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金卡工程”的推广普及,各类利用信用卡违法犯罪活动日趋增多。信用卡的风险形成原因不一,主要源自于信用卡使用过程中的社会死角、心理死角、时间死角、空间死角、技防死角。信用卡风险的防范策略有:严格资信审查,把好审核发卡关;积极推进“金卡工程”,实现信息联网;增加信用卡科技含量,把好技术防范关;规范发卡行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防机制;严格网点和特约商家的审批管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横向联系,共同防范和打击信用卡犯罪。  相似文献   

2.
本刊编辑 《创造》2010,(4):107-107
<正>在中国,是不允许外国公司在中国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银行信用卡,建立支持这种信用卡的网络,或进行同业银行销售网点间交易的。目前,一些外国银行对此规定已经受不了了。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的三大信用卡公司(威士、运通、万事达)已经讨论是否就信用卡准入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投诉。因为,据他们估计,中国的信用卡市场显然已经呈现出"这边风景独好"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较之以往有所增长,且出现了新的不法态势.即在实践中出现这样的案例:妹妹办卡,哥哥使用并恶意透支;父母办卡,子女使用并恶意透支;行为人从多名朋友手中借其信用卡使用并恶意透支。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根据这一定义,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持卡人”,但目前尚没有司法解释明确“持卡人”的范围,从而使司法实践中在处理该类案件上存在争议。本文将在现有争议的基础上,重点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利用信用卡实施犯罪的行为如何定性是侦查人员、公诉人员、审判人员经常遇到的问题,其焦点集中在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盗窃罪这三个罪名上。拟从一个疑难案例入手,探讨利用信用卡实施犯罪行为的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梁军 《人民公安》2014,(16):54-55
信用卡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被一些人恶意往“歪”了使用,成了犯罪的工具。据了解,自2009年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颁布实施以来,信用卡诈骗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其中恶意透支类犯罪数量占比例较大。所谓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伪造或者借用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或者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骗取公私财物,  相似文献   

6.
刘晓娅  李薇辉 《前沿》2013,(14):85-88
本文以产业组织学相关理论,同时利用HHI指数和市场集中度指数研究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市场结构,再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市场结构从2006年到2010年信用卡市场是高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现正向垄断竞争型过渡;信用卡发卡银行的市场份额和资产总额对其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对信用卡产业的绩效却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信用卡业务迅速普及发展。利用信用卡诈骗的案件与日俱增,信用卡诈骗犯罪依托信用卡这一新兴的金融工具,在犯罪手法、侦查策略上都有别于传统刑事犯罪,给各级公安经侦部门的侦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针对信用卡诈骗案件的现状与成因,本文分析了一些实际办案过程中可以运用的侦查对策,以充实本罪侦查方面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案例]1993年7月,肖某向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信用卡业务部申办了万事达人民币信用卡一张。1994年5月23日上午,肖某在北京市燕莎友谊商城购物时,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信用卡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一同被窃,遂向该商城保卫部门报案。当日下午,有人持肖某的信用卡和身份证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台湾居民恶意透支我国大陆信用卡后逃回台湾的案件呈日趋增多的势头,然而由于两岸刑事法律规范对此行为规定存在差异,台湾地区并未将此类行为界定为犯罪,由此给大陆司法机关办理此类案件造成极大困扰。因此,只有建构台湾籍大陆银行信用卡持有人实施“恶意透支”信用卡的防控机制,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0.
今日中国,信用卡早已走入寻常百姓的手中,一人一卡、一人多卡已成普遍现象,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居民收入的提高,信用卡的透支额度逐年增长。与此伴生的是,信用卡诈骗案件呈现增加的态势,“恶意透支”现象也频频出现。  相似文献   

11.
信用卡诈骗罪认定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我国刑法第196条采用列举式的立法模式将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和恶意透支四种行为规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界中,对信用卡诈骗的若干方面的认定和处理仍存在分歧。本文主要对信用卡诈骗罪如何认定犯罪工具和几项特殊的信用卡犯罪行为性质、形态进行分析,以期对信用卡犯罪的认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信用卡能走多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华 《观察与思考》2006,(20):43-45
近年来,一些银行为开拓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纷纷对各大高校的学生伸出了“召唤”之手,甚至在大学校园驻点、长期设办卡联络员等。据称,正当银行猛攻校园时,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已经停止办理大学生信用卡。其原因是一些大学生办卡以后长期不用,成为睡眠卡;由于银行业过度追求发卡量,重发卡不重售后服务的管理,令持卡人满意度偏低,导致大量销卡;另外,少数大学生透支后不及时还清成为呆账,虽然银行会通过短信和电话进行催缴,但还是有少数学生不及时偿还。种种迹象表明,大量发放大学生信用卡将直接影响到银行业信用卡业务的利润收入。  相似文献   

13.
《时事资料手册》2010,(1):113-114
2009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明确了“恶意透支”属于信用卡诈骗犯罪行为。并对信用卡“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条件作了明确规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认定为“恶意透支”。  相似文献   

14.
信用卡作为基本金融工具和支付手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随之而来的信用卡诈骗活动也逐渐猖獗。“信用卡解释”第7条出现了适用的法律依据、溯及力、缺少对信用卡套现行为法律调整的层级等方面的问题,应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制定专门的行政法规,增加对信用卡套现行为以及妨害信用卡管理行为的行政处罚规定。  相似文献   

15.
备受关注的许霆一案,使人们开始关注刑法中有关信用卡的犯罪。冒用他人信用卡是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行为表现之一,也是认定犯罪的难点之一。刑法仅规定盗窃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以盗窃罪论处,而没有规定对其他非法获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如何认定。应考虑到行为人实行前一非法行为的方式,及与后一冒用行为的关系,来确定行为的性质与罪数。  相似文献   

16.
韩琳 《就业与保障》2013,(1):99-100
信用卡消费确实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便利。随着国内银行对信用卡采取“跑马圈地”式的扩张方式,各大银行信用卡呈爆发式增长.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群最喜欢的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17.
信用卡诈骗罪法定行为方式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卡诈骗罪的法定行为方式有四种 ,即使用伪造信用卡 ,使用作废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和恶意透支 ,可将信用卡拒付行为纳为信用卡诈骗的第五种法定行为方式。注意对信用卡诈骗法定行为方式的认定 ,防止混淆恶意透支和善意不当透支之间的界限。实践中 ,对于骗领信用卡行为应认定为普通诈骗行为 ;将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认定为信用卡诈骗行为。  相似文献   

18.
信用卡消费确实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便利。随着国内银行对信用卡采取“跑马圈地”式的扩张方式,各大银行信用卡呈爆发式增长,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群最喜欢的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19.
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银行卡的行为属涉嫌构成《刑法》第177条之一规定的妨害信用卡管理罪,骗领的银行卡常常被用作电信诈骗及其他涉卡类侵财犯罪的作案工具,其与电信诈骗类犯罪有着极高的关联性;对"骗领"型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案件的侦查,必须正确理解刑法上对信用卡的界定,充分利用侦查资源,精确研判,多方收集证据,深挖犯罪,从源头上遏制电信诈骗等涉卡类侵财犯罪的高发态势。  相似文献   

20.
徐林 《公安研究》2006,(8):61-65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4年12月29日和2005年2月28日先后通过了有关信用卡犯罪的立法解释和刑法修正案。界定了信用卡的含义,规定了新的妨害信用卡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持有、运输、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持有、运输空白信用卡或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行为被规定为犯罪。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将受到刑罚处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上应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