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鸟》是青年女作家郁秀创作的又一长篇小说,小说主要关注新一代留学生的海外生活,通过对他们日常学习和感情生活记叙,表现了他们真实的心路历程和精神状态。作品在“全球化”语境下产生,体现了“全球化”文化意识的特点。是作者个人化体会的表达,具有真切淡然的叙事风格,代表了“新移民文学”和“新青春派”文学创作的某些特点,具有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和亦舒一个是现代小说创作中的“奇才”,她们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着世事的沧桑,关注着不同女性的苍凉人生。中国古典元素在她们的小说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有着创作风格相似的同时,又有着各自独特女性视角与语言风格。分别用直接的白描和间接的反衬,描绘了旧时代女性在“奴性”意识下的苍凉境遇和现代女性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自立”意识下艰难打拼的苍凉生活。“典雅”的工笔描绘和“通俗”的语言表达让小说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二者小说运用苍凉的格调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尽写纷繁世界下苍凉的人生,有着和而不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松毅 《工会论坛》2010,16(2):157-158
乡土说是文学创作领域中的主要流派,诗化乡土小说虽然不是乡土小说的主流,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们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际隔膜的批判和对理想精神家园的渴求以及充满了强烈感情色彩的浓厚的抒情性表现风格,给今天的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感受。沈从文和萧丽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虽然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并不相同,但在他们对于田园牧歌般的乡土风貌的描写与讴歌中,在对于重建自然人性美、传统美的理想化社会的执着追求中,同样展现出了诗化乡土小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文学中一位杰出的自然主义作家。作为小说家,他的作品受到许多褒贬不一的评价。批评者说他文笔沉闷,冗繁而夸张,甚至有时语句欠通。然而,他以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弥补了这些弱点,因为他是第一个掌握了现代美国本土气息的小说家,也是第一个使自然主义的家世小说具有悯色彩的小说家。他以惊人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具有针砭意义的人物形象,使他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同时,他以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摆脱了美国文学中的“文雅传统”。正是这种思想性与自然主义创新手法的统一,使德莱塞将美国的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他的《嘉莉妹妹》和《美国的悲剧》堪称文学创作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贝娄的《贝拉罗莎暗道》从历史记忆与忘却的隐喻角度,讲述了纳粹大屠杀中的犹太幸存者及其后代在美国的种种遭际,涉及美国犹太人后裔面对民族历史的态度、“美国化”中的文化传统延续、关于人类大屠杀的哲学思考等,在传统价值与美国后现代文化的纠结中,对刻意与无意的历史忘却进行了一场心灵大审判,同时也是作家身份自审意识的一次集中体现。小说表现的不仅是犹太文化在美国的遭遇,而在于揭示了一个如何面对人类和人性灾难的道德哲学问题,因此小说具有其深刻的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表达了加拿大人对国家身份的文化想象和诉求。小说表达了反文化殖民的思想以及通过艺术想象容纳和接收本土性的愿望。作者认为民族身份的构建应当深入到民族内部,从文化上结合本土元素,构建加拿大的神话和文化。通过解读小说中加拿大民族身份和文学叙事之间的关系,可以阐释阿特伍德作为一名作家对文化和社会的广泛关怀。  相似文献   

7.
从时间意义上讲,鲁迅和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大体处在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开始和结束阶段。对照各自小说中女性形象,探讨这两位作家在关注女性日常生活中的悲剧的相同点,及某些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的“互文”现象;同时,在“女性存在的时间性”、“女性的内审意识”、“女性的自我意识”方面比较他们笔下女性形象的不同,以及不同点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文学创作色彩斑斓,五彩纷呈,可谓“百家争鸣”。占主流创作主题当属“新写实”和“新历史”小说。其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家,刘震云是其中一位。 他的《官场》、《官人》反映了当时的官场题材小说的创作趋向。这种创作趋向和8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创作中的非历史化倾向是一致的。“在叙事中对历史确定性的怀疑,对把握历史的既有理性框架的摒弃,在小说功能上表现为认知和教化功能的淡化。”因此,理论家们把他的作品划归为“新写实”行列。尽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是当代著名旅美作家,其作品关怀底层人物和边缘人物,对东西方文化有着独特的阐释,受到中西方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她刻画了许多边缘女性形象,有本土的边缘女性形象,也有移民的边缘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在边缘化的创伤处境中依旧不忘初心,展现女性美和人性美。而严歌苓对于作品中人物的书写,不仅仅是一种关怀,更是对于边缘处境下的移民女性出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作家总是把自己的审美情感注入审美对象 ,创造出符合自己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孙犁早期小说创作中的众多女性形象表现了作家对“美的极致”的审美理想的追求。同时孙犁也很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中透视和捕捉新生活的美质。用炽热的感情去追求、讴歌美 ,构成了孙犁审美观的独特意蕴。  相似文献   

