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此文对我国将要制订的《财产申报法》的基本框架和各章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初步构想,并着重就该法起草过程中所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关于申报义务人的一般规定和特殊规定,国家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应列入法定申报义务人的规定之内;关于申报受理机关和审查机关是分设还是合设为宜,申报受理机关和审查机关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关于财产申报书是否应予公开及查阅使用申报书的资格条件和批准程序等  相似文献   

2.
《财产收入申报法》已列入经中共中央转发的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这说明,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建立财产申报制度已经提上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程。建立这项重要廉政制度,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建立和怎样建立这项制度。一、建立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意义财产申报是国家公职人员依法对其拥有财产的状况,包括财产的数量、来源、增减等情况,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指定的监督机关递交书面报告,以接受审查和监督的制度。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这项制度,目的在于将公职人员拥有财产的状况置于“阳光”之下,防止某些人…  相似文献   

3.
韩国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国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费京润闫萍现代国家为推行廉政,惩治腐败而制定的财产申报和公开方面的法规,通常被人们誉为《阳光法》。韩国自八十年代初制定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韩国公职人员道德法》以来,执行比较得力。该法1981年12月31日...  相似文献   

4.
为了刷新政风,迎合大众对清廉政治的殷切期盼,台湾地区立法院于1993年6月通过了第一部阳光立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该法所确立的财产申报的四大原则颇具特色,本文拟对此予以剖析,以期为大陆的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提供立法借鉴。一、四大原则的主要内容(一)强制申报原则。1、申报对象。根据《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规定,应申报财产的公职人员包括:总统、副总统;五院正副院长;政务官;有给职的总统府资政、国策顾问及战略顾问;简任第十职等以上各级政府机关道长;公立各级学校校长;少将编所以上军事单位首长;依…  相似文献   

5.
《财产申报法》是舶来品,在国外又称“阳光法”,它规定所有的国家公职人员必须依法对其拥有的财产的状况,包括财产的数量、来源、增减等情况向国家的督查机关定期作出书面报告,并接受监察机关审查和监督.这种被称为反贪污法例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的“阳光法”制度,起源于英国1883年的《净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财产申报制度存在先天缺陷和不足,财产申报制度流于形式,建立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制度是完善我国行政监督的重要环节。国外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本文对此加以分析,以对我国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借鉴,敦促中国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制度的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7.
经中共中央同意并转发的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已将财产收入申报法列为国家立法项目。监察部就财产收入申报法调研起草工作已经开始进行。这是进一步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推进反腐败斗争继续深入、持久、更有成效地进行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廉政勤政法制建设将步入新的阶段。财产收入申报法是通过公开公职人员个人财产收入,预防、处置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权钱交易的一种有力手段。此项法律被人们称为“阳光法”,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迄今,英国、美国、匈牙利、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阿根廷、智利、澳…  相似文献   

8.
国外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一览泰国:为了防止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侵吞和收受财物,于一九八一年颁布了《国家公职人员财产与债务申报国家法令》,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对在国内或国外所拥有的和实际占有的财产和债务,以及申报人应得的夫妻双方共有财产中或与其他共有人共同占...  相似文献   

