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赵黎黎  李永鑫 《传承》2007,(7):85-86
汉代董仲舒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性有善恶"的人性观是对先秦时期人性论成果的批判和继承,提出人性包括善质和恶质两个方面,对人性要进行扬善抑恶。人性观决定着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性有善恶"的人性观的很多内容都符合当代管理的需求,对当代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治国理论中包涵了许多治安法理、治安方略和治安对策。儒、道、墨、法诸家的一些治安理论,指导并制约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治安工作。先秦成文法的产生,则使当时的社会治安管理有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3.
墨家以"人性欲利,无称善恶"为设论前提构建其特色鲜明的"染"德育方法体系。墨家德育方法的特色及其与儒、道、法的区别根源于先秦诸子对"欲利"之人的不同立场与态度。墨家所标举的"廉"、"哀"德性对当下中国的道德建设有积极的纠偏补缺的功用;而其针对"欲利"之人性所设定的道德教育体系容易形成一元的消极的"利叙述",从而使道德教育走向其目的的反面。对于墨家德育思想的现实价值应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所谈的人性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从天人关系层面来看,人类总体具有天所赋予的仁贪二性,即同时具备善恶二因;从现实社会层面来看,由于禀赋的善恶因子的多寡不同,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一个层面是抽象的、整体的人性观,一个层面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性观,两者是统一的,不矛盾的。  相似文献   

5.
马国华 《人民论坛》2011,(9):220-221
董仲舒所谈的人性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从天人关系层面来看,人类总体具有天所赋予的仁贪二性,即同时具备善恶二因;从现实社会层面来看,由于禀赋的善恶因子的多寡不同,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一个层面是抽象的、整体的人性观,一个层面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性观,两者是统一的,不矛盾的。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代,儒、道两家都在研究解决农业文明时期的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伦理纲常,二是影响人和社会存在的天人关系。他们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但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合”于社会,以人合天,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以天合天;他们也有相同处1.目的都是有所“为”,2.都注意个体人格的自足完善和生命价值,3.都是为了“人人合一”,终极目的都是“人”;儒、道的“天人合一”观又是互补的,道家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为道家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7.
儒家与道家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祥 《求索》2005,(11):138-140
先秦儒家与道家的人学思想,以人为核心,包括了三个方面内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在这三个方面,两家思想各有侧重、各有异同、各有特色。在人与自然方面,先秦儒、道都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方面,道家像儒家一样,非常重视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只是在政治原则与方法上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先秦儒家、道家都很重视人与自身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从伦理道德角度重视人与自身关系,后者则从自然无为的角度加以阐述和发挥。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通过体验的方式提出了性善论,并试图探寻性善的本源。达尔文的自然史观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史观,共同揭示了人性中的善同道德都是自然生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儒家的性善论实质上是善恶相混论基础上的性善强势论,这也是儒家对人性恶的力量估计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人性·德性·品性——兼评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险峰 《求索》2012,(5):164-165,119
对人性观的考察,是一切伦理哲学研究的理论起点。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观包括求知乃人之本性、人是理性动物、人是政治动物等三个重要命题,这三个命题分别从人的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和社会政治认知等三个层面对人的本质作出了哲学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理性实现对人类实践的规约,理性规约的结果形成公民之"德性"、城邦之"善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论是一种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当下,正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的使命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道德品性的培育,这是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的品性之思。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人性善恶趋善思想为先秦官德评建模式的三个维度为何可能与何以可能提供了逻辑理论前提。先秦官德评建模式的三个维度中:以贤示官是从为政者内在道德建设的角度建设官德的,是官德建设中的"软"着陆层面;以废惮官和以刑待官则是从外在角度敦促为政者之官德建设,是官德建设的"硬"措施。先秦官德建设的三个维度反映了先秦官德建设重德治、轻法治的思想倾向。先秦官德建设的模式为我们当代官德之践行提供了可行性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1.
郭夏娟 《理论月刊》2000,(11):30-32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仁治”和“法治”,西方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方式,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总是从人性需要出发,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行政管理各环节都围绕着协调、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而展开。这是行政管理伦理本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行政管理的伦理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仁治”和“法治”,西方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方式,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总是从人性需要出发,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行政管理各环节都围绕着协调、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而展开。这是行政管理伦理本 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林楠 《政协天地》2012,(5):62-64
中国古代哲学,是古人对宇宙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恩格斯曾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先秦时期,诸子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曾将诸子归纳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  相似文献   

