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立新 《人民论坛》2012,(17):191-193
宋代理学家对人性论的论述是以其本体论为前提的,张载、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从他们的思想中建立并走向成熟和完善。相对于理气关系来说,理决定气,由理产生的天地之性就成为由气产生的气质之性的地位本体。这种人性论导致了"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产生,对宋代以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载认为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纯粹至善的,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人性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根除气质之恶,复归至善的天地之性。而要回归天地之性,既要"继善成性",又要"变化气质"。"继善成性"就是要保存、继承天地之性;"变化气质"就是要根除气质之恶。"集义"、"养气"是人性修养的基本工夫,通过"集义",养得"浩然之气",就能与天为一,成性成圣。  相似文献   

3.
二程对孟子的性善说的理解是不同的。程颢以告子的"生之谓性"为前提,认为"性即气,气即性",将孟子的性善之性看作气质之性,属于后天已发;而程颐则认为孟子所论是"穷本极源"之性。程颢指出"人生而静上不容说",为其将孟子所论之性视为气质提供了佐证,从而为朱熹所继承,朱子提出理为"性之本体"一说;而程颐对牛马之性与本源之性的划分则为湖湘学派所继承,张栻对于性之"不容说"做出了新解,维护胡宏的性本之论。  相似文献   

4.
张载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以气一元论为前提论证天性,以“诚”作为天性的道德规定性,为道德本原提供了本体依据;在人性论上区分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对人性之善进行了合理性论证;最后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贯通人性与天性,构建了以“和谐”为特征的伦理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蒙》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前七篇完整展现了张载的思想体系。在天人合一论上,黄百家以性气合一论解释了张载天人合一论中天命与气运的关系,认为气运流行之法则即是天命,不能将天命与气运对立起来,从而批判了程朱性气二元论的诠释。在人性论上,黄百家批判了程颐将张载的人性论解释为性气二元论的错误,认为张载并未将气质之性视作人性,指出人性仅指天命之性,是气质之本然,与受后天习气污染的气质无关。在工夫论上,黄百家指出性与气质均为善,恶是后天之习染所造成,认为矫正气质之偏的变化气质说与成性工夫在理气、心性合一的立场下是不能成立的,其失误是张载将气质混入性中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胡宏是南宋初年著名理学家 ,他冲破理本论的框制 ,独创出性本论的第三条理学进路。从宇宙本体论来看 ,胡宏论性具有鲜明的层次性① :第一层是超越之性 ,它是至诚的、至善的 ,是不能用现实经验层面的善所能淋漓尽致地透显的。胡宏所主张的“性不可以善恶辨 ,不可以是非分”②中的“性”就是超越之性。第二层是自然之性 ,也就是“生之谓性” ,它不是价值评判的对象 ,它是人类生存延续的必要条件 ,生而有之 ,不是后天环境所形成的。第三层是经验之性 ,属于价值判断所施的范围。胡宏说“好恶 ,性也。小人好恶以己 ,君子好恶以道 ,察乎此 ,则天理…  相似文献   

7.
申淑华 《求索》2012,(5):151-153
陈乾初的人性论包括性之"时"与"实"两方面内容:"性之时"是通过对"继善成性"、"尽心知性"中"成"与"尽"的独到解读,凸显人性的时间性、动态过程性和结果的证成性;"性之实"则强调对人性的言说要切实有据,而非悬空徒说,这主要体现为反对宋儒天地、气质之性的划分,乾初认为气质之性即天地之性,性善气情才皆善、气情才构成性的内容。乾初强调性之"时"与"实",是出于对佛家言性之虚的批判及对王学流弊的纠正,因此他特别强调功夫,化本体为功夫。乾初之学属于修正王学的心学,同时体现了实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程颢和程颐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义利观思想对当时及后世影响都很大.他们的义利观是在北宋王朝特定的背景下诞生的,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阶级矛盾尖锐,同时还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在理论上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发挥了孟子的“内圣”思想.在义利观的内容方面,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从而把义利之辩、理欲之辩、公私之辩融合在一起,成为他们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二程的义利观思想对我们今天依然有很复杂的影响,我们要辩证看待.  相似文献   

