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玉杰 《求索》2011,(4):63-65
自17世纪世界报纸出版业兴起以来,世界报业经历了前后近400年的"前互联网时代",期间,报纸与广播、电视一道,成为世界主流媒体。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形态的出现,报业的发展开始面临严峻挑战。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逐步展开,期间,报业发展亦经历以报纸电子版萌芽时期、印刷报纸与报纸新闻网站并重时期以及数字新闻社区时期等三个发展阶段。不可否认,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报业发展面临危机,但是,在媒介融合态势下,传统报业既不会全部转型成为数字报纸,也无法在互联网冲击下独立潮头以不变应万变。传统报业或将融数字技术于一体发展成数字报业,或独辟蹊径,走向分众传媒之路。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报业开启"政治家办报"的时代,并掀起"政论时代"的报业狂潮。作为社会思想聚合和公共舆论释放的媒介,当它们出现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时,在引导社会思想观念转变方面,由于近代报刊传媒具有向受众发布信息、评论迅速,与民众联系紧密等特点和优势,其在进行政治舆论建构和社会舆论动员中所起作用十分巨大。特别是"政论时代"的报刊,在晚清社会思潮的演进和社会运动的发展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相似文献   

3.
技术变革使社会进入"媒介化"阶段,也使个人化的休闲娱乐演变成社会性的"泛娱乐"。在资本力量和商业利益的推动下,娱乐产业与互联网深度结合,导致"娱乐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娱乐信息的泛滥。应对和化解"网络泛娱乐"现象,关键是采取加强媒介管理、优化媒介环境、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等多方举措,培育和壮大主流文化,让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信息观念和娱乐观念。  相似文献   

4.
方慧 《青年探索》2010,(5):60-65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媒介化的社会中,大众传媒作为传播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显示,青少年对大众传媒传播传统文化现状的认知度较高;情感上普遍认同,亦不简单"迷信"和"盲从";"覆盖面广"、"形式丰富生动"是大众传媒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优势;实现途径上影视、网络等方式更受青睐。鉴于此,广大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充分挖掘和发挥大众传媒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功用,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社区"四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媒介为主导的信息社会,媒介化警务工作的发展对人民警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显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公安民警主要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手段,公安民警普遍对媒介信息持谨慎态度,借助媒介互动、解决问题的频率较低,应对媒体能力较弱,学习意愿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其背后原因包括民警群体宣传缺乏主动性,警媒关系"新旧矛盾"交替出现,提升媒介素养驱动力缺乏,公安机关对媒介素养教育、培训不重视,科学媒体应对机制缺乏等。建议转变传统媒介素养观念,提高媒介素养意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完善媒介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新闻信息的活动。自从有了新闻传播,便产生了传播自由与传播控制的矛盾。从近代报业——现代报业——到当代庞大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9,(1)
广西贫困地区的数字鸿沟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接入层面的"技术鸿沟"、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层面的"经济鸿沟"、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的"知识鸿沟"、社会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社会鸿沟"。解决对策是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移动互联终端设备的普及、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传播优势,借助互联网+农业产业、互联网+人文旅游等手段提高农业增收能力和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搭建新媒体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等。  相似文献   

8.
传统媒介作为一种内容的价值生产方式必须架构在互联网逻辑的传播平台之上,以内容更为专长的深度开掘及多样化呈现方式的处理,在多介质的"跨界平台"上寻找更多的"落地点",探求价值实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互联网的压力之下,传统媒介影响力的弱势化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传统媒介是否至此真的进入了无可逆转的"寒冬"?传统媒介业能否得到救赎?何以救赎?这些都是当下媒体人非常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剩女"这一媒介制造与传播的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话语情境"、"文化编码"、"意识形态"和"市场与权力"四个分析维度,解析"剩女"传播现象背后媒介所运用的"聚焦"、"转换"、"制造"和"营销"等传播策略。文章指出,传媒对"剩女"议题的传播,与其说旨在解决女性的婚恋难题,不如说是从传统性别观念和媒介盈利的角度出发对特定的女性群体进行的性别规训。  相似文献   