14.
杨叶红 《湖湘论坛》2003,16(1):20-21
当我们讨论法治时 ,常常会涉及四种主要法治观 ,即中国先秦法家倡行的“任法而治”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阐述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资本主义法治观 ;社会主义法治观。这四种法治观常被相提并论 ,并且在很多场合区分不严 ,甚至混为一谈。而实际上 ,这四种法治观之间 ,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与中国先秦法家所倡导的法治之间 ,具有重大差异。如果不在理论上澄清和界定其中差异 ,就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法治”这一概念。  一、中国古代法家法治观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首倡“法治”。他们主张将新兴地主阶级的…  相似文献   

15.
章太炎人性论显示出清晰的三个层次:当人因其具有"三根六欲"这些自然属性而成为自然人时,人性是无善无恶的;当自然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不断受到熏染而成为社会人时,人性是善恶兼具的;当社会人通过内在心性修养不断弃恶扬善、亲证无我而成为理想人时,人性是善的,而且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本原意义上的善。贯穿于这三个层次之间,有一条主线,即突显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李建光 《前沿》2010,(14):17-20
《太平经》神仙修炼论以老子的"道"为最高范畴,以其道论为统领,广泛吸收儒、法、墨、方技、阴阳等家的思想,形成了修神与修形、治身与治国、入世与出世为一体的综合性、务实性与理性的理论与实践特征。  相似文献   

17.
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正> 现代审美心理学已能大致上从感觉、知觉、想象、情感和理解等方面,对审美感受的心理特征进行描述和研究。这当然是先秦美学所不能企及的高度。然而,先秦儒、道却也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对审美心理机制的某些认识。本文即试图从审美愉悦、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心境等四个方面,对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孟、荀三人的审美心理思想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比较中西人性观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思想家主张性善,西方思想家主张性恶;中国人性观是感性的,西方人性观是理性的.比较的目的主要不在区分其优劣长短,关键在于搞清人性的真相是什么.找出中西方思想家在人性的言说中有哪些理念具有超越性价值.中西人性观的比较应从其动态的历史嬗变中通过性善性恶、感性理性、人的超越性这三个维度加以考量.中国的人性观建立在自然血缘和宗法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中,是在宗教、政治与哲学三位一体结构中言说;西方的人性观建立在神祗、契约、自由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上,是在神话、宗教、政治、哲学的社会结构中言说.西方把人性是什么的决定权留给理性和信仰,最后的裁决权在上帝;中国把人性的决定权交给人自己,是试图在人间建立精神王国.西方人认为,意志自由和创造力是从上帝那里获得,中国的儒释道则认为,从"天道"中同样能够获得生生不息的创化能力和内在超越的自由品格.  相似文献   

20.
周敦颐作为“北宋五子”之首,是宋明新儒学的开山宗主.其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又名《易通》).尽管著述不多且内容简短,却是新儒学的经典之作.周敦颐生活在儒、道、释三家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的时代,他立足于儒家经典,尤其是奠基于《周易》和《中庸》之上,建构了一个融合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理论体系.其中,“诚”是一个核心范畴,起着整合天道和人道的作用,它使天道伦理化和伦理天道化得以可能.从而在人伦次序方面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即“天人合一”.这一理论成就不仅使先秦儒学体系化,而且为宋明新儒学的理论建构开创了思维路径.但是,作为宋明儒学第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诚体”思想内含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