9.
马正应 《求索》2008,(3):173-175
退溪美学,以理气性情论为哲学基础,本于庄敬涵养,通过日用践履,达于“乐”的人生境界。其“乐”的概念是现代术语“美”的代名,纯粹天理之乐与纯粹审美之乐是人生二境界,为气禀之清,是人格美的完成。退溪美学的成立根据,即在于通过身心性情的体验以通天理:以感性的身心体验,体味涵咏,达到“乐”的境界和天理的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王慰 《求索》2010,(4):118-119
张载以"虚"为本;以"气"为用,在"虚气相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人性"二层"说——"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其中源于太虚本体的"天地之性"是人的本性,它具有永恒、普遍、不变、至善、潜在的特征,它规定着人之为人,是人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内在根据;禀"气"而成的"气质之性"是人之现实的自然属性,它是造成现实世界个体人性差异的原因和根据。人性二层理论说明了主体人性发展的多维向度,这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11.
程颐提出了“因象以明理”和“假象以显义”两个命题,通过说明卦象符号的作用,正确揭示了符号指事示物的功能和作用。程颐进一步分析了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提出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判断,从象(符号)与理(意义)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角度,揭示了符号(象)与意义(理)的内在联系。程颐提出了“事理一致,微显一源”的命题,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种关于意义行为论的天才猜测。  相似文献   

12.
圣贤之道     
北宋时,一代大儒程颐与有“布衣宰相”之称的范尧夫素有交往。  相似文献   

13.
刘伯良 《新东方》2007,(7):43-45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心即理也"的见解,否认心外有理。他认为朱熹"格物穷理"是把心理截然分开,是错误的。"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犹析心与理为二也"。[1]"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2]这就是说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抛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毛泽东哲学体系就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在中国传统智慧中提炼出来的“实事求是之学”,它终结了中国传统哲学,同时开辟了中国哲学从方法论讨论事和理的关系的新路。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的理欲合一思想是人所熟知的,但对它的评价却各不相同。我认为,在理欲关系上,王船山既是程朱“灭人欲,存天理”的反对者,又是李卓吾“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利心”的猛烈攻击者。他在肯定的基础上否定了程朱的禁欲主义;在否定的基础上肯定了李卓吾倡人欲之说。王船山的理欲观并非侯外庐同志所说,是“唯物主义的理欲一元论”,和“本质上是近代市民阶级人文主义的自觉”,而是辩证唯心主义的理欲合一论,是我国  相似文献   

16.
赖志明 《理论月刊》2004,(3):112-116
古代女性的爱情悲剧是“理”与情的冲突,即所谓“天理”与人欲的冲突。这些可爱、可怜、可亲、可敬的寡妇,虽然难于抗拒自己的悲剧命运,但时代光亮始终照耀着她们的心灵,希望之火不灭,人生追求长存。  相似文献   

17.
王廷相从气本论与对人性的具体考察两条理路对人性进行了诠释。他一方面以气释性,并在此基础上以"生之理"对人性进行了诠释,一方面又运用"以情观性"的方法,将"情"视为人性的本真,从人类生活的现实出发对人性进行了诠释。在他看来"情"虽是人性的真实显现,但是却并不能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起到多少积极的作用,人们要想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必须遵循外在的"名教",只有通过"内外交养"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所"自得"之物,人才能真正成为圣人,实现道德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新理学是相对旧理学而方的,冯友兰利用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改造,使之取得了崭新的面貌.程朱理学中的理、气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具有一定物质的理和气,而冯友兰对程朱的理、气进行了改造,形成了自己的理气观.新理学是对旧理不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公冶长》中的“性与天道”问题,由于子贡的“不可得而闻”,而成为千古聚讼的问题。在玄学视野中,何晏把“性”与“天道”解释成“自然天性”“,天之自然之道”,在“自然者,道也”的道家思想的判断框架中,使道家形而上学与儒家礼乐教化结合起来,实现儒道会通。在理学视野中,朱熹用一个“天理”,去贯通“性”与“天道”两个思想维度,把孔子的思想纳入理学范畴之内。而清代的刘宝楠则以经史证经,把《易》与“性与天道”结合起来,以《易》解“性与天道”。  相似文献   

20.
宋志明 《湖湘论坛》2011,(5):99-102
戴震的核心论点是“气化流行”,强调气的变化性,强调气永远处在变化状态,任何事物都是气化流行总过程中的一个小过程。他强调世界只有一个,反对正统理学家对之作形上与形下的割裂。他只在知识论的意义上讲天人合一,而不像正统理学家那样,在工夫论意义上讲天人合一。他主张自然人性论学说,颠覆正统理学的理欲对立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