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大欧亚伙伴关系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背景下新打出的一张牌,既有应对西方压力的短期考虑,更有以此为平台构建国际和地区新秩序的战略考量。俄罗斯"大欧洲"幻想的失败、欧亚主义的确立是大欧亚伙伴关系产生的思想基础,而欧亚经济联盟成立则是其物质基础。目前,大欧亚伙伴关系尚在概念推广阶段。大欧亚伙伴关系理论上虽可"罩住"丝绸之路经济带,但鉴于"一带一路"越做越实,其难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覆盖"。大欧亚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理念相合、目标相近、原则相同、路径相似,两大倡议可以携手同行,共建欧亚地区新秩序。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对"一带"与"一盟"的对接采取既支持又有条件、既参与又留有余地的态度。在"一带"与"一盟"对接中,俄方重视发挥西伯利亚大铁路作用、加快远东发展以及促进欧亚经济联盟一体化,并且利用中国投资缓解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面临的经济困难。与此同时,俄罗斯及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对中国的竞争亦存在担心,目前不愿与中国进行自贸区谈判。鉴于此,中国应与欧亚经济联盟就中国成为其观察员国进行谈判,此举将有利于开展"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中国要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开展对接合作。  相似文献   

3.
大欧亚伙伴关系是俄罗斯的宏观区域战略设想,其在概念上对欧洲主义和"转向东方"都是一种修正,但它亦非欧亚主义的简单放大。欧亚主义的核心是俄罗斯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关系,而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实质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与欧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除一般性经济利益外,欧亚地区在反恐、安全、能源、产能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中国意义重大。中国应与俄罗斯共同推进大欧亚合作,并对其内涵进行丰富和发展,使之增加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4.
阿列克谢耶夫及其欧亚主义国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阿列克谢耶夫是俄罗斯欧亚主义国家思想的主要表述者.他系统考察了自古以来俄罗斯人所追求的"真理的国家"的五种模式;提出了苏维埃政权改变的三种可能性以及欧亚主义的相应对策;声明欧亚主义者的目标是要在继承俄罗斯民族传统与苏联国家体制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取消政党,排除西方的选举制度,建立独特的"思想统治"的欧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5.
2016年6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提出建立欧亚伙伴关系的倡议,包括可能吸纳欧亚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成员国加入,自此欧亚伙伴关系成为中俄合作新议题。构建欧亚伙伴关系,不仅关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发展,而且涉及欧亚大陆的区域化前景和战略形势。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提出欧亚伙伴关系倡议的背景,论述了俄方倡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可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中俄两国在这个新领域进行合作的原则思路。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是沿着路海古代丝绸之路,构建亚欧大陆经济走廊,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乃至亚欧共同发展的战略构想。它遵循市场运作原则,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资源有效配置,开展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一个大陆"作为"欧亚倡议"的关键词之一,强调通过构筑交通物流、能源基础设施等网络,实现欧亚国家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其核心是铁路、管道、北极航线等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与"欧亚倡议"是既相近相通,又相差相异的两个系统,既有静态的相似性,又有动态的互动性。这种耦合性,使对两个系统进行引导、强化,促进良性的、正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激发内在潜能,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提升成为可能。中韩FTA的签署和生效,将为推进"一带一路"与"欧亚倡议"战略对接提供制度基础和内在动力,通过两国政策协调、市场开放等创新驱动,克服战略对接的制约因素和障碍,拓宽对接和发展的路径,强强联合,共同开拓欧亚新的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俄罗斯在欧亚主义思想指导下,将目光转向东方,试图通过推动更广泛、更具包容性的欧亚合作来营造欧亚战略空间。经营稳固的“欧亚战略空间”是欧亚主义指导下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目标。大欧亚伙伴关系是其最新政策化表现。俄罗斯近年来的欧亚转向是其对变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反应,是新时代地区主义方略,也承载着其世界秩序诉求。中国是欧亚战略空间的利益攸关方,是俄罗斯营造欧亚战略空间的关键伙伴,但也需借重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传统影响。中俄在欧亚战略空间的合作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复杂地缘情势和挑战,亟需通过文化合作予以应对。中俄有较完善的文化合作机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官方主导、政治驱动色彩浓厚,缺乏经济和社会基础;以双边为主,缺乏多边框架;缺乏欧亚范围内的文化合作统筹和协调机制。中俄在欧亚战略空间的文化合作还面临如下难题:双方目标、方向分歧;俄罗斯对中国崛起的矛盾与防范心理;民意基础薄弱和双方在欧亚战略空间的文化短板与社会赤字。中俄应加强战略文化协调,建立立体合作体系,加大战略投入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中俄+”的形式推动欧亚战略空间的文化合作;加强国际战略传播协作,增进欧亚地区多元文化叙事,共同塑造欧亚大陆的话语权和观念秩序。  相似文献   

