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青年流行语的价值观意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流行语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90年代和新世纪发展三个阶段,经历了从以宏观叙事为主到日常叙事为主的转变,从以政治领域为主向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转变和从正面效应占主导向积极词语与消极词语的共生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出青年价值观从一元化的价值观到强调主导价值一致下的多元丰富性,从抽象的价值理想到强调价值理想下的务实性,从社会发展中的被动性到强调社会适应下的主体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研究青年流行语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青年群体价值观以及变化轨迹,在青年价值观教育中融入流行元素将会有助于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李艳红 《前沿》2014,(7):192-193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青年文化的建构方式及意义表征发生着变化。网络流行语以其草根性、先锋性、自由性,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青年文化具有的自嘲式的迷茫、颠覆式的叛逆、娱乐式的宣泄、反讽式的渴望等特征。透过网络流行语,可以看到面对青年文化,需要科学对待、积极引导、发挥各方面合力,推动其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整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流行语与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群体的流行语折射出了这一群体的社会心态现状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当代的青年群体作为中国世纪之交社会转型的"过渡人"这一角色的同时,又承担着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边缘人"这一特殊角色.面对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青年群体的民族心态、政治心态、职业心态、婚姻爱情心态、生活心态和价值观念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顺向的社会心态变迁呈现主导地位,而逆向的变迁也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作为青年群体网络交流的主要语言,对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群体的增加,网络流行语呈现"野蛮生长"的态势。对此,必须要清楚认识当下网络流行语的时代特点,合理把握并利用网络流行语,进而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5.
基于青年群体独有特征,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日渐成熟的基础上,以微博、微信等青年使用频率较高的社交媒体为代表,形成了"青年网络流行语"。青年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单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青年群体话语表达的迫切需求,也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年网络流行语是青年寻求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青年用这一群体特有的方式表达对社会不满及进行抗争的话语表达途径,从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青年的社会境遇、社会心理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6.
"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评选与分析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评选与分析报告●背景:1979-2001“流行语”的流变●盘点2001:流行语与文化时尚●“校园流行语”的收集与解读●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语状况调查●消费、游戏与语言神话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申奥成功、足球出线、中国入世……哪10个词语是2001年中国青年最流行的词语?从2002年2月6日开始到3月31日,由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及北京青年报社、上海青年报社、重庆青年报社、广州青年报社等众多青年报刊媒体及其相关网站,以及千龙新闻网、大洋网等专业网站联动进行评选“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的活动。有兴趣参与者可通过点击www.ynet.com进入相关页面,评选出自己认为的“2001年中国青年最为流行的10个词语”。“青年流行语”,是指主要由年轻人创造、使用,并在年轻人中流行的词语。“青年流行语”涉及当代社会的重…  相似文献   

8.
●“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评选与分析报告●背景:1979-2001“流行语”的流变●盘点2001:流行语与文化时尚●“校园流行语”的收集与解读●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语状况调查●消费、游戏与语言神话  相似文献   

9.
"流行语"进入我国青年研究界的视野,始于1991年底.由金大陆教授主持编辑的上海《青年学报》杂志,于当年的"冬季号",推出"流行语与青年文化"专栏,随后连续策划、组织、刊出十几篇关于不同城市青年流行语的研究文章.1993年,这一成果汇集成《南北城市青年流行语》一书,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抵抗与疏离.动漫流行语成为探究中国青年亚文化心理症候的一种视角,"萝莉""伪娘""宅男"三个术语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心理状态、生存境遇与交往方式.三者集中代表了青年亚文化的群体性认同的心理诉求和另类标榜的心理症候,有赖于主流文化、媒体文化和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规避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