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公民以及公民意识生成的前提。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公民意识生成的逻辑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对于公民意识的分析与认识的客观基础,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所奉行的运行规则的差异性。法治国家意味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法治文化的尊重。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法治社会法律秩序内化的关键,法治国家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和发展,农村地区的公民社会能否形成关系到我国公民社会整体的构建和发展,增强以主体意识、权利责任意识、参与协商意识为内容的农民公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影响农民公民意识提高的众多因素,应该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健全基层民主法治,加快农村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构建我国公民意识生成机制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昀  王素平 《河北法学》2003,21(3):125-129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培育健全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生成是一个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运行机 制中,在法治目标指引下,在法治建设实践中官员和民众双向互动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应全方 位构建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民主 政治,承认并培育市民社会,公正立法与执法,开展公民教育,发展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是从法律制度规范走向现实法治秩序的重要桥梁。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优良的公民意识能充分有效地使法治理念、法律制度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的生活信念和准则,从而建立起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而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先天不足,这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是十分不利的,为此,我们必须从全方位探讨建立孕育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个性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王雪松 《法制与社会》2012,(8):189-190,198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法治社会的现实要求,是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主体的观念要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政府与社会的不断分离,促进了公民社会形成、公民意识觉醒,但制约因素仍然很多。为此,必须重视公民意识培育,依法保障公民参与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6.
刘同君 《河北法学》2007,25(2):65-69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法治社会为基础,如果不建设法治社会,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内涵的净化与提升,是法治社会高度发展与完善的一种成熟状态.公民的守法行为是实现法律秩序的基本要求,而守法主体精神的塑造则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的基本路径.公民守法的主体意识、理性意识及其对法律的信仰意识是守法主体精神的生成性要素;公民意识的培养、道德精神的塑造、法治理念的确立是守法主体精神的构建性环节.  相似文献   

7.
没有公民意识的主体自觉和思想观念,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国家理论。公民意识在法治国家理论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和人文基础。公民意识是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自觉认同。在我国全面推进法治国家进程中,只有大力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法治的构建才有坚实的思想认同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公民、公民意识与法治国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公民是法治国家的构成基本单位,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二者都是西方政治思想家普遍关注的现象.法治国家意味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法治文化的尊重.法治国家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和公民意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是法治的社会基础。自治是市民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需以社会自治为基础。市民社会蕴含的公民意识是法治精神的基础。只有大力推进市民社会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10.
张成铁 《法制与经济》2008,(16):121-122
民主是现代国家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根本标志,本文通过分析公民独立的民主人格、公民社会的妥协意识、公民社会宽容理性以及公民的表达权利实现的基础,作者指出,公民的权利意识、现代社会的妥协宽容精神、公民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表达愿望的实现,并不能只是停留在观念和价值上,必须在法治的层面上寻求坚实的基础,公民的个人和群体的民主气质才能得到生成和发展,只有法治才是公民民主气质生长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11.
从宗法社会到公民社会——法治建设的逻辑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法社会是我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人治的土壤。现代公民社会则是法治的必然结果。公民社会成熟的程度体现了法治实现的程度;反之,公民社会的成熟又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法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国家层面推进法治建设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要真正建立起法治社会,公民的参与对社会法律信仰的建立和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来保障公民参与的机会和权利,但由于受现有制度设计、政治文化务件、公民主体意识等因素的制约,使公民参与法治建设缺少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我们在制度建设、人文环境优化以及公民主体意识的提升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公民用法"与公民守法、知法等概念有着质的区别,它能够使法回归于社会,改变政府的法治角色,提升公众的法治认同度,使法由支流变为主流。"公民用法"意味着一国法治进入了相对较高层面,是对传统法治理念的升华或拓展;也意味着公民与法进入了一种新的关系形式。然而,在我国法治系统中"公民用法"还是一个盲区,具体表现为:强调了执法机关的用法行为,疏忽了公民的用法行为;强调了公民的守法意识,疏漏了公民的用法意识;强调了法治的社会化,疏漏了法治的个体化;强调了国家治理的进路,疏漏了公民自治的进路等。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塑造公民后现代法律意识,确认公民对法的选择权,提高公民对立法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承认公民作为法治主体的身份,政府应当转化法治主动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民主是现代国家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根本标志,本文通过分析公民独立的民主人格、公民社会的妥协意识、公民社会宽容理性以及公民的表达权利实现的基础,作者指出,公民的权利意识、现代社会的妥协宽容精神、公民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表达愿望的实现,并不能只是停留在观念和价值上,必须在法治的层面上寻求坚实的基础,公民的个人和群体的民主气质才能得到生成和发展,只有法治才是公民民主气质生长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薄弱的现状却阻碍了法治社会的建设,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提出有效措施,以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现代法治政府蕴含了有限政府、透明政府、服务政府、诚信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基本理念,公民社会是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为主体的非强制性的行动团体。本文指出建设法治政府是公民社会形成必备条件,而公民社会的有效培育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归宿。在我国当今社会转型期,有必要厘清二者的职能定位和目标追求,从而形成法治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下的概念,公民意识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参与协商意识与宪政精神中的权利保护、权力监约、宪政宽容精神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在多个层面上的契合有助于寻找推动宪政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贯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把依法治国同党和政府自身建设、人民当家作主一道置于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加以强调。然而,要继续推动我国的法治进程,就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顶层设计上,还应当看到作为顶层设计基础的底层架构。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公民及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法律得以信仰、法律权威得以加强的底层架构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中国当代法治语境下的公民及公民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须靠具有健全现代公民意识的国民才能支撑起来.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呼吁改造国民性,培育公民意识,然而时至今日,国人依旧没有健全成熟的公民意识,我们依然缺乏培育公民意识的土壤.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今天,我们强调公民意识的培育,首先应明确公民意识的内涵和内容.其次是分析总结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同时,认识到臣民意识、等级观念等封建落后观念的贻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此宏观背景下,提高公民意识有重大意义.本文依循上述思维脉络并结合十多年律师工作中对当事人诉讼心态的认识把握和对社会现状的观察,简要阐述公民意识的内涵,重点分析探讨我国的公民意识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希望国民都意识到,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并共同营造一个能够培育健全公民意识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军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双重身份,首先是公民身份。其次才是他的军人身份。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军人的公民身份重视和关注程度远远不够,这就阻碍了人们在评价军人的公民行为时,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也本着现代法治精神去衡量。现代法治精神追求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由于社会的舆论倾向没有把军人的公民身份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