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观察与思考》2014,(8):F0002-F0002
<正>2014年7月3日至4日,由浙江省文明办与浙江省社科院联合举办,《观察与思考》与省文明办综合处承办的浙江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坛在杭州举行。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明委主任葛慧君出席开坛仪式并致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龚吟怡主持开坛仪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张伟斌、省文明办副主任徐晓先后主持论坛。最后,省文明办副主任徐晓宣读表彰决定,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陈海良作小结。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等专家学者、媒体记者一百余人参加本次论坛。  相似文献   

2.
家风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对家风建设有着价值引领的作用。当前,我们应加强家庭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在家风家训的塑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大众传媒强化家风建设的舆论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贯穿于家风建设的价值主线。  相似文献   

3.
近期,浙江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坛在杭州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省文明办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连续第九年联合举办。 今年以来,浙江各地各部门在“最美精神”的激励下,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国梦”主题宣传活动不断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不断深化。本次论坛以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提升全省公民道德建设水平为主题,19名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公民道德建设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在本届论坛上交流各自观点。  相似文献   

4.
近日,由浙江省文明办与浙江省社科院联合举办浙江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坛在杭州举行。  相似文献   

5.
《群众》2016,(5)
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江苏省妇联纵横联动寻找"最美家庭",精心打造"最美家庭讲好家训"万场巡讲活动品牌,产生广泛影响,中央领导批示指出,"最美家庭讲好家训是一种群众讲价值观的好形式,可以总结推  相似文献   

6.
冯华 《前进》2017,(9):55-5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在许多重大会议、重要场合,总书记都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这就充分说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培育离不开家风家训的积淀和烘托。一、审视家风家训建设,进一步传承创新中国优  相似文献   

7.
6月1日,浙江省文明办、浙江省社科院联合主办的浙江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暨“我们的价值观”论坛在杭州举行。本届论坛共收到来稿2600余篇,其中164篇入选,56篇被评选为优秀论文,8家单位获得本届论坛优秀组织奖。参与本届论坛的150多位嘉宾围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其大众化等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现将入选本届论坛的部分优秀论文予以摘编、选登,供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和学术理论界的专家交流、借鉴。  相似文献   

8.
蔡戎 《政协天地》2014,(8):48-51
日前,省政协社法委、省妇联在省政协机关举办“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家风家教专题调研座谈会,省政协副主席陈向先出席会议并讲话。陈向先副主席充分肯定了我省开展家风家教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家风家教工作;  相似文献   

9.
由浙江省文明办、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今年已经是第九届了,本届主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届研讨会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合一,浙江要积极打造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地方样本,在发挥社会经济组织的有益价值元素、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载体。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扬州市今年开展了“晒家风”系列活动。 一是“立”家风,精心策划组织。年初,扬州市文明委从实际出发,把家风建设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抓手,在城乡居民家庭开展家风(家规家训)的征集展示活动,挖掘传统家风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在全社会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11.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不仅拥有独特而灿烂的传统家风文化资源,也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宝贵的"红色家风"。步入新时代,家风建设依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逐步构建一套相对稳定的、促进家风向善向上的长效机制,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12.
2012年6月1日,由浙江省文明办、省社科院联合主办的浙江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暨“我们的价值观”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相关实际工作者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6,(5)
好家风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发挥家风的独特作用,更好地运用好家风来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在民间的活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入源源不断的"微动力"。具体可从孝、学、俭、严四方面对当前党员干部应当涵养的家风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4.
百善孝为先,百行善为首。孝道是中国人精神的根与魂,是家风的源头,也是幸福人生的根源,家风的养成应该从孝道开始。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是维系公序良俗和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映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是优良民风、社风和党风的保障。新时代的优良家风包括立身之本、处世之道、伦理之则、价值之向四个维度,各维度又分别覆盖三个二级指标。作为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家风需要借助家教、家训、家规等具象载体而传扬。未来的家风研究既要加强对优良家风"元要素"和"源因素"的研讨,也应借助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推进家风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从而使优良家风真正成为醇厚社会风气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16.
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是维系公序良俗和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映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是优良民风、社风和党风的保障。新时代的优良家风包括立身之本、处世之道、伦理之则、价值之向四个维度,各维度又分别覆盖三个二级指标。作为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家风需要借助家教、家训、家规等具象载体而传扬。未来的家风研究既要加强对优良家风"元要素"和"源因素"的研讨,也应借助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推进家风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从而使优良家风真正成为醇厚社会风气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17.
正"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党员干部应树立好家规,践行好家训,培育好家风,涵养好作风,抓好"家庭"这个道德建设的源头和阵地,让党风更正,政风更清,民风更淳。一、儒家思想背景下的家训文化汉代董仲舒应汉武帝之诏写《天人三策》,提出  相似文献   

18.
优秀传统家风是我国家庭文化的精髓,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基本遵循的家庭伦理秩序、道德风貌和文化风范等。古代家风将宣扬和践行传统价值观平民化,将家庭道德教育实用化,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所特有的价值观教育形式。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传承和构建优秀家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从布迪厄"场域—惯习"的运作逻辑出发,探讨社会与家庭的场域联系以及家风惯习的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家风场域与惯习的生成性进行合理分析。当代家风场域的构建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之落细、落小和落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基础。做好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工作,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众自觉实践,要从强化媒体宣传、注重家风建设以及发挥道德模范作用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推进、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5,(7)
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家国同构"的二元结构传统社会里一直担当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角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传统家训的精髓并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只有正视传统家训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功能,批判继承传统家训的精神和文化,实现传统家训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