10.
马龙潜 《政策》2003,(3):64-64
谈起网络文学,不可避免要涉及网络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笔者所说的"形式",是指网络文学所依托存在的外在媒体、媒介。至于"内容",则是指网络文学借以表达作者思想与情感的素材和题材。"形式"与"内容"的无间融合,构成了广义上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形式就其外在媒介而言,经历了一个从"文字数字化"到"数字文字化"的发展历程;就内容而言,网络文学的发展则是从早期传统"移植"类的网络文学,到网络原创文学逐步形成,再到今日网络原创文学与传统"转换"类网络文学相并存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弹幕文化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数字媒介技术对未来文化的深刻影响,使传统的影视观看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观众的感知结构由"观看"和"欣赏"活动变成了"介入"与"参与"行动。弹幕反映了当代人特别是青年群体日趋多样化的情感诉求和价值立场,深刻地折射出青年人在数字媒介时代所处的"群体性孤独"境况。  相似文献   

12.
周微娜 《传承》2012,(18):54-55
随着媒介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对于媒介带来的影响可见一斑,传统的传受双方角色日益模糊,而媒介素养教育也从专业人才培养进入到"全民教育"时代。以大学生为主要考察对象,设计一套本科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方案,希对非传媒专业的本科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计划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钰 《重庆行政》2016,(5):49-51
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主要手段的信息沟通方式,迅速影响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和早期的互联网信息沟通平台——"微"媒介时代宣告来临。从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纸质媒体,到电影电视的发展,历经了近百年的历史,而从互联网的兴起到其迅猛发展只有前后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历史表明,新媒体的发展必将以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取代过去,形成新的传播时代——"微"媒介时代。那么,"微"媒介时代的整体格局呈现出何种特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通过研究媒介技术建构了泛媒介论,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著名命题,分析了媒介技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的深远影响;每一种新媒介技术都是"人的延伸",电子媒介技术使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得以延伸,有必要去了解、预测和影响塑造我们的媒介技术环境。在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日益替代传统媒介技术的今天,解读麦克卢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含玉 《人民论坛》2010,(7):178-179
对于内地的免费报业市场而言,香港免费报纸固然在其媒介生态环境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仍然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学习香港的经验,内地的免费报纸,内容可以更加丰富,渠道可以不断扩充,营销可以更加精确,并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李荣 《今日民族》2015,(2):49-50
1.优化媒介生态和提高传播的有效性。一是要针对民族地区中心城市以外报纸发行困难的问题,要努力发展地方报业经济,扩大报纸发行范围,开拓发行渠道,确保当地党报机关报能够畅通按时进入辖区各地机关、学校、宗教场所、企事业单位和偏远村寨。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媒介尝试转型与新旧媒介进行融合的现实语境下,为了重新获得受众的肯定,传媒界提出了将异质媒介发布的内容整合到"云端",再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多屏"进行传播的"一云多屏"理念。而教育类报刊可在"一云多屏"理念与具体实践中,获取契合实际的启示,并在垂直的教育服务领域向多屏方面进行转型。以纸媒向"屏媒"进军的案例为依据,由此阐述"一云多屏"理念与实践下,宏观与微观视角下教育类报刊的转型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8.
对于内地的免费报业市场而言,香港免费报纸固然在其媒介生态环境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仍然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学习香港的经验,内地的免费报纸,内容可以更加丰富,渠道可以不断扩充,营销可以更加精确,并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项江涛 《思想战线》2012,38(4):108-11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媒介的参与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更应是"主动性"的。所谓"媒介的自觉",指的是把媒介参与的"主动性"有的放矢为深入挖掘、真实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及生成、发展的规律性,并使其转化为大众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形成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创新、认同的社会信息环境。保存"原真性",发现"规律性",应是媒介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本质表达,也是媒介参与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20.
信息传播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力量深刻地塑造着后传统社会的生态与情境,并将人类带入了媒介化时代。公共安全高度媒介化正是传播超速发展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高度概括。区别于转型社会与风险社会,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公共安全治理倡导公共安全治理的媒介化,核心要义是基于"扩展了的媒介生态系统",剖析媒介变革影响公共安全的机理,建立适应现代公共安全治理的话语系统和解释系统,思索公共安全治理媒介化的目标导向与方法路径,以助于提升媒介化时代的公众安全度、群众满意度、社会和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