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哲学史上的"语言学转向"是对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超越,揭示了西方哲学演进的内在逻辑。"语言学转向"的意义在于,它以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探寻意义世界,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探索人的生存价值与生活意义,从而使哲学的判定标准从传统本体论的"能否思想"转变为"有无意义",同时也证明了不仅"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为无效",而且"没有语言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也无效"。  相似文献   

2.
一般言,孟子在讨论人的超越问题时的哲学思维是内在超越的。笔者以为,内在超越思维是孟子哲学思维的主要方面,却并非是孟子哲学的整体思维。孟子是“合内外之道”以言人的超越问题的,这也是先秦儒学的整体思维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孟子哲学中,恻隐之心作为“仁之端”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普遍的“仁”奠定了基础。但是同时,孟子又继承了儒家哲学的血亲亲情关系,将事父从兄作为“仁之实”,并提出了爱有差等原则。如果孟子在儒家血亲至上性的前提下,推崇爱幼差等的话,孟子所提出的仁爱思想的实现可能性就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政治合法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其价值原则的普遍认同,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哲学人学本体论上坚持"以人为本",并在认识论上准确地认识人的本质,实现哲学范式上人的本体与认识上的同一性,从而达到实践上的知行合一。但是,在关于人的本质及其认识问题上,无论是传统的形而上学人学范式还是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人学范式,都没有化解关于人学范式上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内在紧张,这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困境的哲学根源。马克思的人学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现象学人学范式,在"实践的现象学"意义上实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论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论是儒学心性论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孟子的内在超越特征及其影响,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早在战国秦汉时期 ,以来就有学者得出结论 :孔子重仁 ,孟子贵义。其实 ,“仁”在孟子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谨就此略作阐述。孟子认为 ,“仁”是从人的“恻隐之心”发展而来的。他说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下引该书 ,只注篇名 )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所谓恻隐之心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同情心。孟子说 ,同情心是任何人都有的。他举例说 ,比如看到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突然掉到井里去了 ,只要不是泯灭人性者 ,谁都会产生一种对落井儿童的同情心 ,而且这种同情心并不是“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  相似文献   

7.
聂海杰 《求实》2016,(5):31-37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对西方哲学的前提批判和根本超越。囿于自身理论建制束缚,受其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深层制约,西方哲学耽于对世界的先验解释,将世界的实在性及必然性湮没在了纯粹理论体系之中。通过彻底的哲学革命,马克思实现了对解释世界的旧哲学的扬弃。哲学的形态不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而是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哲学的目的不再是纯粹为了解释世界,而是要实践地改变世界;哲学的使命不再是对现存现实进行抽象的理论批判,而是成了无产阶级打破资本统治、超越资本时代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从存在论领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这突出表现在相对于"超越论存在论"在为世界万物"奠基"时诉诸非感性经验的境域从而为人类的自我理解与确证上带来诸多困难及"此在存在论"着眼于人之"此在"情态化的生存状况、生存境遇来说,"实践生存论存在论"则把其归求于人之现实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身,从而把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的存在论基础拉回到"现实的个人",并在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中使其发生了转换.由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和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转变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存在论".  相似文献   

9.
超越传统本体论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栋华 《唯实》2004,1(7):4-8
本体论作为关于存在问题的学说是一切哲学都不可或缺的 ,现代哲学本体论的主要变化是发生了非实体性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摆脱了实体本体论的阴影 ,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的根本超越。现代西方哲学尽管放弃了对终极存在的实体性追寻 ,但却继承了传统实体本体论建构体系的方法 ,因而是一种隐性的实体本体论  相似文献   

