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法律职业特质与法律职业化要求法学教育应当是一种以能力和素质为培养宗旨的职业化教育,然而我国目前法学教育存在众多问题,从而扭曲法学教育的本来面目,致使法学专业衰落。法学教育根据法律职业化的要求应当定位为精英教育,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进行改革,惟如此,方能复兴法学专业。  相似文献   

2.
法律职业化背景下的法学教学模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法律职业化的时代,现代法治要求法律职业人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宽厚的法学专业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法学教育应该与法律职业化发展趋势相适应。但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由于法学教学与法律职业脱节,无法培养需要的法律职业者,应该创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法学素质的体系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法律教育的开展为构建依法治国输送人才,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从事法律工作,为法律的普及、法律观念的渗透以及法律的实践性做出贡献。法学专业与高等教育的其他专业相比呈现出就业门槛和职业发展周期长的特征,这些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进行锻炼,发展学生的法律逻辑和法律论证能力。本文在研究法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究法学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是法学教育的主体部分,它主要培养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人才,其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法学院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出一条可行而有效的育才之路,并取得明显成效:学生参加两个国家级考试(司考、考研)取得可喜成绩,一大批毕业生考取司法干部、公务员和从事其它法律工作,毕业学生对法学院教育工作的满意率达到100%。法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在校内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校外同行专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刘用军 《法制与社会》2012,(24):222-224,234
法学专业就业率走低的原因有法治进程和文化背景因素,但主要是我国法学教育的定位、教育模式、专业开设和分类培养出现了问题,简单说,是整个现行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的脱节,法律教育没有遵循法律职业的特性规律进行培养,将法律人才的职业化等同于普通自然科学学科的职业化,遍地开花的法学教育却无法培育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端法律人才.法学教育的目标应当确立为精英式职业人才,并在学制,人才分类和教育模式上加以调整,这既是对就业问题的回应,更是法学教育本质的历史使命使然.  相似文献   

6.
金香兰 《法制与社会》2011,(34):234-235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广泛普及和得到重视,面对朝鲜族法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摸索当中。以延边大学法学院为视角,来看民族、法学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来分析"-5前朝鲜族法学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来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途径,都无疑能得到些许启示和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司法研修是各国后大学法律教育之范式,是一个契合法律职业特质的法律职业者必经的职业技能培训阶段。诊所法律教育是一种职业化法律教育的典型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司法技巧为使命。此二者在性质、培养目标和基础上皆有其类似之处。中国法律教育需要职业化,现实法制基础决定其途径不能另起炉灶而建立一套全新的司法研修机构,而应将诊所法律教育模式进行改造使其成为中国式的司法研修制度。  相似文献   

8.
浅谈案例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教学法,已在我国法学专业的教学中逐渐推广。但仍处在摸索积累经验的阶段。而且不同类型的法学教育,应有不同的要求。本文从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的目标任务出发,探索如何使案例教学法更好地促使学生活学活用,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工作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法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实践教学的规范化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基本途径。当前,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规范化的欠缺是制约法学教育发展的瓶颈。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规范化主要指法学实践教学的专业化、正规化和系统化,它是高质量法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和重要前提。基于此,本文对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提出了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0.
马晨清 《法制与社会》2013,(19):220-221
法学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在对法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法学知识的传承基础上,应该着重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法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法条解读能力,法律实务操作能力。教师应认真搞好案例分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积极开展法律模拟教学活动,认真开展法律诊所式教学。  相似文献   

11.
梁分 《法制与社会》2010,(23):210-211
本文针对法科学生的法律思维素质养成,介绍一种法学专业课程法条研读教学法,即法条研读法。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激起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从中体悟到严谨的法律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学会一种法学专业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世云 《法制与社会》2010,(29):248-248
公民意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培养现代法治要求的合格公民。通过法律基础课的学习,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律常识、培养法律思维、树立公民意识。高等教育中的法律基础课教学应该担负起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责任。但是,当前法律基础课得不到足够重视,在教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多不足,公民意识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论应用型法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从事法律实务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法科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是司法工作、法律服务、行政执法等第一线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学,培养他们的法律实践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何剑锋 《法制与社会》2011,(17):237-238
西藏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在西藏民族区域自治、推进民族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西藏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定位不清、未能体现一般性与西藏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的结合及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深入的问题,提出对西藏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新思考,以期有益于西藏高校培养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法律教育的发展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这些成就似乎更多地体现在规模上;30年前,我国不到5所法律院系招收法学本科生;20年前,我国不足50所法律院系招收法学本科生;10年前,我国招收法学专业学生的院系达到300多所;今天,招收法学专业学生的高等学校多达600余所。这种不可思议的发展速度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下降是非常困难的。而且,“90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已经进入大学校园,如何把“90”大学生培养成基本合格的法律人,对我国法律教育的现有体制、模式、方法都是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7月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与西安莲湖区青年路法律服务所举行"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揭牌仪式,青年路法律服务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姜国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罗建峰共同为就业实习基地揭牌。据悉,青年路法律服务所依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学计划,每年分批选拔法学专业大学生来所实习,为社会各界提供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17.
法学专业的学生,即使是研究生,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最终从事与法律无关的工作的人比比皆是。应该说,就业难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罗蓉蓉 《法制与社会》2014,(12):213-214
民办高校起点低、学生基础差,更需要注重法学专业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为契机,民办高校通过优化实践课程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考核,着力培养"基层、应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法律论辩训练针对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法学专业自身特点及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应运而生,目的以法学案例为载体通过论辩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论辩能力、应变能力和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琳 《法制与社会》2010,(21):232-232,234
民法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对民事法律规范的传授,更在于对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技术理性"的形成,是学生踏入法学"职业等级"领地的基石。现有的"经院式"民法学教育,不利于法律思维的形成。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律教育模式,在与传统大陆法系法学教育模式的互补下,尤为利于对民事职业法律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