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imevalueofmoney”(货币时间价值)是由国外引入的。这一命题,对事实的表达是否准确?是否还有值得讨论的方面?“货币时间价值”在外国的企业经营和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尤其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都运用货币时间价值来进行动态分析,以正确评价投资效果。美国纽约州大学布法罗管理学院教授任奇峰博士就曾说:“有货币的人牺牲他现在用货币的权利,将它让给别人,对于这种牺牲,用货币的人要付给他一定的报酬,即利息,这利息就是出货币人的最基本的收益。货币因此产生了时间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财务上一个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张福军 《岭南学刊》2007,1(3):93-96
关柏春和刘慧《论马克思的工资、利息范畴创新》一文对马克思的工资和利息理论存在许多认识上的偏颇,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劳动报酬形式,是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在私营和外资企业中,工资依然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非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利息收入是非劳动收入,但是非劳收入并不等同于剥削收入。  相似文献   

3.
<正>有关利息的来源,不同经济学家会有不同的解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对利息的来源提供了原创性的货币时间价值理论解释,由此对利息理论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这里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资金出借者愿意融出富余资金以获得利息回报呢?庞巴维克的解释是,这是因为个人对货币存在时间偏好或者时差偏好,货币存在时间价值。根据他提出的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或货币时差偏好理论,比起等待未来才能得到的货币,我们更喜欢现在的货币。  相似文献   

4.
货币,对于生活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人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然而,它却发挥着其不寻常的作用。尽管今天的人不能离开货币而生活,但货币并不是和人类同时诞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而货币的历史只不过几千年。在一个极其漫长而又非常遥远的历史阶段内,人类社会是没有货币的。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和经济学理论掌握绝对话语权的当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已处在呼唤伟大理论的"新时代",必须立足于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充分吸收整合各种思想资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本文主要论点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是取代实物而与总量相关的内在实体概念,价值的实体就是抽象的人类劳动本身,而不是财富或"蛋糕"。争论"价值量化"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界的误入歧途,价值量化是个伪问题;"价值转形"本质是要说明社会范围内的总剩余价值在全体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也进一步表明了,无产阶级是作为一个整体,受着资产阶级整体的剥削;在现代货币经济中,价格(货币价格)是价值(生产价格)的货币量值,而货币本身则代表着一种社会劳动支配凭证,由此确立了以货币为中介的社会劳动支配秩序。  相似文献   

6.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是我国养老产业模式的创新途径,志愿者通过劳动服务获得时间货币进行积累存储,以供将来自己需要时提取兑换获得同等的养老服务待遇,是社会养老新途径。互助养老还不完善,依然存在服务信誉、货币通兑风险等各种问题,需对其提供相关法律制度保障,通过完善制度增加信誉,吸引更多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  相似文献   

7.
尽管时间银行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但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其中也包括运用社会学视角开展的研究。本文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将关于时间银行的研究进行回顾,归纳为时间银行的交易、货币、社会资本三方面,同时结合中国时间银行在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归纳为中国时间银行面临的性质困境、时间货币的单一化与难以嵌入社会环境的问题。最终站在青年人作为解决障碍的途径角度做出分析与建议,本文认为,青年人与时间银行息息相关,青年人作为时间银行的"新鲜血液",应该作为交换方的角色进入时间银行,形成一条"中间道路"。同时,为了发挥其作为时间货币富集者的身份,应该开辟更多吸引人的货币兑换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经济货币化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尚毅 《新重庆》2006,(7):35-36,43
经济货币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由于这种原因,经济货币化可视为和经济市场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将经济货币化分为两个阶段:其一,货币作为交换手段大量存在于经济体系中,用于衡量商品价值;其二,货币作为一种社会资产形式存在于经济活动中,参与社会经济收益的分配,货币不仅是交换的媒介,而是具有市场价格的价值形态。该阶段为货币经济的成熟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经济的货币化必将伴随发生,且随着市场化的深化而不断发展,最终将出现典型的货币经济形态。中国经济在走向市场化过程中,也同样呈现…  相似文献   

