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在铁路公安法医实际工作中,铁路交通事故最常见的是撞击伤、辗轧伤和擦挫伤等,相应损伤的衣物检验也有别于其他案件,具有其自身特点。本文对铁路交通事故常见损伤中衣物检验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供同行参考。1铁路交通事故常见损伤的衣物检验特点1.1撞击伤衣物检验列车撞击铁路线路上的行人是发生最多的一类铁路交通事故,沿列车运行方向行走时被撞击较多见,主要是列车头部的直接撞击。道心内的行人被撞  相似文献   

2.
火车撞击伤是运行的火车撞击铁路线上行人所造成的损伤,是铁路交通事故常见的一类。由于火车质量大、速度快,人体被撞后损伤严重,死亡率高。2001年1月-2006年10月,我处管内发生火车撞行人事故中,伤亡1114人,死亡840人,死亡率达75.4%。本文通过76例火车撞击伤尸检案例的检验结果分析,讨论火车撞击伤的损伤特点。  相似文献   

3.
解读一:扩大了适用范围铁路机车车辆在运输活动中发生的交通事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铁路机车车辆与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牲畜及其他障碍物相撞导致的事故;另一类是铁路机车车辆发生冲突、脱轨、火灾、爆炸等影响铁路正常行车的事故。(第2条)解读二:细划铁路交通事故等级标准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由于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薄弱,故而因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造成的交通事故频发,约占全部交通事故发生数的30%.如行人在机动车道上行走,或不顾信号,横穿马路等造成的事故. 行人交通事故由于是运动着的汽车作用于人体,故常常会造成行人损伤,损伤的严重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汽车的速度、类型以及汽车撞击人体的部位,另一方面也与行人被撞击的部位、撞击时身体的姿势、行进方向及所穿的衣服有关.有资料表明汽车撞击行人时最常见的部位是汽车头部作用于人体,约占汽车撞击行人案例的84%,而且汽车左前翼撞击行人比右前翼撞击行人多见.本文就实际工作中遇及的行人交通事故损伤特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笔者收集了铁路交通事故中自杀案件32例,从自杀者的个体特征、自杀方式、现场特点等方面对此类现场进行阐述,以期对此类现场的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交通事故鉴定现状和多个案例的分析.讨论交通事故鉴定和事故勘查在事故分析中的作用,以及交通事故鉴定部门和事故勘查部门在具体案例中协作的关联性,认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交通事故勘查部门和鉴定部门应各司其职,在证据的发现、收集及补全上相互协作。才能科学地做出交通事故鉴定,保证事故成因分析的客观性,公正性。  相似文献   

7.
火车撞击行人损伤75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收集2004~2008年间火车撞击事故案件750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火车撞击行人致伤方式与损伤部位间的关系,探索铁路交通事故站立式被撞尸体损伤特点.  相似文献   

8.
事故重建、数据分析以及计算机仿真是行人安全防护研究的三个重要手段。行人运动机理的研究对于揭示人-车交通事故的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一起真实案例为基础,运用MADYMO仿真分析探讨真实交通事故中行人的运动机理。并以真实的交通事故数据作为验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为今后此类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市2005--2008年间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亡案例18例,从案件的性质、损伤机制及特征等方面,总结此类案件的法医学特点。结果18例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者,年龄在21~55岁。其中,自杀14例,意外4例;颅脑损伤死亡14例,创伤性休克死亡4例。损伤以撞击、摔跌伤为主,部分存在碾压伤。结论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所致损伤具有其特征性,案件性质主要为自杀,部分为偶然的意外事件,具有可防范性。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 DH  Guo SY  Li ZH 《法医学杂志》2008,24(5):342-343,348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提供可靠信息和参考数据。方法按照死者性别、年龄、死亡原因、事故发生时间及地点、事故车辆类型等相关参数,对深圳市4184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事故死亡人员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2.45∶1;事故在6:00~8:00和18:00~2:00发生最多;72%的案例在城郊主干道发生;死者主要交通行为方式分别为步行占44%,自行车骑车人19%,摩托车驾车人15%;肇事车辆以货车为主;死亡原因83.2%为颅脑损伤死亡,13.3%为多发损伤。结论深圳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件具有明显特点,具有可防范性。  相似文献   

11.
自杀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利用铁路这一特定的环境和条件进行自杀者,如卧轨其形成特点与采用其它手段自杀有不同之处。现对笔者所检验的30倒卧轨自杀的案例,分析报道如下。资料与分析一、性别、年龄、职业本组案例,30例31名卧轨自杀者,男性21人,女性10人,男女之比为2.1:1;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46岁。其中以20—29岁居多,21人,占67.74%;工人8人,干部5人,农民3人,职业不明者15人。二、自杀时间本组案例,卧轨者多在5—10月份,共22例占73.33%,其中在10月份发生8例;白天14例,夜间16例,其中11例发生在6时~11时。三、现场…  相似文献   

