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张雪红 《求索》2012,(6):69-71
上个世纪20年代末期以及30年代初期的时候,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领域内写作运用心理分析与意识流的方法,竭力去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进而写意出一种"奇异的陌生化"的文本效果的流派。可以说,这一流派如此的写作模式,彰显出了鲜明的西方现代主义的色彩。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即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等,而他们的"流派"亦被称为"新感觉派"。本文即意在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这一大的方面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写作这一小的方面,结合具体的文本来分析论述"新感觉派"小说体现出的鲜明标志性特征,以此来说明中国现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忽视的与异域因素影响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胡芊 《求索》2012,(6):51-53
七月派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路翎、丘东平、彭柏山、冀汸等为其优秀代表。胡风是七月派小说写作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七月派作家以浓郁的忧患意识,描绘了由时代的压迫、社会的苦难和灵魂的创伤交织着的人生图景,主张注重主观感情的渗入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描写,其作品注重表现人物强悍得近乎疯狂的原始生命力,充分体现了胡风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发扬主观战斗精神的文艺理论。然胡风文艺思想深受俄国文艺思想和日本文艺思想的影响。所以,七月派小说写作充分体现出了域外文艺思想影响的痕迹。理解这一点是把握胡风文艺思想及七月派小说写作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3.
台湾现代派小说在文学创作观念上强调文学要表现人的非理性心理,强调文学独有的形式特征及其非功利性和反传统性,这明显地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在内容上,台湾现代派文学注重展示人的内心世界,注重描写性爱,注重揭示人的生存困境,这明显地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及其它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这一流派的文学作品注重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心理,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叙述视角的选择、"复调"结构的使用及小说语言的新奇怪异等方面,都承接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4.
"现代派"小说在80年代经历了发轫、高潮、衰落的过程,它的产生改变了80年代的整体文学风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出于对当时文学现状的不满,"现代派"小说充当了文坛爆破手的角色,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反拨,提出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方向。不过,由于各种历史场力的作用,"现代派"小说没有及时地反省自我,过多强调了其历史合理性,而忽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传统及主体建构;站在当前知识立场之上,"现代派"小说在其发展初期应当具备既勇敢反抗束缚,又不断反省自我的流动品格。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以来,城市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而女性则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中国现代派小说通过摩登女性表现城市的他异性特征,并通过男女两性关系及男性对摩登女性的心理情感反应表现男性对城市的复杂感情.摩登女性的文学形象体现了男性对于自由知识女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邓姿 《求索》2012,(7):142-144
七月派小说的出现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的文学现象,内蕴着厚重、复杂、另类的现代性品格,因政治权力的强行介入,长时间内从文学史中被驱逐与分离。新世纪以来,七月派小说被重新发现且沿着作家的个案研究和流派的综合研究两个方向呈现出方兴未艾的研究态势。这是对刻意遮蔽领域的揭秘,是对无奈缺失环节的找回,也是学术研究具有蓬勃生命力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7.
倪万 《求索》2007,(10):192-193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当代世界文化艺术,特别是电影艺术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以及中国后现代电影创作的本土化问题是绝对不可能也不会避免的。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后现代电影兴起并获得发展,陆续出现了冯小刚的“平民化”电影、王家卫的后现代电影、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王朔小说改编的调侃电影以及其他的后现代影片。本文通过自我的文化体认、游戏的叙事方式、怀旧的武侠情结三个方面的分析,解读中国后现代电影创作的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谭君强 《思想战线》2004,30(5):106-109
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尽管并不存在像现代主义跟现实主义之间那样的明显"断裂",但其间依然显示了独特性。后现代小说在叙事方面显示出如下特征:对作品的复制与多重复制,融合事实与虚构、现实与神话、原创与模仿,消解文学不同类别和体裁的界限,叙述主体的"本体论"运用与戏拟式变换,不可靠叙述者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9.
黄立华 《求索》2011,(5):210-212
本论文首先讨论生态文学话语生成的生态环境,然后以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洼地》和吉姆·格雷斯的《石头的礼物》这两部后现代小说为研究文本解读其中的环境隐喻,阐述自然和人类融合形成相互联系的主体间性和自然话语,揭示出后现代小说变得越来越以生态为中心了。  相似文献   

10.
尽管小说与散文都有各自的文体规定性,但在鲁迅小说中存在非常明显的由小说文体向散文文体进行"越界"的现象,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散文精神。向散文越界于鲁迅来说是一种非常"自觉"的行为,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从西方小说那里得到启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身上深厚的中国古典散文积累。具体来说,鲁迅小说在"情真"、"意丰"、"言杂"三个方面表现出向散文回归与交融的趋势,它们带来了鲁迅小说突出的抒情性、复调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其结果,就是产生了现代新型短篇小说——散文化小说。  相似文献   