9.
货币均衡就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与社会对货币的供给基本一致。经济学理论中的均衡概念指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所谓货币均衡反映的是货币供求及各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大致趋向的变化状态,也就是说,货币均衡的含义是指货币供求之间存在的基本一致的趋势。 在纸币流通时期,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或者说,纸币本身的价值与它所代表的价值量相差太大,要使纸币成为广大社会公众所普遍接受的货币符号,必须打上权力的烙印,强制流通。随着中央银行的诞生与国家垄断的形成,货币发行也就作为中央银行的一项特权而存在。这时,作为国家的代表——中央银行来说,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货币供求平衡,即:应发行多少货币才是均衡的货币供应量?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货币发行过少,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和发展对货币的需要,会出现“货币饥荒”,使生产萎缩,商品供应不足;如果货币发行过多,超过了客观的货币需求量,则会出现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的通货膨胀。在货币发行权被中央银行垄断的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的增减必须由中央银行来进行调节。 1984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既是主管货币发行、创造信用的中央银行,又是具体经办存、放、汇等具体业务的商业银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全国文综I卷)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产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甲产品的价格分别是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与伦理纬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生活受到货币经济的冲击,乡村生活的合理性及其价值越来越受到破坏和质疑。农民需要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而不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边缘化和无力感。拥有更多的货币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何况农民还挣不到足够多的货币。让农民在货币支出不多的情况下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满足感,就更有意义。在新农村建设中,倡导消遣经济的核心之意是重构农村闲暇的社会建制和政治安排,从而重建适合农民自己的乡村生活方式。税费改革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村各种社会文化性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如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生活等,很多问题和事情由于缺乏价值标准而变得"说不清楚",不同人群对生活的体验和看法出现了明显的分歧甚至是断裂,中国农村出现伦理性危机。在笔者看来,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乃是伦理重建。  相似文献   

12.
张露 《传承》2010,(27):114-115
伯南克作为新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经济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主张中。从金融加速器理论到外部融资额外成本理念,从货币政策制定过程的透明到灵活通货膨胀率基准目标,无一不显示他在货币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他的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主张也同样存在一定的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禹芳琴 《求索》2010,(6):56-58
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其知识与意义系统,是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的。货币是人类创造力的一种外化,是人类社会文化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所引导的社会文化主导精神观念的转变,实现人类的社会化,导致现代生活的客观化,促进个体发展的自由化。货币以其价值的中立性,成为人们生活意义的最终调节者,成为衡量价值的尺度。在金钱尺度因素的作用下,现代社会衍生出经济功利的文化意识,这有着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着某种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资本概念理解上的分歧及派别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后明 《理论月刊》2003,(12):77-80
由于经济学家们所处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加上认识的角度不同,形成了在资本概念理解上的不同派别。为了更清楚地认识他们对资本的范围、作用、运作机制及其实质理解上的分歧,本文将其划分为货币价值派、资本宽派、生产资料派、时间派和关系派,并对各派别之间的主要观点作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货币与社会     
货币是人的社会化的催化剂,社会流动的加速器,社会互动的引擎,同时也成为社会分层的基础之一。货币在发挥其正功能的同时,也有误导人们走向行为失范的负功能。在货币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超前研究的新问题,要求我们加强社会管理,破除货币拜物教,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因此,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与社会的关系,应当是当代社会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秉持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统一的总体性视域,将货币置于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历史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揭示了货币所具有的劳动生成性、关系物化性与主体抽象性三重意蕴。从历史总体维度,货币作为社会生产劳动的直接代表与资本增殖中的生产要素构成了货币的生产本源。从结构总体维度,货币作为物化社会关系和劳资关系物化形式体现了货币的关系本质。从价值总体维度,货币作为现实的人的对象化与资本抽象统治的主体存在蕴含着货币的主体本性。马克思的货币概念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学、哲学或社会学范畴,上升为总体性、革命性的社会历史范畴,在破解人类历史上的“货币之谜”的同时,也祛除了资本主义的“存在之谜”。  相似文献   

17.
<正>"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的一个古老原理,意思是: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从社会学讲,无论古今中外,但凡有人群的地方,大多数人在道德上都是中性且随波逐流的。一个社会,一个组织,只要在制度上存在漏洞或缺陷,那么"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价值确证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之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时间不长,其组织形态上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值确证的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的确证困境主要有社会贡献价值认可困境、高等教育认定困境、自我价值认同困境等。走出这些困境的主要举措有:整合志愿者证书,细化志愿者服务的要点与贡献值;建立志愿服务社会价值认同机制,高等教育认同机制和网络确证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计划经济的思想来源于马列主义,但马列主义并没有把它绝对化。 马克思认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价值,认为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比例。列宁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货币和资本的权力,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现计划经济制度才能消灭一切剥  相似文献   

20.
《政治经济学常识》的教学中,有人问:“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下,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工资应相应地减少,为什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反比过去高了?”对此,我们需要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资上的表现,才能把问题搞明白。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资本家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降低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剥削程度,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如果工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量没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货币的价值也没有变化,那么,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会表现为工人工资的减少。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这些因素都是在变化的。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