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其理论渊源来自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借鉴了政治学对西方传统"民主"的反思与批判,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民本等思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内涵强调政治秩序下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中西方探讨"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一座精神高峰,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其艺术创作都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尤其是《野草》这部作品,非常典型和突出的体现了当时西方文学中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文学对鲁迅的濡染或日鲁迅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有意识的批判和接受,这也显著地体现了鲁迅先生在文化上极力提倡的“拿来主义”。因此将从《野草》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出发,探讨《野草》所体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表征,以期在一个新的角度和层面上认识和把握《野草》超越当时中国散文诗创作的前沿性,并试图尽一己之力为《野草》研究做出自己的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巴金对以俄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人道主义与基督教等西方文化的接受不是生搬硬套或原盘照搬,而是有选择有保留有意识有批判地误读。巴金心理深层的传统文化积淀使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呈现了一种不可克服的悖论性,西方文化最终通过中国化过程才被巴金吸收到自己的文化视野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近代以来: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改造;改革开放新时期:适应经济、政治变革要求的发展与创新。但在实际发展中仍存在较大缺陷,表现为:不能始终用批判继承的科学方法发展传统政治文化;对于发展创造性的政治文化, 认识不够全面;在发展过程中,对大众的引导与教育不够。传统政治文化科学发展的主要途径归纳如下:一、正确处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西方的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二、发展、变革与创新相结合; 三、进一步推进政治社会化。以实现先进的政治文化之于民主化进程的精神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中国思想启蒙主要有破和立两种途径,鲁迅和胡适分别是这两种道路的代表人物,在对传统思想研究批判和西学东渐新思想传播中,鲁迅着重从国民性批判的角度即破的角度进行国民启蒙,胡适对民主、科学、个性等实践的宣传即从立的角度进行启蒙宣传。多种因素导致二人启蒙道路的不同,但这时期的启蒙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国民启蒙、人的解放,破和立启蒙道路在启蒙过程中各有其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全面依法治国,法治自然成为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法治一词源于西方,那么中国法治是否就是照搬西方模式?有人也试图从中国传统中寻找法治渊源,期望走一条中国化的法治道路,然而更多的人认为中国本无法治传统。因此,我们应该首先解决中国有无法治传统之争,然后才能在理论上澄清中国的依法治国究竟是在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明白如何让中国的传统、西方的法治与中国现实的法治道路选择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从1840年起到现在一直在领悟和实践一个重大主题: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个主题随着中国人文化批判的深化逐渐清晰起来,其实质就是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向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的转变,即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文化转型和现代文化建构虽然也遭遇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或者批判现代理性主义文化的观照和干扰,但是这一过程的主要障碍还是来自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文化转型的动力来自于本民族文化中自为文化与自在文化的张力,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由于自身早熟所引发的血缘和家族本位的超稳定结构,恰好缺乏这种张力。因此中国现代文化建构必然需要以西方现代文化为参照,对传统农业社会进行深刻的重组,对个体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启蒙,以形成自为文化和自在文化的张力,推进社会文化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景观,这些民俗中蕴含着乡土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本文通过对这些民俗景观的阐述,来理出鲁迅对传统民俗痼病及心理病态的文学批判.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要为人类提供不同于西方文化冲突论和传统儒家大同论的文化哲学,就须以马克思主义方法批判中国传统哲学中人的创造性被抑制,改变西方哲学中个体与群体的不对等关系,建立起一种强调文化性个体之间的多元对等关系。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当代文化哲学所讲的人类整体性,就不再是任何文化中心论建构的文化不平等和文化同化论之对立、单一性整体,而是文化创造多元对等、彼此尊重和影响的生态整体;也不再是中国"变器不变道"的弱创造性个体和西方"个体至上"的自我中心的个体,而是尊重一切既定的文化创造又能创造性地加以改造的、相互对等的新个体。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与传统     
文化是处于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为适应和改造自己生存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活产品。文明是标志社会进步的概念;文化是表示社会形态结构的概念,它从精神生活的角度表明社会的构成和不同层面。文化有其物质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中存在对传统的继承和变革两种趋势。在社会激烈变化时期,对传统的批判往往表现得非常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积极作用,但西方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自身矛盾的正确解决  相似文献   

11.
《庄子》之文诗意表达是寓言、卮言、重言三位一体。这种三位一体,不同于概念思维规定性之所指的表达,而是作为寓旨性之能指的表达。因此,庄文之思本质上是以言筑象的“象以尽意”。庄文这一特征,使研究《庄子》也必须以体悟的“象思维”才能进入。即使富于名辩意味的《齐物论》,其名辩也以体道为出发点和归宿。海德格尔在反思和批判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过程中,表现出向中国道家趋近的倾向。他的晚期著述的诗意表达,可以说是超越概念思维局限而呈现的一种“象思维”的西方现代版。  相似文献   