11.
彭超 《求索》2011,(4):200-202
从发生学角度可以认为李劼人的早期白话小说创作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之路的基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从发生到成熟的过程与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是相似的。如果以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为线索,可以判断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是如何在传统小说基础上融入现代西方小说元素创造性地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白话小说。因此,对李劼人的挖掘发现,有意于完整呈现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发生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12.
闫寒英 《求索》2011,(7):213-215
中国本土职场小说是一种新兴的类型小说,强烈的实用性与性别意识形态性是其突出特征。中国本土职场小说中的传统父权制意识形态在男性职场小说中被较多体现与认同;而传统父权制意识形态的现代变体,后女权主义也在男性职场小说中获得体现与批判——体现了男性中心主义式的性别分裂观。概而言之,男性职场小说中描写的男性职场刻板模式是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3.
李颖 《青年论坛》2005,(6):124-126
在20世纪90年代,各流派小说创作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和特征:表现现实。新写实小说注重对生活的还原,关注凡人小事,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实主义冲击波”则高度关注经济发展问题,力图真实展现改革中工厂、乡镇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种种困境;新生代作家则注重对现代都市的当代描写,特别是90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及全面市场化引起的现实变动。  相似文献   

14.
王艳荣 《前沿》2009,(4):176-178
小说这种文体在文学史上曾经长期受到忽略,被称为“稗类”。自晚清起小说开始有了长足发展,并具有了现代意识。谴责小说是为兴盛者之一。该类小说以“揭发伏藏,显其弊恶”为主要特征,凸显其社会功能性色彩。文学革命后谴责小说式微。新中国文学发展中亦无谴责小说踪迹。直至新时期文学发展到90年代出现的反腐小说,才在某种意义上接续上了这个传统。笔者认为,谴责小说固然有其恶俗之处,反腐小说也不脱其弊端;从谴责小说到反腐小说,也是文学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在我国其由冷到热、由弱到强的过程,恰是中国女性小说从初醒崛起到繁荣辉煌的时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中不仅有着鲜明的印记,而且带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特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正因为这种关系和这种气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与世界女性小说创作有着一种灵动的关系.本文将从拼贴原则的运用、身体写作策略、边缘化的写作路径、与通俗文化的结合等几条创作路径中,探寻当代女性小说如何颠覆男性中心主义历史传统、解构传统创作方法以构建女性文学的后现代气质.  相似文献   

16.
何亮 《求索》2010,(6):187-189
赵彦卫在《云路漫钞》中,最先指出了唐小说"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赵彦卫所说的"文备众体"中的"体",主要指在唐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文体及其要素,不完全等同于"史才、诗笔、议论"。唐小说"文备众体",受当时"行卷"、考试和仕宦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由于中国在东亚文化圈的主导地位,唐小说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也影响了东亚各民族的小说创作,东亚的小说也有兼备多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凌叔华是一位创作数量不多,却明智地依凭自己的阅历、特长进行创作的小说家。她的小说明显具有中国画的特质,因此,这种小说创作特点与中国传统美术创作技法的渊源和联系对于更深一层地把握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精髓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陈燕  张译文 《求索》2011,(10):205-207
文体艺术的嬗变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一个鲜明标志。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中追求“现代性”的表现分支,其在文体艺术上呈现出的特征也尤为鲜明的代表了部分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沈从文湘西小说在文体艺术上的最大表征就是其呈现的诗化文体。本文从湘西小说诗化文体形成的异域影响源以及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湘西小说诗化文体的具体表现这两个大的向度,阐释沈从文湘西小说诗化文体的“因”与“果”,意图揭示诗化文体在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被呈现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反本质主义”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本质素,也是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根本立场。“反本质主义”批评提出的直接目标在于颠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文学观,倡导所谓“反本质主义”的文学写作。依据这一批评观,90年代中国小说被阐释为对没有“本质”的生活现象的直接书写和不顾一切的文本生产。中国90年代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反本质主义”倾向充分体现在陈晓明所使用的“现在主义写作”、“仿真叙事”和“欲望化叙事”三个术语之中。  相似文献   

20.
纪实性原则是文学理论界对散文文体特征的基本共识,但在散文创作实践中,“小说化”已经成为散文文体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流变,并引发了文学界不同意见的论争。实际上,散文“小说化”流变并没有否定纪实性特征,只是赋予了散文以更丰富的表现能力,审美效应和阅读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