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认为,历时八年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BIT)之所以未能在奥巴马总统任期内完成,主要是因为双方在核心利益诉求上存在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投资者和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及劳工和环保等四个条款。这种冲突体现了两国在规则制定上的分歧。而导致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则包括不同的制度性因素、对国家安全因素的考量、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大国竞争以及国际经济规则重塑中的规则之争。基于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紧密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中美双边投资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中美BIT谈判具备了从冲突走向趋同的基础。在走向趋同的过程中,中国应该重视对美方的要价及其政策决策过程的分析、双方都应该妥善对待"国家安全审查"这一问题、坚持以"共同但有区别"这一理念制定BIT规则以及积极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以及中美在亚太主导权竞争的加剧,作为地区重要的中等强国,韩国如何在中美之间进行战略选择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韩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韩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行动为例,分析了韩国在中美之间战略选择的特点及决策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靠中国"的战略定义不足以全面说明韩国在中美之间的战略选择特点,韩国的战略选择具有多样性。第二,体系压力、自身的安全认知是影响韩国在中美之间战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其中,对于韩国来说,抵御来自朝鲜的安全威胁优先于防范中美博弈给韩国带来的安全风险。具体来说,如果某一议题涉及朝鲜威胁,韩国通常采取跟随美国的战略;如果不涉及朝鲜威胁,韩国则会选择迎合一方但不损害另一方的"对冲"战略。  相似文献   

3.
韩国是中美两国的重要贸易伙伴,高度关注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多数韩国人认为,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摩擦存在经济诱因,但根本原因是新兴崛起国和守成霸权国之间的霸权竞争;中美短期内都有在经贸领域暂时"休战"的需要,但两国在多领域的战略竞争将长期化;中美都无法在贸易摩擦中获得完胜,都遭受了较大损失。韩国是"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最大的国家",经济面临重大挑战;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对韩国影响从经济领域溢出到外交与安全领域。为此,韩国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升级对华经济合作,抢占美国市场,推动经贸多元化和参与地区多边经济合作,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等。中国应积极扩大与韩国等国的政治、经济合作,缓解其他国家对中国崛起和中美竞争波及自身的忧虑,推动地区一体化建设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中美之间缺乏战略互信的问题在中美两国都引起了广泛讨论.最近,甚至有美国学者撰文说,中美之间的战略互疑达到了“空前高度”,两国之间正在展开一场“新冷战”.笔者对此不能认同.中美之间在许多方面是有互信的,但互信程度远低于两国之间的合作和相互依赖.现在不是过去三十多年中美互信最差的时候.中美两国实力差距的缩小是当前互信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加强互信需要积蓄正能量,增进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在双方利益并不重合甚至冲突的问题上两国要多沟通、探讨、妥协.若如此,则中美双方都会有所失,也都会有所得.  相似文献   

5.
不同于近代以来新老大国的关系发展,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安全等各个领域都有条件避免大的冲突.中美目前战略互信不足,并非只是政策层面因素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不客观、不全面等因素造成的认识误区,也是双方增进理解、寻求共识的重要障碍.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关乎中美国运,双方应加强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减少和消除各种认识误区,从而增强战略互信、减少和化解非理性战略焦虑.  相似文献   

6.
2014年中美博弈有所缓和,但未根本好转。冷战结束以来,中美之间曾出现过几次安全危机,如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1999年的"炸馆事件"、2001年的"撞机事件",但中国都成功地"扛过去"了。然而,始于2010年前后的此轮中美安全博弈却不同于以往,它源于中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安全实力接近和东亚安全结构的客观变化,因此呈现"长周期"、"低烈度"的特点。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较长时间内,它还会继续发酵,甚至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安全困境。但受中美双方国内外  相似文献   

7.
2000年以来,中国和美国对非洲的贸易、投资及援助等均不断增加.但是,中美在非洲没有寻求互补、互敬、互利的合作模式,而是互相指责对方在非洲的行为.同时,中美对非政策的差异性也日趋明显.两国在非洲的冲突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斗争和认知上的战略冲突.中美两国在非洲的存在实际上是互补、互利的,都有益于非洲的发展,双方理应加强对话,增进合作.  相似文献   

8.
"9·11事件"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9·11"事件后,美国及其他国家许多学者就该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纷纷发表看法,中国学者反而相对沉稳.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在梳理目前发表的有关评论基础上,认为,"9·11"虽为改善中美关系提供了契机,但"反恐合作"难以成为中美之间的战略基础.理由是双方对"反恐合作"的期待不同,对涉及"恐怖主义"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认知不尽一致.但同时认为,充分把握"联合反恐"这一难得契机增进互信,并以开放的心态看待美俄等大国关系的新发展,有助于逐步垒高中美之间的战略基石.  相似文献   

9.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变化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在插手、干涉台湾问题的同时,保持台海相对和平也已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重要内涵之一.这意味着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将可能进入一个更为复杂,而冲突却有所缓解的新阶段.但由于美国不可能停止插手、干涉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将继续严重干扰中美关系.不过,中美双方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保持中美关系相对稳定,发展中美更广泛的合作,符合双方在21世纪初期和更长时期的利益.这决定中美关系持续改善、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0.
由美国学界单方面提出的中美"两国集团"构想,其基本内涵是中美两国在各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但中美在几乎每一个重大合作议题上都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分歧、矛盾甚至冲突,如果仅把这个概念描述为两国间的全方位合作,在理论上说不通,实践上也无可能.本文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由谁及如何界定这个概念的实际内涵.中国学界应立足于中国的利益、能力和问题,主动参与到对"两国集团"内涵的讨论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