12.
西方著名“马克思学”家伊林·费切尔在中国的出场形式主要表现在论文、辞典和所译介的他本人的论文和著作三个方面;国内学术界对其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费切尔的马恩关系观、对早期马克思与晚期马克思关系的认识、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观、对苏东剧变原因的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及费切尔在西方马克思学形成中的作用等六个方面。总的来说,国内对伊林·费切尔的研究存在三方面的不足,即没有针对费切尔的专门研究、对其著作和论文翻译不够、学术研究性不强。  相似文献   

13.
澳门是西学东渐的植入点。西方传教士最初到中国传教, 都以澳门为第一个落脚点, 他们在澳门建立教堂、医院、文化设施, 使西方文化首先扎根澳门。澳门是西方文化向中国内地传播的散发点。西方传教士在澳门积累一定经验后, 以此为基地, 进一步向中国内地渗透, 他们在传教的同时, 也大量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 或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或参与中国的文化活动, 如修定历法、园林设计等。澳门是近代中国多次进步政治运动的舆论传播地和依托地。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 康有为、梁启超戊戌维新, 孙中山反清革命活动, 都与澳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期间,不仅切身体验到不同文化的作用,甚至还会经历中西方刑法文化差异的冲击和震撼。近一段时间里,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因犯罪行为被指控的事件被媒体频频曝光,而有些行为在国内却习以为常,根本就不是刑法规定的犯罪,如一名留学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因为女友送行"吻瘫机场"而被指控犯有"非法进入安检区罪"被判罚款和社区刑,一名留学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因"口角出狂言"被指控犯有"恐怖威胁罪"而被遣送回国,留学英国的中国留学生因"替人代考"被判刑,父母为留学外国而犯罪的儿子私自与被害人私了,等等,这些事例很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5.
罪感意识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观念。在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罪感”是宗教意识,又是人作为生命主体的道德要求;莎士比亚把“罪感”的描述作为揭示人物深层心理的重要手段。在他的笔下,教士是不知悔罪的犯罪者,反映了作者对教会人员的彻底失望;国王形象则复杂得多,他们大多怀有罪感,精神沉重,走着艰难的“完善之路”。对教士和国王形象的刻画,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教会、王权及理想人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There have emerged two representative opinions regarding the origin of Wang Guowei's thought as shown in his Poetic Remarks in the Human World, one being Westernness aided by Chineseness, and the other being Chineseness aided by Wesernness. The former opinion holds that Wang's fundamental ideas in Poetic Remarks in the Human World were derived from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which, in turn, were used to deal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the latter opinion argues that Wang's basic thought originated from Chinese aesthetic traditions, which were aided by western thought in Wang's Case. The two opinions seem to be over-focused on conceptual comparison and identity; therefore, they fail to point to Wang's principle of “Life as Essence” which incorporates thought of all origins. Wang's Poetic Remarks in the Human World is a reaffirmation of the “aesthetic life”, a blending that goes beyond mere conceptual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涵盖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丰富文化内涵,要稳妥地实现这一梦想,须先重视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匹配问题;社会上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文化产品、精品的匮乏问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问题。构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文化支撑的基础工程值得思考:引导国民对共同的理想信仰的坚守,倡导全社会崇德向善的风尚;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推出更多引领文化正能量的精品力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扩大中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文化的主导倾向是批判和决裂,但仍然有一些思想家对中华文化怀抱着"温情与敬意",国学大师钱穆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在<晚学盲言>等论著中,钱穆以中西人生观比较为基本线索,以"士"(知识分子)为传统人生观的主要代表,以关于大生命与小生命、心世界与物世界、天与人关系的阐发为中心,全面、深刻地概括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和精华,成为当今中华传统人生观复兴,并与国外人生观积极因素相结合的先驱.  相似文献   

19.
构成检察制度基本内容的侦查权是古今中外法律制度的一个基本权力,通过对检察侦查权的历史渊源进行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检察侦查权形成的深层原因。检察侦查权的中外历史渊源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探寻,分别是传统中国监察机关与御史调查权、近代西方检察制度与检察侦查权、苏维埃检察制度与检察侦查权。  相似文献   

20.
突破了传记写作与女性写作的窠臼,大陆出身的欧美华人女作家以跨文化人的身份在其自传体文本中开拓了一种超越性别角色、民族立场的创作视角。摒弃了尖锐的性别立场与女性私人叙事,作品把个人心灵史的展示与社会历史叙事相互渗透,其西方价值体系为本的现代意识、“女性个体生存观”与文化比较的视野等等使欧美华人女性自传体创作完成了对于现代中国女性文学、自传体文学、华裔少数民族文学在价值评判、文化反思、性别观念、审美范式等诸多方面的创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