8.
欧亚主义是介于西方派和斯拉夫派之间的一种思潮,认为"俄罗斯既非欧洲国家,也非亚洲国家,而是处于欧亚之间,是连接欧亚文明的桥梁"。俄罗斯从17世纪开始就成为地跨欧亚的国家,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受到来自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并不断吸收不同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即欧亚文明。普京的外交战略思想,注重俄罗斯的历史和传统因素,特别是对欧亚主义的继承。俄罗斯外交呈现出以欧美为主、以亚太地区为补充和辅助的倾向。外交战略的选择,对于未来俄罗斯对外关系的层次和范围无疑将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当代思想家亚历山大·杜金近年来用保守主义作为代替20世纪三大主要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第四政治理论",其实质依然是他以往宣传的"新欧亚主义"思想。杜金的"新欧亚主义"以传统主义、"保守主义革命"和欧亚主义等思想为基础,具有强烈的反自由主义特征。杜金的保守主义与"统一俄罗斯"党的保守主义纲领既有相类似的原则,也存在重大差别,本质上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欧亚经济联盟在推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遇到了经济增长乏力等发展难题。为推动经济发展、减轻外部竞争的负面影响,欧亚经济联盟采取"三步并进"的拓展思路,通过扩充成员、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开展机制对接合作等方式与不同国家和地区机制开展经济合作。这一变化对地区和国际形势的发展构成正反两方面的复杂影响。欧亚经济联盟的前景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发展,也同各国之间的互动相关。  相似文献   

11.
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签署协议,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合作。随后,中俄两国政府决定,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将共建自由贸易区。俄罗斯媒体在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其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大量报道表明:俄罗斯媒体对于"一带"的关注度与中俄关系、"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有关联,其报道立场及倾向性趋于积极正面。俄罗斯社会各层面对"一带"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支持,但存在不和谐因素。"一带一盟"在俄备受关注、舆论环境良好的影响因素包括"一带"与"一盟"间的相互作用、互惠策略的激励、中俄关系日益亲近、乌克兰危机及欧美制裁等。因此,在"一带一盟"建设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实惠和利益、谨慎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重视传统观念的影响、客观认识不同文化思想的制约,科学规划、有效实施"一带一盟"的对接合作。  相似文献   

12.
俄国"白银时代"知识分子提出了独特的地缘政治主张和制度、文化模式.他们试图超越西欧派和斯拉夫派,不认同布尔什维克制度,要走既不是西方也不是东方的欧亚主义道路.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阐释了俄国独特的地缘政治属性,强化了俄国寻求独特发展道路的意识.欧亚主义者的地理空间意识,对欧洲的疏离与拒斥,对游牧民族的崇拜并以其"继承者"自居,对斯拉夫主义的认同与修正等都多层面地揭示出欧亚主义者地缘政治的扩张意识和扩张指向,凸显了欧亚主义道路的保守性和浓厚的斯拉夫主义的气息,并对新欧亚主义和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古米廖夫及其欧亚主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米廖夫是苏联时代俄罗斯本土惟一的欧亚主义者,在"古典欧亚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之间起了重要的承先启后作用.他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民族的进取精神正处于从消沉期到惰性期过渡的最艰难的转换阶段.  相似文献   