10.
赖海燕  徐春林 《求实》2002,(2):47-48
作为现代哲学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于近代西方哲学 ,并且克服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这种超越是根本性的 ,不是细枝末节式的修修补补 ,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摆脱了近代哲学的视野 ,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11.
孟子、庄子、荀子的人性论哲学都对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人性论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与庄子的性自然论都是形上层面的 ,在经验界他们都持性恶论的观点 ;荀子的性恶论是经验形态的 ,但他也有形上的超越的性善论。孟、庄、荀的人性论结构 ,都具有双重性的立体特征 ,此种特征对现代管理学具有人本管理的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俊博 《唯实》2012,(8):30-34
在西方哲学史中,经历了原始的物质观、本体论的物质观和传统认识论的物质观等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物质概念。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物质概念是马克思物质概念的直接来源。马克思的物质概念不仅包含了物质概念在西方哲学中的辩证逻辑,更在对象性关系的架构中对其进行了革命性的转换。只有澄清历史唯物主义经典文本关于物质概念的真实意涵,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完全展现其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生存论哲学看人的在世方式--身心关系理论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军 《新视野》2004,(2):64-66
生存论哲学把人或自我看成存在于世界之中,身心统一的真实个体。过度的非身体化,导致自我与自身、与他人、与世界处于隔裂状态,最终走向精神崩溃;而过度的身体化,则使人沉迷于物欲、追求感官的享乐,导致理想丧失,精神脆弱。两种倾向皆不可取。  相似文献   

14.
道论在本体的意义上,老子庄子之间有层次上的差别.老子本源之道并未达到本体的高度,庄子在自觉地区分了道和源的基础上,把道推向了超验世界,又把老子"道"本源论命题转换成知识论命题,通过对知识论的否定而成就了本体论.比较西方哲学传统的本体论,道本体更显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现代西方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流派。各种学派观点互不相同,有的甚至针锋相对,表面上看来,现代西方哲学无非是以往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哲学的各种翻版,是没有内在联系的一堆杂乱无章的哲学体系。但是,深究起来,现代西方哲学各种流派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从西方传统哲学发展而来的,但又同传统哲学有本质的区别,其中最根本的区别是——现代西方哲学以“中介思维”取代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实体思维”,从而使西方哲学从传统到现代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现代西方哲学的其他一些特征,都可以用“中介思维”这一根本特征来说明。  相似文献   

16.
李晓元 《学习论坛》2008,24(11):27-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和谐人思想以"社会关系人"论或"实践人"论为方法论基础,以"异化人"论为逻辑起点,从现实社会关系的维度,展现了人的真实本质和存在方式,特别是把和谐人的和谐本质与创新本质联系在一起,并认为和谐人是和谐社会的运行主体和价值依托.和谐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入学体系的价值核心,对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是当代人学理论的发展方向,是当代人特别是和谐社会关系中人的存在指向.  相似文献   

17.
黄斌 《世纪桥》2008,(10):61-62
道论在本体的意义上,老子庄子之间有层次上的差别。老子本源之道并未达到本体的高度,庄子在自觉地区分了道和源的基础上,把道推向了超验世界,又把老子“道”本源论命题转换成知识论命题,通过对知识论的否定而成就了本体论。比较西方哲学传统的本体论,道本体更显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是以人和生命为主题的生命哲学,儒家、道家、佛家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思想纬度、思维方式不同,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层次上追求生命的价值和超越意象。从哲学本体论、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方面,儒道佛生命本体论就有根本的不同。儒家生命哲学以社会为本位,道家生命哲学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佛家哲学以"缘起性空"为中心。本体论的根本差异,导致了儒道佛三家生命价值观的不同,生命超越意境也有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9.
历 史上 ,东西方哲学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传统 ,这就是西方的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 ,东方的直觉主义和无神论(严格意义上)。这两种哲学传统在现代之前基本上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直到叔本华哲学和王国维学术出现 ,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改变。是他们二人首先突破了东西方各自的哲学传统 ,真正开始转向对方的哲学传统。这种转向对其后东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 ,考察叔本华和王国维的哲学转向对于了解东西方哲学的现代走向具有重要意义。一、叔本华 :从西方到东方《叔本华的哲学》一书的作者布劳恩·梅耶(BryanMagee)说 :…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出版的有些哲学教科书,讲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是提为“能动的反映论”。我觉得这不够完整和全面。能动性和革命性虽然有联系和共同点,但能动性并不能全部包括革命性。因此,还是应该提“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首先,革命性是马克思主叉认识论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旧唯物主义把人的知识和人的实践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