11.
英国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社会中像他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找家园和文化身份时所处的困境,对帝国强加给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进行了成功地颠覆和解构。《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毕斯沃斯先生就是部分地以作者奈保尔的父亲为依据来塑造的,主要描写了一个生活在特立尼达的印度裔婆罗门通过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来寻求在异域文化中的自我与独立,以及寻找自身价值及文化身份时所表现的无奈与无助。从后殖民视角出发,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来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我价值与文化身份的追寻。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人的文化意识,导致了广泛的“反文化”、“反美学”、“反艺术”倾向。“后现代主义文学”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而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当代文学的分期正好与西方后现代文学的分期吻合,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大趋势下,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后现代文学的烙印。在创作风格上表现出“决定论的荒谬性”、“政治的无意识”、“自我的失落”、“反传统结构”、“怀旧的情调”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表现了黑白文化的错位与冲突给美国黑人的心灵造成的影响,透过关注个体的悲剧来关照整个黑人民族的文化悲哀。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方法为研究人类精神世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范式。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莫里森小说中的两位黑人主人公为代表的黑人民族的心理进行剖析与解读,揭示出一个民族所承受的心灵创伤,从而唤醒黑人自我意识,摆脱心灵的重负,重建黑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  相似文献   

14.
"文如其人"与"潘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是最不具有遮掩性的“欲盖弥彰”的“人格控制”活动,是最自由、最全面地表现创作主体的本质,最充分、最完满地展示其主体性的精神创作活动。文学创作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创作主体的主导性,呈现出“文如其人”的基本情状;同时也体现为创作主体的精神超越性,导致了“潘岳现象”的发生。创作主体的现实人格与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艺术人格有基本的一致性,也有某种程度的区别与距离。“潘岳现象”不是对“文如其人”的否定,而是文学创作的主体精神超越性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5.
出于知识分子对现实和自身的强烈危机意识,现代中国乡土小说或显或隐地表现出“悲凉”的现代审美追求。伴随着作家不同的文化立场和精神姿态,以及中国现实与革命对乡土阶段性的影响与发现,以“悲凉”为深层结构的美感意识演化出了不同的悲剧风貌。  相似文献   

16.
半夏是云南当代本土女作家,其小说文本具有"都市""时尚""物恋"等特点,体现出现代女性独立自足的主体意识。这些特点与作家的心理结构相关联,更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自己认为记者工作对作家是"一种日常的自我毁灭",但事实上,记者生涯为他形成独特文风奠定了基石,为他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经济支持,并且构成了他的文学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记者生涯确实有助于海明威成长为优秀作家.然而海明威模式并非公理,记者工作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双刃剑,其负面效应基于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在基本的叙事方式、创作理念和创作时间上的冲突.记者生涯并非作家预科班,两种职业最好不要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8.
网络“红楼同人”小说在艺术方面存在很大缺憾,但从现代女性心理研究角度却具有一定价值.以“潇湘书院”和“晋江原创网”发表的红楼同人小说为研究对象可知,此类小说主要具有三方面特征:从内容来说,多集中于表现女性对于婚姻爱情和事业的期待,尤以女性在爱情及婚姻生活过程中的挣扎和奋斗为主;从人物形象塑造来说,体现出表面丰富多样而内在趋同现象;从思想倾向来看,“红楼同人”小说具有着强烈的现实化倾向.“红楼同人”小说反映了当前部分女性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女性群体的心理状态:即在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女性群体焦虑感和迷茫感加强;在追求自身独立和尊严的过程中产生了心理异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莫言关于饥饿、孤独、屈辱、恐惧的童年记忆是其小说创作的丰富库存;莫言创作的三十多年跨越了天马行空、大地歌唱和灵魂忏悔三重境界;其小说文本对于女性的赞美,表现出了作家的男性视角,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来看,这是俄狄浦斯情结中恋母情结的表现。这种情结的萦绕,总是使莫言的作品潜含着温情和对爱的渴望。  相似文献   

20.
被评论界称为“新生代”的作家活跃于90年代的文坛,其小说创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的小说创作以关注现代生存的自我抒写、回归写实的片断叙事、无奈逃遁的悲剧人物和积极有效的形式探索为90年代小说创作留下了一道清晰的风景,同时,也留给我们对当代小说创作得失的诸多思考。本文试图对此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