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校园的网络舆论是形成校园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校园舆论的大体走向与趋势有着重大的影响,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这一把"双刃剑",是现在高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将通过对校园的网络舆论内涵的概述和校园网络舆论的一些特点分析,以及高校在领导校园网络舆论方面上的一些问题分析,提出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的途径与方法,用以加强各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争取营造出"网上网下"的良性互动舆论氛围,并且加强个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的建设和积极引导网络自律等等方法促进健康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的建成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校园网是大学校园师生信息交流的新平台,为大学生拓展视野、展示自我提供了便利,由此产生的校园网络舆论不仅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更是关系到大学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学校园网络舆论存在着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网络舆论内容复杂需甄别、网络舆论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应从加强道德教育、优化氛围、建设引导队伍、健全应急和处理机制四个方面对校园网络舆论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3.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具有丰富性、可信性、即时性、可控性等特征;影响校园网络舆论的因素包括发出者的匿名性、发出者的发布意愿、网络的可达性、网络的开放性、网络监管效率、与主体的相关性、与传统媒体的一致性等。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应当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搞好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正确运用技术手段,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4.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日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网络舆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公共舆论空间,它扩大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有利于促进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同时,网络舆论又会引发情绪型网络舆论蔓延、网络假新闻混淆是非、网络舆论"话语权"被少数人垄断等消极的社会效应.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必须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大做强重点网站及论坛、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快速反应的舆论引导机制、不断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5.
大学校园环境对于学术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领先的大学创新校园在物态、文化、制度、人际与网络环境方面分别具有其鲜明特征。我国大学教育在党和国家的引导与支持下,通过依托良好的法治和社会环境并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系,落实教授对学术创新的引领功能,发挥大学师生在校园创新环境建设和优化自治作用,从而高效推进我国大学校园创新环境的优化构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舆论危机事件不断增多,这严峻考验着高校应对能力.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危机的“灭火器”,又是危机的“催化剂”.因此,在网络社会环境下,面对舆论危机,高校应建立以下五种机制,即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应急联动机制、校园网络监管机制、恢复和重建机制.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是由网络舆论环境、网络舆论主体和网络舆论规则体系所组成的相互联系、协同发展的人造社会生态系统.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与人造社会系统双重特点,网络舆情主体之间、网络舆论主体与网络社会环境、体制外网络舆论主体与政府、网络社会环境与网络舆论秩序四重互动机理决定网络政治舆论生态的运作.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运作机理的不平衡是严重的网络舆论生态问题,其治理的关键是提升政府网络话语能力,增进政府与网民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校团人的发展。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为了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二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三是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四是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五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日益成为监督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败的重要手段。然而,对网络舆论控制不当也会导致其妨碍司法公正,形成"舆论审判"。如何在日益开放的舆论环境下依法行使舆论监督权、实现司法公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以"永州幼女被迫卖淫案"中的"舆论审判"为例,对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新的舆论环境下加强法制宣传、加强监管、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等一系列维护司法公正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型舆论监督形式的出现,对我国的民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近几年一些网络舆论以"暴力"的形式呈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议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网络把关人的失职、部分网民对传统主流媒体缺乏基本信任等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网络舆论暴力的现实存在,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应对网络舆论暴力可以从道德规范、法律约束和网络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党群关系建设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群关系建设面临一些重大机遇和挑战。应从网络沟通、网络政治参与、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党政干部网络应用能力等方面,构建党群关系建设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网络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诸多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具体包括:“两课”教育进网络,发挥网络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重视校园BBS站的舆论引导;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文化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文化内容,也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以校园网络文化为载体,使网络能真正服务于大学生,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学院应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服务,做好主体网站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要利用校园网上优势文化资源以及新型多媒体信息技术服务,建立符合高校建设校园文化和大学生成才环境的信息化平台,努力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网络向全球蔓延 ,“网络文化”冲击着校园传统文化 ,它影响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校园主流文化 ,对形成新的校园文化格局起着重要作用。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文化的主阵地 ,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 ,是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要建设有特色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 ,必须提高认识 ,强化管理 ,引导自律 ,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5.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舆论的主要场所。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网络意识不强,观念落后;对网络舆论的分析、甄别能力不强;网络舆论引导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首先要明晰高校网络舆论的内容和特点,建设科学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队伍,在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时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占据网络舆论主导权。  相似文献   

16.
以华东政法大学人人网的人气之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们的网络行为以及线下活动的特征,进一步解析SNS学生用户对于高校校园舆论的影响,旨在明确SNS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据此提出科学合理使用人人网等SNS平台的前瞻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园媒体是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具有引导舆论、宣传教育、沟通信息和提供娱乐等重要功能,但是也存在思想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重视、其他媒体特别是网络新闻对思想教育功能形成冲击、校园媒体自身的不成熟等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校园新闻思想教育功能的领导,建立校园新闻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互动机制,增强引导校园舆论的本领,充分发挥校园各类媒体的优势,优化校园新闻管理体制,加强新闻队伍战斗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论具有两面性。公安机关应加强网络舆论情报工作机制建设,要明确网络舆论情报工作机制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及网络舆论情报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信息搜集机制、汇总机制、分析研判机制、情报产品传递与服务机制、舆情应对与引导机制等五大机制,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与文化、方法与技术、基础设施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六大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社会技术的高速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日益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普及对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带来了重大的影响,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创建一个良好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使网络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广大群众对涉及公安题材的报道尤为关注,由此产生的网络舆论,其作用也日益突出。公安部门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工作措施、工作机制上,都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为给公安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公安部门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网络舆情控制,建立公安舆论的引导机制,同时还要加强与国内主流媒体和各大网站的联系沟通,强化公安宣传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才能真正保障网络舆论宣传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