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尽管对于国家利益的界定各理论流 派存在分歧,但就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利益而言,其内涵与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可分割。外交政策是实 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并随着国家利益的变迁而不断变换。通过外交政策的运作,国家实现了与国 际体系的互动,确定了国家的体系角色,进而对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形成了回馈,推动了国家对外 结盟政策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进程和反全球化运动的博弈中,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面临着多重身份认同、跨国沟通网络和群体情绪/情感等问题带来的新型挑战。多样的身份认同危机会导致国家处于本体不安全状态,出于维系“社会性存在”的目的,国家会启动情绪/情感性自我保护机制,呈现以“焦虑感”为特征的“非理性行为”,可能带来国家间的安全对抗和冲突。获取国家本体安全取决于国家自传式叙事的连续性与“自我—他者”信任关系协调机制两条路径的均衡发展。在百年大变局下,“何为中国”的自传式叙事正由“内向型”的国家主体性向“外向型”的国际能动性身份转变。新时代中国国家身份转型和国家本体安全的获得,一方面,取决于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成功建构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共同认可的新型负责任大国叙事体系;另一方面,有赖于重塑和调适中国与西方大国和国际社会的“竞合型”与“和合型”两类信任关系,其调适结果不仅是实现“自我—他者”良性互动的前提,也是决定中国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生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对国家利益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洞 察国际政治的本质。国家利益是伴随着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兴起而产生的。现实主义、自由主 义和建构主义以及国内学者对国家利益概念的界定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国家利益概念的本质和 内涵。国家利益的实现要考虑到国家的自助性、国家利益的合法性、外交政策以及国际组织作用等 四个方面的因素和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转型期,中国和国际社会依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标准,对中国的国家身份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这些充满疑虑和矛盾的认识与评判,集中体现为关于中国国家身份认同的四个困境:中国是否实现了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型;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中国是一个地区性大国,还是一个全球性大国;中国将是现有国际秩序的积极维护者、参与者,还是破坏者、变革者?为此,中国迫切需要明确自己的国家身份,调整与规范国家行为,以便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英 《国际观察》2004,(2):12-18
美国媒体之所以反华是基于以下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认知 ,即对中美不同国家身份的认同和对美国的国家利益的认同 ,由于这种认同的偏差 ,导致中美文化和安全上的困境。国家利益不是外生于体系结构 ,而是由体系结构建构的 ,决定国家利益的因素不仅仅指现实主义理论所强调的物质权力 ,而且包括由社会建构的观念、国家身份和集体认同。观念建构身份 ,身份塑造利益 ,因而观念建构利益 ;观念和身份建构利益的认同 ,社会互动重塑认同 ,进而改变利益。美国媒体的国家利益观就是观念、身份和认同与利益的共塑与融合的结果。中美关系是具有洛克文化特征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刘永涛 《国际观察》2005,46(5):31-38
近年来,对外政策分析中最为显著的理论探索之一是对身份(或认同)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一定的国际体系里,一个国家想要什么和为了得到它而采取怎样的行动,在含义上并非完全由该体系中的物质结构所决定,它还与国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所处的身份有关.本文讨论了语言如何作为一种力量成为建构行为体身份的社会工具;然后把身份作为对外政策分析的一个变量,将其放在语言建构的环境下加以认识.本文最后以20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邪恶论"为例来说明美国的现当代对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所涉及到的对"自我"及"其它者"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根据角色理论,一国国家角色的构建需要在当前国际体系的背景下,通过内部定位与外部预期的互动才能得以实现。在互动的过程中,定位与预期往往会出现偏差,从而导致角色冲突的出现。角色冲突是国家角色构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角色构建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角色冲突,这些冲突不仅为中国推进周边外交带来挑战,也为与东盟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带来一些阻碍。鉴于引发角色冲突的原因不仅涉及中国自身角色定位与东盟国家的传统认知思维,还受到来自域外守成国的影响,因此缓解角色冲突需构建一套完善自身角色、照顾他者情绪且能应对“不怀好意”冲击的“组合拳”。  相似文献   

8.
一、近年来印尼与马来西亚关系的特点 建构主义学派在分析国家行为和国家间关系时,特别强调国家的身份认同,认为一个国家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决定着该国家的对外行为。而一个国家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来源于国家的学习(和反思)。此外,国际间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而促成这种变化的就是国家间的互动,这种互动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9.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强调国家之间在“认知—实践”上的差异,认为国家的身份认定影响着其利益和行为,而国家的身份则是由国际社会建构而成的。据此而看,由于在冷战前后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在各自或相互身份的认同上的变迁就导致了两国关系的巨大变化。目前,中马关系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好时期且前景广阔,但由于双方在身份及其认同上仍存在着差异,故在发展关系时还有一些变数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美国实力的变迁以及中国崛起的现实,美国政府对中国国家身份的认知也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既是美国因应国际政治格局变革的战略需要,也是两国国家行为互动的必然结果。美国对中国国家身份认知的调整突出反映了当前中美关系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复合型特点。当前中美关系发展虽然遇到了诸多困境,但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认知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是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在评估两国关系时,这一要素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