12.
鉴别遗书真伪,是刑事诉讼中鉴别证据的一种重要活动。它对于确定案件性质,揭露犯罪及依法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具有重大作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遗书,发生在自杀或伪造自杀的场合。遗书的收集,可以由被告人出于某种动机有意提供,也可以由证人基于主观或客观因素无意提供,还可以由公安、检察,审判人员在发案现场提取。无论以何种形式收集在案,都应对它辩别真伪,确定其效力。对遗书的鉴别、既要有对其本身的鉴别,又要有同案内其他证据相比的综合判断。具体方法可归纳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3.
成都地区道路交通事故致残人员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uang SX  Li SY  Zhang XG  Kong B  Zhu YL  Liu KL 《法医学杂志》2007,23(4):269-273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道路交通事故致残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研究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成因和事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成都地区2003至2006年10月所有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资料,统计分析致残者性别、年龄、交通方式、人员类型的构成及事故发生的月份、星期、地域分布.结果 6364例交通事故致残人员资料纳入统计.男女之比为1.84∶1,以18~5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66.34%);自行车、摩托车驾乘人员及行人共占80.90%.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或不同事故地域的交通事故致残者中,各交通方式的构成比均显著不同.损伤部位中,下肢所占比例最高(39.49%),其次为颅脑损伤(22.77%).结论 预防交通事故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时段和不同交通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300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太原市1996年~1998年发生的300例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尸检资料进行了分析。死者年龄多见于21~50岁 ;案发时间以6~8时、18~20时最多 ;案发地点以城市主干街道和城外主干公路为主 ;案发时死者以步行和骑车最多 ;肇事方式主要是机动车撞击行人 ;损伤部位以头面部和胸部最常见 ,且致死率也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2008年1050例道路交通违章、事故酒精检案特点分析,为减少和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提供有力的参考信息。方法在Excel表中对肇事者性别、年龄、出事日期、时间以及对肇事者血液中乙醇质量浓度(BAC)等作统计分析。结果酒后驾车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以20~50岁居多。事故发生在20:00~22:00最多.以郊区主干道为主。1050例酒精检案中,BAC检测结果14.19%为阴性,2.00%酒精含量未超出法定范围,11.14%为酒后驾车,72.48%为醉酒驾车。结论200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酒后违章、事故案例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可为酒后驾驶的及时监测及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2):187-189
目的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致死行人四肢损伤的特征。方法收集本区2016年至2018年交通事故行人死亡资料,对四肢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1例城市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死亡案例中,死者以男性居多;机动车(不包含摩托车)、摩托车所致行人体表损伤以擦挫伤(包括擦伤、擦挫伤)为主,电动车所致体表损伤以皮下出血(挫伤)为主,占体表损伤71.8%(P <0.05);机动车骨折率最高(35.5%,P <0.05),电动车骨折率极低(3.7%,P <0.05),四肢多发骨折好发于机动车,四肢骨折好发于左侧。结论通过对行人四肢损伤特征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无目击者或肇事逃逸交通事故处理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正> 道路交通事故同生产事故一样危害极大,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本文对935例道路交通事故活体损伤及伤残评定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供同仁参考。1 一般资料收集本室1993~2000年间部分道路交通事故活体损伤935件案例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分布见表1。表1.935例道路交通事故活体损伤年龄分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于道路交通事故鉴定领域,实现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过程及当事人致伤方式的重建。方法基于对事故现场痕迹、车辆损坏和人体损伤等检验鉴定,利用事故再现软件及高性能计算机计算分析,对40起真实事故的碰撞过程及致伤方式进行重建分析,并以2起典型案例进行说明。结果事故再现效果与现场痕迹、车辆痕迹、人体损伤痕迹有关;40起事故再现中.28起符合性好,9起较好,3起欠理想;碰撞过程的准确再现有助于对致伤方式进行分析。结论计算机仿真模拟重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过程及当事人的致伤方式在辅助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金属及其化合物中毒在法医学实践中以砷、汞等较多见,而过量注射钾盐溶液自杀罕见。现报道1例。 1 案例资料 案情简介 谢某,女,23岁,护士。2001年5月1日17时余,被人发现其仰卧于房内床上死亡。据调查:谢某于4月30日在家留下3封遗书后离家出走,  相似文献   

20.
256例儿童和少年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和少年道路交通事故活体损伤的流行病学、损伤及伤残评定特点。方法 对256例儿童和少年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6~18岁儿童,交通事故每天10~12时和16~18时最多,车辆类型以小汽车和货车多见,肇事方式多见于机动车与行人相撞,伤者的交通方式以步行多见,损伤部位以头部和四肢多见,损伤类型以骨折、挫伤、创多见,但内脏损伤相对较轻,下肢骨折远多于上肢。损伤程度多评定为轻伤,伤残程度以Ⅸ、Ⅹ级轻度伤残为主(33.2%)。结论 儿童和少年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应适当放宽标准,伤残评定标准应增加儿童和少年的有关条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