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正> 艰难拔涉 走出误区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两厚册专著,是一部著作的上下卷。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沈宗灵教授自选论文74篇,还有1篇沈先生的自序。沈宗灵教授自选的论文绝大部分发表于1978~1998年间国内主要学术刊物和《北京大学学报》、《中外法学》,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还有一少部分是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的交流论文。第二部分是从学界参加庆祝沈宗灵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沈宗灵学术思想暨中国法理学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交流的论文中遴选出的20篇论文和1篇纪念文章。第三部分为沈宗灵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提供的6篇毕业时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全书约126万字。抚今追昔,中国法理学走过四  相似文献   

2.
发展法理学的一点想法邵诚(西北政法学院教授)近年来,法理学教材有很大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去年出版的由沈宗灵、孙国华等几位教授分别主编的几本法理学教材,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总结了以往教学的实践经验,吸取了法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国外有益的法学思想,与1982...  相似文献   

3.
法理学教科书的理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法学学科的整体发展程度。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法理学》教材,曾被列为国家教委“八五”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孙国华教授主编的《法理学教程》、沈宗灵教授主编的《法理学》有效地担当了培养法学人才的重任,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1996年吕世伦教授、公丕祥教授主编的《现代理论法学原理》以崭新的学术风貌展现在法学学子面前,系统地探  相似文献   

4.
1998年9月,沈宗灵教授从教50周年。作为新中国法理学和比较法学发展进程的见证人,先生对这两个专业的许多问题都有发言权。怀着对先生的尊敬和敬仰,我们作为他的学生,有幸得到他的许可,采访了先生。先生一生坎坷,治学严谨,成就斐然。1985—1992年,沈先生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会研究会总干事;1987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至今,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会研究会总干事;1993年任人事部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第二、三届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法学组成员;国家教委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法学会名誉理事;国际比较法科学院成员。  相似文献   

5.
<正> 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教授: 今天,我能参加“沈宗灵学术思想暨当代中国法理学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感到非常高兴。我代表北京大学向沈宗灵教授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6.
沈宗灵,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1923年出生于杭州;194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翌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48年,回到祖国复旦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长期的教学生涯。解放后,先后在新成立的新法学研究院和后来与之合并的中央政法干校工作。1954年,调任北京大学法律系国家与法的理论教研室主任。1958年,被错划右派,下放劳动。后来因需要回校从事编译工作,但十年动乱年代仍遭隔离审查,直至1978年才正式重返讲台。主要学术著作有《美国政治制度》(1980)、《比较法总论》(1987,获首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等。法学的理论学科基础课程从"国家与法的理论"发展为"法学基础理论",再发展为"法理学",沈先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王振民 《中外法学》1999,(3):128-129
<正> 由沈宗灵教授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学专业《法理学》教科书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本书评议人之一,得以先睹为快,兹将我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与各位共勉。 一、总体评价 这本法理学教材是在党的十五大之后编写的一本较新的教课书。全书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并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明确把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确立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治国方略写进教课书,这在我国各种法学教材中是较新的尝试和变革。全书在体系结构、内容观点等方面也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发展完善了我国的法理学。通览全书,观点鲜明,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法  相似文献   

8.
王申 《法学》2005,(2):29-33
20 0 4年 1 0月 ,本刊编辑王申书面采访了我国著名法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国华先生。围绕“中国法理学知识谱系中的前苏联因素”这一主题 ,孙国华教授接受书面采访。在采访中 ,孙国华教授在简要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经历之后 ,着重谈了两个问题 :一是其本人所经历的法学领域的几次重大学术争论和重大法律事件 ,这些争论和事件几乎都与前苏联法学理论模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二是前苏联法学理论模式对中国法理学的影响 ,包括这种影响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利弊得失等。  相似文献   

