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勤华 《法学论坛》2000,15(1):15-16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我们应当认真总结一下20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并对21世纪的任务作出大体的描述.就法律史研究而言,我认为可以就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郭进 《政法学刊》2003,20(5):80-81
办学理念的研究和提出,对一所学校来说非常重要.这不仅是校长的首要任务,而且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中院校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原国家教委就提出"把怎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进入21世纪,教育部又对各高校提出"建设一所怎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我理解,建设一所怎样的大学,实际上就是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实际上就是有什么样的办学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21世纪的今天,法官造法已经成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名词,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受理性主义以及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实行法官造法任重而道远.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官造法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已深入人心,本文通过分析法官造法的概念特征、理论来源和中国法官造法的现状,以求解决实践中种种疑难案件,为中国未来的法官造法制度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4.
陶正华 《法学研究》2004,26(2):128-129
21世纪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国际法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重大挑战、变化和发展。中国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在此背景下,分析国际关系的新变化,把握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探讨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明确中国参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任务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认为,近期国际法的研究重点可考虑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21世纪的国家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5.
在 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我国进一步重申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追求目标。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不仅是一项迈向新世纪的伟大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尤其是要在中国这样一个盛行了几千年“人治”的古老大国进行法治建设,必然会面临重重困难,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障碍。清醒地认识这些问题和障碍,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法治,理智地确认中国法治的实现途径、方式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笔者认为,就法律本身而言,中国走上法治道路的障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中国宪法学的问题、挑战和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2月13日.“21世纪的中国宪法学”学术讨论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该会议由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联合召开。研讨的子课题有:①21世纪中国宪法学的体系及研究方法;②21世纪中国宪法学研究的基本思路;③21世纪中国宪法学研究面临的主要课题。与会学者有40多位,其中有林来梵、朱国斌、林峰和梁美芬4位香港城市大学的教授。这也是大陆以外的学者首次参加我国的宪法学研讨会。一、回国学者们首先回顾了20世纪中国宪法学发展的历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韩大元把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宪法学发展分成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闭幕词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经过紧张、热烈、友好的讨论和交流,"21世纪亚洲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即将闭幕.我和与会的中国法学界的各位代表一致感到,这次论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我们认为,这次论坛始终体现着三个基调:一、全球化;二、改革与发展;三、近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形下,世界各国的人们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渐或显著改善,愈来愈关注健康及生存的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秋婷 《法制与社会》2012,(18):209-210
21世纪,全球信息网络产业飞速发展,我国信息网络发展迎来了重要战略挑战和战略机遇,如何肃清信息网络社会发展障碍,如何创新信息网络社会管理方法,成为了更快、更好、更高发展信息网络的重要课题,信息网络社会健康,良好、快速发展的首要基础必然在于信息网络社会能够拥有一个合法、稳定、和谐的运行秩序,以供信息的顺利传达和资源共享,而这就必然要求检察机关将法律监督职能发挥至信息网络社会范畴,积极参与信息网络社会管理进程.  相似文献   

10.
邵沙平 《法学家》2004,(6):153-160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推动国际刑法的变革.国际刑法的一系列制度性的变革都是通过缔结国际刑法公约来实现的.由于国际刑法公约约束国家也约束个人的二元性特点,这些国际刑法公约的缔结、生效和实施不仅对国际刑法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对21世纪的全球法治产生深远影响.为了维护中国的根本利益和推进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应在国际刑法领域进一步推动国际法治与中国法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正> 法制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我国法制建设的前途和方向,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道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实现现代化目标,成功地推进改革开放,不仅客观上需要法制的恒定支持,而且其发展趋向和进程,也必然要受到法制模式所影响和制约。所以,法制发展战略应是我国整个社会发展战略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战略紧相衔接的环节。促使我们认真思考我国法制发展战略问题的,有如下一些重要因素。从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来看,我们要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且是在20世纪至21世纪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这就厘定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中国乳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来自大草原的两大乳企伊利和蒙牛的竞争也步步升级。从奶源竞争到销售渠道,从"央视标王"争到"北京奥运赞助商",二者的竞争无处不在。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国内乳品行业将走向何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基础立法阶段、90年代的国际接轨阶段、进入到21世纪初的自主创制阶段.中国现代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三个阶段与美国对华知识产权政策的阶段变化相吻合.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巨人,其对华知识产权政策对中国现代知识产权法制进程影响深远.在中美知识产权冲突与博弈过程中,中国现代知识产权法制经历了从“逼我所用”到“为我所用”的法律变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其一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领域内形成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在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我国已经走上了法制化的进路。在此过程中,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必然有代价的痛楚。所以我们需要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法治体系,更新相关法律精神,建立相关理论的体系,这是在我国进入21世纪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5.
韩旭 《法学论坛》2000,15(3):75-80
依法治国要求司法现代化,而司法现代化则需要通过司法改革来实现,司法改革包括司法观念和司法制度的变革,其中,制度的建构和顺畅离不开司法理念的先行和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司法现代化必然要求法官角色的转换和法官形象的重塑.因此,从司法价值理念的角度来探讨和认识21世纪中国法官这一职业群体在完成角色转换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在《书摘》2001年第6期撰文《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指出,21世纪,中国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六大基本挑战:  相似文献   

17.
论发展权与宪法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发展权这一基本人权导入以人权为价值内核的宪法,是发展权实在化和21世纪宪法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发展权的诞生发展了传统宪法的人权原则,并在人权主体、人权内涵和人权形式诸方面拓展了宪法人权的内容;而增进以人的全面发展即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为内容的发展权,则是实现民主宪政的基本途径;发展权是对传统人权观的超越,必然要求重新审视宪法人权的主体、含义、构成要素,特别是集体主体人权的法律确证和司法救济问题,这些问题又必然给宪法哲学和宪政实践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上两个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其相互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程度,对亚洲和世界和平与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日本国内政治、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给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既创造了机遇,又形成了挑战.究其根源,在于日本国内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分析和研究新保守主义这种社会思潮,对于妥善解决中日两国间的分歧,寻求更大的利益汇同点,建立面向21世纪健康稳定的中日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法学教育面对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明显地显现出其知识结构的缺陷。针对于此,在培养法学人才 方面,应区分法律精英教育和法律常识教育。法律精英教育高于法律本科教育,取消法律本科教育;法律常识教育主 要普及于中小学教育。这样,就可以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主编的话     
像是中国人过虚岁一样,人们在去年元旦已经把对21世纪的祝贺、问候、期待乃至幻想都喧染尽了,所以,今天反倒没什么太多的词来说了.在此,我只想借新年和新世纪到来之机,就比较法研究杂志的未来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