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国华 《人民论坛》2011,(9):220-221
董仲舒所谈的人性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从天人关系层面来看,人类总体具有天所赋予的仁贪二性,即同时具备善恶二因;从现实社会层面来看,由于禀赋的善恶因子的多寡不同,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一个层面是抽象的、整体的人性观,一个层面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性观,两者是统一的,不矛盾的。  相似文献   

2.
人性善恶能否"以利害推说"是中国传统伦理史中的主要议题之一,虽于古有诸多论述,但于今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从先秦道、儒、墨、法四家利害观中不难看出,"利害"和"善恶"紧密相联,其联结点是"趋利避害"这一"人性"或"人情"。趋利避害尽管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都具有的性质,不过,在道德世界里,自然层面的趋利避害是人的一般性,而伦理层面的趋利避害则是人的特殊性,人之所为人一定程度上就在于人能够根据"善恶"的理念和准则趋利避害,这也是先秦道、儒、墨、法四家利害观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赵黎黎  李永鑫 《传承》2007,(7):85-86
汉代董仲舒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性有善恶"的人性观是对先秦时期人性论成果的批判和继承,提出人性包括善质和恶质两个方面,对人性要进行扬善抑恶。人性观决定着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性有善恶"的人性观的很多内容都符合当代管理的需求,对当代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胡宏是南宋初年著名理学家 ,他冲破理本论的框制 ,独创出性本论的第三条理学进路。从宇宙本体论来看 ,胡宏论性具有鲜明的层次性① :第一层是超越之性 ,它是至诚的、至善的 ,是不能用现实经验层面的善所能淋漓尽致地透显的。胡宏所主张的“性不可以善恶辨 ,不可以是非分”②中的“性”就是超越之性。第二层是自然之性 ,也就是“生之谓性” ,它不是价值评判的对象 ,它是人类生存延续的必要条件 ,生而有之 ,不是后天环境所形成的。第三层是经验之性 ,属于价值判断所施的范围。胡宏说“好恶 ,性也。小人好恶以己 ,君子好恶以道 ,察乎此 ,则天理…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或人性问题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中国传统人性论偏向善恶之争,而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则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两者审视角度不同,但仍有融合之处。本文从性善之还原、本性之劳动和思维之能动性三个方面来彰显人类思想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6.
"性"无善恶可言,其哲学根源是"天人之分"。"性恶"非指人性之恶,其哲学根源是万物相异:万物相异生"蔽","蔽"生"陋","陋"生"性恶"。"性"属本体论范畴,"性恶"属伦理学范畴,两者相杂则人性有善恶之分,两者相区别则人性无善恶。  相似文献   

7.
殷玮 《求索》2013,(1):55-57
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在西方,人性问题是各家各派都比较集中关注的问题。中西人性观分殊的内在基石主要是体现在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上,主要包括:中西人性的出发点不同;中西人性的思维方式不同;中西人性的实现方法不同及中西人性的发展目标不同等方面。中西人性复归才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而这种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价值旨向,其价值向度体现在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总概念,论证了人性的现实性在于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性是人的本性,人性的具体性在于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性,人性的历史性在于生成性、变动性、发展性的过程性,因此,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的同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真正特色。  相似文献   

9.
王慰 《求索》2010,(4):118-119
张载以"虚"为本;以"气"为用,在"虚气相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人性"二层"说——"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其中源于太虚本体的"天地之性"是人的本性,它具有永恒、普遍、不变、至善、潜在的特征,它规定着人之为人,是人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内在根据;禀"气"而成的"气质之性"是人之现实的自然属性,它是造成现实世界个体人性差异的原因和根据。人性二层理论说明了主体人性发展的多维向度,这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10.
人性·德性·品性——兼评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险峰 《求索》2012,(5):164-165,119
对人性观的考察,是一切伦理哲学研究的理论起点。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观包括求知乃人之本性、人是理性动物、人是政治动物等三个重要命题,这三个命题分别从人的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和社会政治认知等三个层面对人的本质作出了哲学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理性实现对人类实践的规约,理性规约的结果形成公民之"德性"、城邦之"善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论是一种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当下,正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的使命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道德品性的培育,这是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的品性之思。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哲学界一直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特点争论不休。通过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对人、人性和人的本质的阐述可知,马克思人性观具有以下内容:人性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人性是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人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人性观的这些内容决定了马克思人性观的实践性、全面性和生成性等特点,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出发,马克思人性观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人性观的片面性、抽象性和永恒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蒋国保 《前沿》2011,(19):175-178
生态化生存是为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生存方式。从哲学层面上看,人之生态化生存是一种限度性、道德性与和谐性的生存方式;从现实层面上看,人之生态化生存具体表现在生态化的思维方式、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态化的生活方式三个方面;"诗意地栖居"则是人之生态化生存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王廷相从气本论与对人性的具体考察两条理路对人性进行了诠释。他一方面以气释性,并在此基础上以"生之理"对人性进行了诠释,一方面又运用"以情观性"的方法,将"情"视为人性的本真,从人类生活的现实出发对人性进行了诠释。在他看来"情"虽是人性的真实显现,但是却并不能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起到多少积极的作用,人们要想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必须遵循外在的"名教",只有通过"内外交养"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所"自得"之物,人才能真正成为圣人,实现道德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周代礼乐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仪式性,而仪式主要是通过呈现的方式来实现其功能的。这样,"观看"就成为联结礼乐文化各要素的一条重要纽带,所以,从"观"这个概念把握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结构就具有了一种可能性与合理性。这种由"观"组织起来的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就是天子的"让观"与"去观":天子一方面要在以祭祀为主的各种仪式中昭示其文明之德,一方面要在巡守四方时观察民风以知诸侯施政之善恶。其次,士人君子一方面通过观礼、观乐达到对于观看对象政治、德性方面的掌握;一方面通过观诗了解赋诗对象的心志。  相似文献   

15.
论中西方人性观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把中西方人性观的差异归结为性善与性恶之差异,易使人们对中西方的人性观及其差异产生简单化、表面化、抽象化、片面化的理解.本文认为中西方的人性观的差异,与其说为性善与性恶之差异,不如说为一元和谐论与两元对立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等级主义与平等主义、泛道德主义与自然主义、义务本位与权利本位之差异.  相似文献   

16.
郭夏娟 《理论月刊》2000,(11):30-32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仁治”和“法治”,西方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方式,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总是从人性需要出发,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行政管理各环节都围绕着协调、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而展开。这是行政管理伦理本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管理的伦理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仁治”和“法治”,西方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方式,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总是从人性需要出发,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行政管理各环节都围绕着协调、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而展开。这是行政管理伦理本 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金红 《传承》2011,(11):30-31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从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通过对国家"善恶"性的分析,从社会主义国家向善性的角度论述马克思的国家观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弄清什么是人性,是讨论人性与犯罪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前人关于人性的各种学说与观点的了解,是正确理解人性的途径之一。古人对人性的观点有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合论、性三品、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等,并认为人性是人的本性,与兽性不同。人性的实质是由人的行为反映出来的、表现人的内在品质和社会关系、属于道德范畴的一种道德标签,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与人性相对应的"兽性"是人们对恶行的比喻。犯罪是违反人类行为规范和人际和谐社会关系的行为,其发生是由犯罪人个人、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民主文化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民主既是文化层面的民主具有价值性,也是制度层面的民主具有工具性。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条件性,是文化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统一,是价值性与工具性的综合体现。民主政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从其发展的现实和趋势来看,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文化层面的民主,理解民主的内涵和价值意义,发挥其政治文化层面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