14.
欧亚腹地的地缘政治——以美国的地区战略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美国的地区大战略为视角讨论欧亚腹地的地缘政治。欧亚腹地为地缘政治史上的"心脏地带",19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与沙俄帝国在这里展开了一场"大博弈"。冷战后,美国参与这一地带所谓的新一轮"大博弈",其地区大战略有"大中东倡议"、"新中东地图"、"大中亚计划"和"大南亚理念"等。这些不是玩的概念游戏,就是一厢情愿的妄想。"重建阿富汗"是一个美好的许诺,如果掺杂了其他的考虑,那就会在这一"美丽的"借口下变了味。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组织青年学者于2014年4月23~24日在北京举办了第三届青年学术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对外战略中的俄罗斯东欧中亚",共分为三个单元:欧亚地区的转型与发展;大国博弈与国际格局变动;新形势下的中国对外战略。一欧亚地区的转型与发展张弘博士以《乌克兰的发展道路》为题来思考当今的乌克兰危机。他认为,政治学视角下发展道路本质是一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基础与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通过TPP和TTIP在欧洲与东亚打造出全新的扩大版"经济北约",提高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准入门槛。中国则推出"一带一路"的区域发展计划,以实现欧亚经济融合的目标。但由于"一带一路"的推行,面临恐怖主义与海盗袭击等地区安全的威胁,具有潜在的战略弱点。2014年9月,习近平提议建立"中蒙俄经济走廊",将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倡议的"草原丝绸之路"进行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一个整体,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起点,不仅能够"稳疆兴疆"、改善民生、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维护周边地区稳定,同时,对于推动"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推动欧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作用。2014年11月11日,习总书记倡议启动亚太自贸区一体化建设,决定出资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倡议可能会推动新亚太世纪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欧亚主义者首先把俄国历史置于欧亚洲的历史框架下去审视: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活动不仅与欧亚洲一体化进程在时间上吻合,而且推动了这一进程;1917年建立的苏维埃国家是俄罗斯帝国国家传统的延续,同样具有"军事帝国"的特点。欧亚主义者对蒙古统治的评价有别于其他思想流派。他们肯定蒙古统治的重要意义和东方在俄国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影响,认为蒙古统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同时"铸就"了俄罗斯精神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从苏联解体迄今20年来,独联体内部呈现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独联体组织四分五裂,另一方面是不同成员国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上重新组合、加强一体化建设。普京提出在俄、白、哈关税联盟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基础上逐渐建成具有综合性质的欧亚联盟,使之成为促进独联体地区一体化的新组织,以及俄追求"世界强大一极"战略的依托。俄着力推进欧亚联盟可能对中俄关系及中国与欧亚地区其他国家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并对上合组织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19.
普京在2016年6月提出的“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是继欧亚经济联盟和“转向东方”之后一项宏大的战略构想.“大欧亚伙伴关系”包括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世界秩序三个层次的内涵.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是其起点,世界秩序是其最终目标.从地缘经济方面看,“大欧亚”意在发展俄罗斯的东部地区西伯利亚和远东,以及推动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地缘政治方面看,“大欧亚”意在使俄罗斯成为大西洋和太平洋强国,以及欧亚大陆的中心;从世界秩序方面看,俄罗斯希望将“大欧亚”打造成为新世界秩序的发源地和载体,作为单极世界的替代品.“大欧亚”概念已经面世,后续措施将会陆续出台.但是,由于各种客观障碍及主观不确定性,俄罗斯更注重“大欧亚”战略构想的地缘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20.
普京欧亚联盟设想:背景、目标及其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际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以及俄美关系“重启”的大背景下,普京于2011年10月3日在俄《消息报》上发表题为《欧亚新的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天》的文章,提出在前苏联地区建立欧亚联盟、把原苏联的欧洲地区与亚太地区联系起来的设想。欧亚联盟设想是俄长期以来有步骤、有谋划地推进欧亚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逻辑。俄正试图在经济上通过独联体自由贸易区、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下的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朝着欧亚经济联盟努力;军事上借助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进一步掌控地区安全事务。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包括政治联盟在内的前苏联地区的一体化,并使之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