9.
程乃胜 《河北法学》2006,24(12):2-10
庞德的<法理学>(第1卷)主要研究了什么是"法理学".在体系内,他阐述了"法律"、"法律研究的目的"、"法学研究的方法"、"社会学法学体系"等内容,对我国的法理学体系的构建和中国法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于解决法理学与法律实践的脱节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再论法理学的更新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权利义务法理学已经暴露出不可弥补的缺陷的今天,扬弃权利义务法理学,拓展适合当代中国基本情况的新的法学基础理论,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基础性研究领域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和促进法学进步的需要,新的法学基础理论应当...  相似文献   

11.
<正> 最新出版的由沈宗灵主编的新编《法理学》教科书在许多方面都有新的发展。这里择其要者,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09年6月16日,“21世纪中国法理学的使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审计学院莫愁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举办,是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法学理论”省重点建设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的多名国内知名学者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开幕前,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院长程乃胜教授向各位专家介绍了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和“法学理论”重点建设学科的情况。研讨会由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和南京大学杨春福教授共同主持。现将会议研究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21世纪中国法理学使命的基本内涵南京师范大学刘旺洪教授首先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解读了这个主题。他认为现在我们处于新世纪初期,中国法理学从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受到了许多的批评。特别是06年邓正来教授在《政法论坛》上的系列论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集中提出了一系列关系中国法学、法理学发展的重大问题;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学界又一次总结和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间法理学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总结我国二十世纪特别是建国60年以来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理学的成就和问...  相似文献   

13.
1988年全国法学理论研讨会于今年5月28日至31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法理学专家、学者和有关实际部门的领导同志约8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全国法理研究会总干事沈宗灵教授主持。这是法理研究会第3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制建设问题。兹将与会同志讨论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姚建宗 《法律科学》2007,25(4):3-14
文章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审视了我国法理学的发展,从其主题变奏的十五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勾勒了当代中国法学发展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5.
庄宇 《法制与社会》2010,(1):251-251
法理学教学是高校法学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学生的法学基础、法学意识和法学观念如何直接影响高校法学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质量。因此法学教学的改革首先是法理学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对本世纪末,中国法理学发展的一点思考刘升平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法理学研究会总干事到本世纪末,中国法理学将发生许多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由国际国内形势巳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化这两个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可抗拒...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中国法理学回眸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回顾与探寻了二十世纪中国法理学百年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客观规律。追根溯源,早在清末民初,由于西洋文明的冲击,国人法理意识就同维新变法和社会变革相伴而觉醒。民国时期,法理学呈现多元思想体系交错混杂的复合格局,既有所谓仿效西方的学院式“正统”法理学,又有以李达《法理学大纲》为标志的先进、科学的法理学。世纪中叶的社会革命催生出的新法理学,也历经磨难。如果说从五十年代“国家与法的理论”到八十年代“法学基础理论”的转变开启了中国法理学迈向理性化、科学化的航程,那么,从“法学基础理论”转变到九十年代的“法理学”,则标志着中国法理学从政治哲学之法理学进化到法律科学之法理学的基本完成。而法治目标模式的确定又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法理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希望与不绝活力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中国当代法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迎军 《河北法学》2001,19(2):8-12
三代领导集体的民主法制思想、法治实践与中国当代法理学息息相关 ,三者互动 ,推进了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和中国当代法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法精神与中国法理学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千年来所形成的重刑轻民、民法虚无主义的传统法律文化,给当代中国的法学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之一就是,时下流行的许多法理学著作实际上都是传统刑法理论的一种折射和概括(当然,更深层的原因则应向传统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寻找)。限于篇幅,本文不拟展开论证传统刑法理论是怎样地长期支配中国的法理学,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从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来重构当代中国的法理学? 经过多年的思考,我得出了这样的认识:重构当代中国法理学的突破口,则是振兴与弘扬民法精神,依据民法精神来建立法理学体系。 一、民法是现代法制的基础。 民法虽然只是众多部门法中的一种,但从人类法制现代化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当代宪法、刑法、诉讼法、  相似文献   

20.
法理学的现状与导向郭道晖(《中国法学》总编辑、教授)一、"糟得很"与"好得很"自从中央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法学界包括法理学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过去一些曾经视为天经地义的法制观念与法学理论,从市场经济新视角和"三个有利于"的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