9.
腐败治理法律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制度工程,不同法律制度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与宪法、行政法、刑法、国际法等法律制度之间也都存在不能割裂的法制关联。梳理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与这些法律制度之间的衔接与联系,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10.
论行政公开原则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行政公开原则的内涵概括为行政机关的议事活动及其过程公开和行政机关制定或决定的文件、资料、信息情报公开。行政公开的方式有旁听、报道与转播、刊载和查阅。实现行政公开是一个长期过程 ,需要建立与健全一整套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制度 ,包括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情报信息公开制度、行政会议公开制度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财产性收入的法律保护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新兴问题,它具有物权、债权的双重属性,在实质上归属于我国法律体系中的财产权,因此,应把财产性收入整合到我国法律体系内予以保护。在立法上应明确对财产性收入的法律保护,在司法上积极实现对财产性收入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2.
私有财产权与法律改革--1978-2003中国法律改革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1978年至2003年的法律改革是围绕着确立和保护私有财产权来进行的.私法领域的改革确立了私法财产权,公法领域的改革确立了公法财产权.私法财产权和公法财产权的结合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权制度.2004年通过的宪法第22条修正案同时规定了私法财产权和公法财产权,是对中国25年法律改革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农民的“法律排斥”与“社会排斥”既相关联,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法律排斥”具有法制根本性、权利本质性和过程系统性等特征。从宪法权利体系而言,农民的“法律排斥”突出表现在:农民的选举权不对等、土地财产权不明确、结社权悬空、物质帮助权缺乏等。解决农民的“法律排斥”问题是一项法治系统工程,需从立法、行政、司法等多个方面予以完善。具体包括修改宪法和与完善专门立法,依法行政与实施普惠政策,确立司法保障与违宪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4.
国家公产使用是国有财产使用乃至国有财产法基本割度的重要内容.国家公产使用主要包括公务用财产使用、公共用财产使用和企业用财产使用.分析公务用财产、公共用财产和企业用财产的使用及其限制,以及使用限制例外,可凸显国家公产使用与国家私产以及私有财产使用的重要区别,这也是国有财产的公私产或类似划分及其区别立法规制的原因所在.该研究对于我国国有财产市场转型及其立法规制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平 《政法论丛》2011,(4):30-36
物的基本区分对物权法律制度有着结构性影响。受前苏联法影响,把物区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曾经决定了中国民事立法的基本构造。在《物权法》中,物的划分不再以政治经济学为根据,转而以潘德克顿法学为学理根据,把物区分为不动产与动产并设置不同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6.
现代财政制度的法学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这是建立健全现代国家治理机制、实现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传统财政制度重国家本位轻人民本位、重管理轻治理、重结果导向轻过程导向.而现代财政制度具有法治性、回应性、均衡性和公共性的品格,彰显对公共财产权的规范,进而实现对公共财产、私人财产的双重保障;其法律构造内含宪法规范、公共财产规范、分配规范和宏观调控规范四个维度.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应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现阶段应将改进预算制度、完善税收立法和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分权模式作为三大抓手.  相似文献   

17.
周宇骏 《行政与法》2014,(9):113-119
乌木归属引起的纠纷,近两年成为又一研究话题.乌木有着特殊的自然属性,在法律中应归为埋藏物.对于《物权法》和《民法通则》中关于无主埋藏物归于国有的规定,其背后的立法逻辑值得考量.这种归于国有的规定,不是一般的先占制度中土地所有权人对于埋藏物的权利衍生,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制度构建.经历过分配后的所有权不应存在优劣之分,分配的立法逻辑亟待变革.  相似文献   

18.
利益平衡是构建知识产权限制制度的基本法律观。各类主体的相互利益关系,在知识产权法律中的权利配置方面,表现为本权与他权、私权与公益的关系;知识产权虽为一种独占性权利,但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包括公共领域保留、权利行使限制、禁止权利滥用等;知识产权立法应秉持二元价值目标,即保护创造者合法权益和促进知识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9.
李劲 《行政与法》2013,(6):98-102
环境知情权是环境权和知情权两者相结合的产物,是知情权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环境知情权对保护环境公共利益和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以及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两型社会"目标的实现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善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制度应加强立法,提高环境知情权的立法层级,实行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和环境知情权法律救济机制,以切实保障环境知情权的有效行使。  相似文献   

20.
《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了大量任务分配规范,这些规范除了价值宣示作用外,还通过"以虚御实"的方式调控着整个权力责任系统、引导着下位法规范的具体制定,其价值导向也对司法过程的法律适用产生一定的间接效力。不仅如此,这类规范还为改革尝试及开拓性举措提供合法性支持和约束。它们也隐含了提倡服务行政、增强公共服务的回应性的要求。需要理解它们的复杂功能,并且积极用好这类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