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海岛屿争端的产生,与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问题的形成有其同源性,均是美国主导下的对日片面媾和的产物。在1951年召开的旧金山对日和会上,苏联基于同盟利益,在捍卫库页岛和千岛群岛领土权益的同时,也积极支持中国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合法要求。直至1970年代初,南海岛屿争端主要存在于中国和南越西贡当局之间,而越南和苏联均支持中国。1970年代后,越南改变态度和苏联持偏袒立场,与中越苏三边关系的变化密不可分。冷战后,南沙群岛形成了6国7方分别占领的局面,而重返东南亚的俄罗斯把越南看作通往东盟的平台,并在东南亚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南海问题出现国际化、多边化和事实化趋向的背景下,"不选边站"是俄罗斯的最佳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东盟中立政策是其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东盟处理成员国间关系和国际与地区问题的政策基础,对东盟建立东南亚和平自由中立区,维持地区安全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中立政策,反映在东盟各层级会议形成的各项文件和东盟秘书长的发言中,彰显了东盟作为南海问题非相关方的超脱精神和道义责任。然而,目前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中立政策正受到严峻的挑战。文章认为,东盟在南海问题上中立政策的走向,未来主要取决于东盟内部与对外互动和博弈的结果。现任东盟秘书长在南海问题上多次不负责任地发出偏离东盟中立政策的言论,中国和东盟大多数成员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需要警惕,并要采取果断措施促其改正,以避免对磋商南海行为准则和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海断续线是在1933年法国占领南沙九小岛、二战后法同继续占领西沙群岛,以及菲律宾企图把南沙群岛并入其国防范围内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是,向世界公布中国在南海的管辖范围,维护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在1951年<旧金山对日和约>草案中,美英故意不提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归还问题,为以后的南海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在这种情况下,南海断续线起到了一定的效用,它不仅反映_r南海诸岛是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的历史事实,而且是对<旧金山对日和约>领土处理的否定.  相似文献   

4.
美国南海政策的起源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南海政策起源于20世纪40、50年代。对于当时中、法、日之间的南海岛屿争端,美国政府声称其对南海岛屿无主权声索,而且不会为菲律宾争取主权,对相关国家的声索不持立场。但是,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考虑如何处置日占南海岛屿问题时,却以地理、区域安全为理由认为中国以历史证据为依据的南海主权声索不仅软弱无力,而且中国的领土扩张会造成周边国家的不安,所以在考虑处置日占南海岛屿过程中一直反对将南沙群岛归属中国作为政策选项。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更是基于冷战地缘政治考虑,主张台湾、菲律宾、南越政权分治南海从而阻止"共产党中国"对南海岛屿拥有主权。美国当前的南海政策与其历史上的南海政策是一脉相承、异曲同工的。  相似文献   

5.
应琛 《新民周刊》2012,(18):36-39
1974年,西沙保卫战收复了西沙诸岛。1988年,赤瓜礁之战首次实现对南沙主权的实际存在。近段时间,中菲在南海上的持续对峙在引起世界关注的同时,也让人们不禁回忆起历史上与中国有关的两次南海冲突。1974年,中国为捍卫西沙主权。  相似文献   

6.
邵乐韵 《新民周刊》2012,(18):42-43
李准1909年的南海巡视,确立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发现并命名、最早开发经营和最早管辖南沙群岛的国家,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维护海权也从不含糊。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有关规定,派海军收复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有效阻止了法国殖民者企图侵占西沙群岛的野心,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向世人证实了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迄今这一行动虽已过去70年,但本文利用当时媒体报道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参与收复工作的当事人的回忆,如实地回顾收复行动的经过和情境,以使国人铭记中国海军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的不朽业绩。中国收复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当时在国际上引起了正面的反响,但是随后在冷战背景下《旧金山对日和约》缔结的过程中,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被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有意无意地加以模糊和损害,造成了此后南海争端的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8.
自从2012年4月中菲“黄岩岛事件”以来。南海局势动荡不安。其中既有中美在南海南沙、西沙海域的军事摩擦与对峙,又有中菲、中越围绕南沙、西沙岛礁权利和海上资源开采的冲突与对峙.同时还有中国同美、日等西方国家围绕包括南海在内的海洋问题所展开的外交博弈以及菲律宾在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围绕南海问题诉中国案所引发的法律纠纷。总之,尽...  相似文献   

