交易规则是型塑中人在清代土地绝卖契约中功能的基因。  相似文献   

17.
赵玉环 《政法论丛》2009,(3):110-112,F0003
商事立法是清末修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了清政府“参酌中西”、“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指导方针.是外国商事法律与中国传统商事习惯的混合物。商事法律的修订,促进了清末工商业的发展,开启了中国商事法律近代化的历程,为中国近代商事立法打下了基础,对我们今天的商事法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修律过程中存在的照抄照搬西方法律、超前于中国现实的缺陷和不足,则为我们今天移植外国法律提供了教训。  相似文献   

18.
李雪梅 《法律科学》2010,(6):159-167
工商会馆碑是清代行业规范的重要载体,而行业规范又是中国传统非正式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以百记的清代工商会馆碑刻,记载着行业公产保护、行业准入与自律自治、同业互助救济与应急救援等事宜的规范内容。透过这些静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城市社会中非正式法的形成与运作机制,以及清代工商行业与社会、工商组织与业者个体、非正式法与正式法之间,相互依存、冲突、妥协的动态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19.
唐末五代前后出现的中国花鸟画,以写形、写实为主,画史称之为工笔花鸟画。随着花鸟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这种工笔花鸟画必然被体现作精神追求、个性渲泄的写意花鸟画所取代。其写意精神的形成肇始于元代,渗透于明代,完成于明末清初,到今天已成为一种必然。因此,中国花鸟画从写实、写形向写意性的发展是一条基本的规律,画史上对花鸟画工笔写意的界定是不合理的,应不受其束缚而进入中国画写神、写心、写情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20.
申诉制度是中华法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制度。中国传统的申诉制度源于西周,终结于清代的京控,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具有三种基本表现形式。这些制度对中国现代的申诉、上访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