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沈逸 《外交评论》2010,27(2):38-47
自布什政府第二任期以来,以“黑客袭击”与“信息自由流动”为标签的网络安全政策,逐渐成为美国战略框架中的新问题。在奥巴马政府任期内,随着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调整,所谓应对来自“中国黑客威胁”日益影响中美战略互信。美国信息安全战略的调整、“谷歌退出中国事件”以及国务卿希拉里推进“互联网自由”的讲话,都表明网络安全关系正在成为影响中美战略关系框架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2.
当今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网络的作用占主导地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校园网络,校园网络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枢神经系统,高校的科研、日常工作管理、学生的学习、老师的多媒体教学都离不开网络。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高校网络都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校园网络的发展随之也带来了相关的安全隐患,网络安全相关问题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焦点问题,只有很好的解决了网络安全问题,高校信息化建设才能稳步的运行,本文主要针对高校网络安全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对保障高校网络安全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线广域网、无线城域网等无线网络的基本特点,然后从无线网络的开放性、移动性、动态变化以及传输信号的不稳定性和终端设备等方面比较了无线网络安全和有线网络安全的区别,最后提出并详细解释了解决无线网络安全问题的一般思路。  相似文献   

4.
李恒阳 《外交评论》2014,(6):107-124
自从斯诺登向国际社会揭露了以"棱镜"项目为代表的美国政府秘密监控行为以来,很多国家对美国的监控行为进行谴责,要求美国做出解释并道歉。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奥巴马政府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调查国家安全局的监控问题。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重新树立自己在网络空间的道德形象,挽回由于斯诺登泄密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然而,情报部门的监控阴影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消除,美国网络安全政策面临严峻的挑战。"斯诺登事件"促使更多国家支持互联网主权化,网络地缘政治倾向也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5.
网络安全监察专业是在公安高等院校中开设的特殊专业,该专业涉及到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设计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体系结构,以小组合作为平台,构建立体化、多元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专业综合素质、知识层次及应用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公安部十一局的大力支持、指导和贵州省公安厅领导的亲自谋划下,贵州形成了以"四个一"为核心,以安全保护组织体系、预防保护体系、监管保护体系、应急处置体系、综合防护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和工作支撑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网络安全"八大体系"建设架构和"1+1+3+N"总体思路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顶层设计。从贵州大数据网络安全的顶层设计、体系建设、平台建设、立法建设,以及大数据安全的监管保护和侦查打击、安全示范城市和安全靶场、安全技术监测体系、安全产业发展等方面,探讨、研究构建贵州大数据网络安全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都开设了网络安全专业,由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在信息安全学科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使得各院校在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以及实际效果上,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目前能真正满足国家需求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完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设施及学科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探索具有本地特点、时代特征和警察特色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网络安全信息共享主要包括网络威胁指标和防御性措施两个方面。实施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有利于实现国与国之间、本国各级政府之间、本国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国内私营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美国在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方面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美国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进行研究,能够为我国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网络安全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但网络面临着种种威胁。我们有必要通过分析网络安全技术 ,给出一个较完备的网络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0.
对高校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校园网上涉及违法犯罪的问题层出不同。通过对校园网络违法犯罪的六种来源、三种形式、五种类型、六种心理状态和三方面的管理误区的分析,提出高校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四项对策。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公安网络安全体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网络安全策略,难以保障公安网络上公共信息的安全。P2DR模型将防护、检测、响应组成一个较完整的安全策略,是对传统安全模型的重大改进;蜜罐系统是基于主动防御理论的一种诱骗技术。利用蜜罐技术改进P2DR模型,提高了事前检测能力,并初步实现了在公安网络上的应用,提高了P2DR的效能,增加了公安网络的防御纵向深度。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保安主要通过预防犯罪、对违法行为和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弥补警力不足、收集和共享情报、影响人们的安全观和适应非传统安全的发展等方式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保安既有社会控制的优越性,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保安对公众场所的大量控制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影响控制效果、公众对保安的负面认识影响社会控制的执行力。认识保安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正视保安的社会控制功能的局限性及其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更有利于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论群体性事件中警察与媒体的关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安机关在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过程当中,公共关系策略的运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媒体作为公安机关与公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其作用更加不容忽视。因此,我国公安机关有必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探索在群体性事件当中警察与媒体的"双赢"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公安机关与社会层面长期接触和直接摩擦,决定了其执法行为极容易引发网络舆论危机。在公安机关网络舆论危机管理中,沟通是最重要的工具。公安机关应当梳理当前危机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疏通沟通渠道,才能保障危机沟通的有效性。实践表明,有效的危机沟通需要公安机关注重做好五个环节的工作:树立以网民为本的沟通理念、增强网络危机的沟通技能、提高网民的沟通能力、培植网络危机沟通的中介力量以及推进网络危机沟通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力量,其处置机制的建立健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需要对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基础加以阐释,并对我国现行的群体性事件进行动态和静态的分析,从中找出问题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网络空间的蓬勃发展为舆论传播开拓了便捷性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舆论危机事件,社会热点问题言论在网络平台传播时被无限扭曲和放大,对网络安全和社会秩序产生极大影响。透视公众在危机事件不同阶段中的心理取向和行为表现,将公众失范行为归结为信息层面的失范行为、行动层面的失范行为和情绪层面的失范行为,并指出矫正公众失范行为,化解网络舆论危机需要加强网民公共理性精神教育并构建网络社会安全阀系统。  相似文献   

17.
网络言论自由在促进社会公共安全的同时,因其匿名性、即时性、个性化特征,言论的随意和放纵亦随之出现。假以网络言论自由的名义实际上违反言论自由的言论给社会公共安全造成现实的冲击,这一方面有言论者言说的策略因素,另一方面也有网络受众自身的原因。为了网络言论自由在生活中得以真正落实,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促进网络言论自由积极作用的发挥,强化对其负面作用的规制。  相似文献   

18.
“后奥运”时期我国将迎来越来越多的重大国际性活动,如何更好地做好涉外安保工作,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重大国际性活动具有规模大,规格高,参与人员数量众多,易形成场地饱和状态,相关活动多,社会影响广泛等特点。重大国际活动涉外保卫工作的相关事前准备包括思想准备、物质准备、事前实务准备、警力部署等。对重大国际活动性涉外案(事)件的处理,是一项政治性、法律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也是重大国际性活动涉外安保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精心处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校园网已成为公安高校信息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公安教学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作用。它既为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又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也实现了公安教学资源共享和丰富了公安教学方式。但是在校园网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为此,必须扩大校园网的覆盖面;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丰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立和完善公安院校网络教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发展使我国政治安全机制的各个层面面临巨大冲击,主要表现是网络成员身份数字化、电子化,安全工作对象变得难以识别和掌握;网络使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力下降,统一舆论难以再续;网络催生全球化理念的张扬,国家和民族意识趋于淡化;网络成为少数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工具,防腐反侵难度加大;网络开辟了信息窃取和破坏的新途径,政治安全防范面临全新挑战.面对上述冲击,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的政治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