9.
格雷格·奥斯丁仿照国际法院的判例,把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问题分开分析和叙述,并以关键日期为分界线,评述各方的主权依据,得出中国拥有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主权的最终结论。这一分析和论证方式,既可以避开或化解中国在南沙岛屿主权问题上的一些不利的证据,为中国的南海岛屿主权提供强有力的法理支撑,同时也为我们以后的南海问题研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重点研究的方向,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南海问题涉及到"五国六方"(中国、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在内的"五国六方"),矛盾集中在南沙岛礁的主权归属、海域纠纷等方面。美国并非南海争端方,但却成为介入南海地区的实力最强的域外大国。美国对南海地区的介入是一个历史过程,自从奥巴马政府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正统派与其他各种不同经济学派关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生成根源的观点,展示各种经济学派对IMF休克拯救方案以及东亚经济复苏政策的不同看法,探索东亚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欧盟治理的民主合法性危机的突显,欧盟委员会积极地把公民社会组织纳入欧盟政治过程中。本文通过对欧盟委员会有关公民社会的文件的系统分析,指出欧盟委员会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发生了变迁,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欧盟委员会从只关注咨询利益集团,转而突出广义的公民社会组织乃至"相关各方"的纳入;另一方面,从只关注公民社会组织的提供信息和专家知识的作用,也就是说对输出合法性的贡献,转而突出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对消除欧盟"民主赤字"、促进欧盟治理的输入合法性的作用。最后,文章对欧盟委员会纳入战略中存在的问题,诸如促进参与民主的真实性、公民社会组织概念的泛化与空洞化以及公民社会组织的代表性等,进行了批评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中东研究》2012,48(4):641-657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discourse in the production of designed landscapes with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e study concentrates o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pac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Lefebvre's spatialization trilogy and Foucault's approach to power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a public park as a tool for studying the emergence of order and power relationships in society. In this work, Lefebvre's ‘spatial practice’ concept was considered a ‘discursive practice’ providing a conceptual ground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 Additionally, Lefebvre's definition of spatialization is reconceptualised along with Foucault's notions of power, knowledge and discourse. The problem is studied in reference to Atatürk Park in Bal?kesir, a small city and regional capital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urkey. Through the dis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how Atatürk Park as an urban space been socially constructed has been described and analyzed.  相似文献   

14.
基于“政治主导”的政治理念,民主党政权在政策决定过程领域推行政官关系变革。历经鸠山内阁、菅内阁与野田内阁,随着政官关系变革态势的减弱并遭受顿挫,民主党政权的政策决定过程反复变化。政官关系定位不准,不仅导致民主党政权的政策决定过程反复变化,也削弱了其决策效益与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5.
香港沦为殖民地后,美国在港活动愈趋频繁。时至美西战争前夕,美国驻香港总领事的委任及其活动为美国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援;在港英当局奥援下,美国方面对菲律宾香港委员会开展舆论、情报及司法等斗争,并思考战后如何利用华人开发菲岛;为策应香港部署,广州、上海、新加坡与马尼拉等地美国领事与香港展开合作,加速并吞菲律宾。上述行动构成美国在东南亚扩张的重要环节,香港成为美国在远东扩张之战略要点,是菲岛以外不见硝烟的"战场"。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wo former Congolese rebel groups, namely the Congolese Rally for Democracy–Goma (RCD-Goma) and the Moveme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Congo (MLC), into political parties following the conclusion of the Second Congo War (1998–2003)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DRC). It is argued that three sets of factors influenced the process of the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RCD-Goma and the MLC. Thes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stabilisation process that unfolded in the country starting with the signing of the Lusaka Ceasefire Agreement in July 1999, the make-up and the behaviour of the rebel groups involved as well as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specially the advent of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to power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January 2001, which led to increased international pressure on Rwanda and Uganda to desist from interfering in Congolese internal affair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United Nations' peace efforts in the DRC.  相似文献   

17.
18.
19.
ABSTRACT

The Peruvian parliament was a central institution in the early republic, but so far very little has been written on its history.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military leaders took control of power for mos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three main questions: what was the role of the legislative in nineteenth-century Peru? What w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xecutive power? And what part did conflict play in these relationships? Most initial congresses were tasked with writing up constitutions, because institutions had to be created, and there was a strong belief that having a written charter mattered. The strongmen who took power felt the need to obtain legitimacy from both constitutions, and elections, but often did not see eye to eye with congress. This led congress to be closed, particularly when legislators refused to bow down to presidential power.  相似文献   

20.
日俄战争为日本在东北实施舆论操纵、殖民文化、经济统治创造了机遇、提供了土壤。《满洲日日新闻》的创刊吹起了日本向东北实施殖民统治的舆论号角,将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文化渗透在舆论宣传上推向了极致。战争的胜利为该报赖以生存的环境注入了活力,为其长期的发展、存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加快加大日本在该地区舆论导向步伐的同时,也加快了东北沦为殖民地的进程,更为日后日本对东北实施武力入侵、经济掠夺赢得话语权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声援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