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鸡住白细胞虫病是由卡氏住白细胞虫 (Leuco cytozooncaulleryi)和沙氏住白细胞虫 (L .sabrazesi)寄生于鸡的白细胞 (主要是单核细胞 )内所引起的寄生原虫病。病鸡以鸡冠苍白、咯血、下痢等为主要症状 ,以全身性出血和白色裂殖体小结节为典型病变。我国于 1 960年在福建省首次确诊该病 ,以后陆续在全国各地均有该病的报道 ,目前江苏省盐城市也有该病流行。发病情况  2 0 0 2年 9月 ,江苏省盐都县某户饲养 1 5 0 0只雏鸡 ,在 3 0日龄时开始下痢 ,鸡冠、肉垂苍白 ,病鸡逐渐增多 ,并出现死亡现象。整群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福州市榕泉种鸡场鸡住白细胞虫病的发病情况和危害程度 ,进一步证实该病的病原是卡氏住白细胞虫 ;通过对库蠓带虫情况测定和雏鸡人工感染试验 ,确定库蠓是当地鸡住白细胞虫病的传播媒介。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定期在鸡舍及其周围喷洒敌杀死或敌敌畏等杀虫剂 ,可使鸡舍及其附近的库蠓数量减少 84%~ 94% ;给鸡饲料中按 1g/kg添加可爱丹 ,可使鸡的产蛋率提高 3 .1%。  相似文献   

3.
通过免疫琼脂扩散试验和血液涂片检查,对广东、山东和福建省的23个鸡场进行了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调查。在抽样检查的425只鸡中,31只鸡血液涂片查出该虫体裂殖子或配子体,29只鸡血清抗体阳性,总检出率为14.1%,广东、山东、福建省检出率分别为10.3%,12.6%和24.5%。血液涂片检查结果,青年鸡的检出率(10.7%)明显高于成年鸡(3.8%);免疫琼脂扩散试验检测时,成年鸡的阳性率(10.9%)则显著高于青年鸡(2.8%)。因此,进行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调查时,宜采用寄生虫学和血清学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治1996年9~10月,邯郸地区10多个鸡场的鸡,相继发生以内脏器官和肌肉组织广泛性出血为特征的疾病,经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观察和病原检查,结合流行特点及治疗试验,确诊为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流行情况及特点经确诊的10个发病鸡场,发...  相似文献   

5.
住白细胞原虫(Leucocytozoon)简称住白虫,是鸡的一种血液侵袭病病原。据报道该病在东南亚盛为流行。1981年我省临沧地区兽医站首次报导发现鸡住白虫。为摸清鸡住白虫在我省的分布、感染和危害情况,提出防治的科学依据,我们于1984年2~4月进行了鸡住白虫的调查。 调查方法 (一)测样来源 在11个地区的38个县内,随机抽查农村放养鸡、市场出售鸡、城镇居民笼养鸡。 (二)检查及染色方法 用消毒针头在鸡翼下小静脉或鸡冠采血,制成簿片,甲醇固定,姬姆萨氏染色,镜检。 (三)白细胞带虫率计数 对查有住白虫鸡的血片,每只观察200个白细胞,计数其中带虫体的白细胞数,求出带虫率。  相似文献   

6.
鸡卡氏白细胞虫病是由寄生原虫引起的以内脏器官和肌肉组织广泛性出血为特征的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此病在我国福建、广东省已有发生流行报道。而北京地区尚未发现。1982年7~9月份经我所诊断有5个鸡场发病,通过对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学观察,以及动物接种试验和药物治疗试验,均符合鸡卡氏白细胞虫病特点。特别是通过对病鸡  相似文献   

7.
住白细胞虫病是由住白细胞虫侵害血液和内脏器官的组织细胞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住白细胞虫的生活史由三个阶段组成 ,孢子生殖在昆虫体内 ,裂殖生殖在宿主的组织细胞中 ,配子生殖在宿主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液里。住白细胞虫病在家禽中多见 ,而鸟类发病较少见报道。1 流行情况与症状2 0 0 0年 8月初 ,长沙某公园喂养的 70多只白鹭中有数只陆续发病。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 ,食欲下降或废绝 ,站立不稳 ,有的拉稀 ,约 3d后死亡 ,至送检时死亡 4只 ,有临诊症状的 4只 ,发病死亡的主要是 2岁以上和 2月龄左右的白鹭。所有白鹭均接种过新城疫疫苗 …  相似文献   

8.
洁净微小牛蜱幼虫,在健康易感牛体上叮咬10天后,试验牛再用液氮保藏的双芽巴贝斯虫接种。收集脱落的饱血雌虫,将其培育在28℃、相对湿度约85%的温箱中,采用断腿法和穿刺法逐日制作血淋巴涂片。检查结果表明,饱血雌虫脱落后的第3天在其染色血淋巴涂片中,就可见到早期未成熟裂殖体,第5天观察到成熟裂殖体,第6天有典型游离的大裂殖子出观。第12天大裂殖子达最高峰。其形态呈棒状,前端大而钝固,后端小而尖,大小范围为7.0~19.0×1.5~4.0μm,平均为12.49×2.75μm。断腿法与穿刺法检出的符合率为100%。在卵的压片中见到梭形和小梨子形虫体。在次代幼虫的压片中,观察到大量的小裂殖子集群。  相似文献   

9.
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治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在本地区比较普遍,笔者在1997年7~9月共检查16个鸡场,其中雏鸡的发病率为1.8%~12.0%,育成鸡为1.2%~5.0%,产蛋鸡为2.6%~25.0%;雏鸡感染死亡率为10.0%~73.0%;产蛋鸡感染...  相似文献   

10.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 (Leucocytozoonosis)又名白冠病 ,是由库蠓 (小黑蚊 )和蚋为媒介的原虫所引起的疾病。病原进入家禽体内后在血细胞及局部组织发育 ,造成贫血、内脏肿胀和出血等病变。1 流行病学调查1.1 病原 住白细胞原虫属 (Leucocytozoon)共有 6 7种住白细胞原虫 ,在我国仅发现寄生于鸡的 2个种 ,即卡氏住白细胞虫和沙氏住白细胞虫 ,其生活史和疟原虫很相似。本病的发生常和作为媒介的库蠓活动季节密切相关 ,在我国南方 4— 6月份流行 ,而在河北省冀南地区多在 7— 9月份流行。1.2 发病特点 从我校…  相似文献   

11.
在卡氏住白细胞虫病流行期,给高产蛋鸡连续饲喂30 g/L 和50 g/ L 的复方泰灭净,通过临床症状、血涂片和血清学检查发现50 g/L 组对卡氏住白细胞虫的感染完全保护,血片和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未见临床症状;30 g/ L 组能够基本控制其感染,整个试验期间仅1 例检出抗体阳性(0 .63 % ) ,同时未见临床症状;而对照组蛋鸡从5 月份开始至试验结束连续发病并出现死亡,抗体检出率为27 .80 % ~80 .00 % ( 平均39 .24 % ) ,抗原和裂殖子检出率均为0 .63 % (1/158) 。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产蛋数增多,平均产蛋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
用建立的斑点免疫金银染色(DotIGSS)法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抗原,确定兔抗IBV血清工作浓度为1∶400,SPA胶体金探针的工作浓度为1∶80,该法对纯化IBV抗原的最低检出量为0.4314ng/点。用DotIGSS与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同时检测15只人工感染IBV鸡的气管、肺、肾病料,IBV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对32份疑似IBV感染鸡病料检测,IB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5%和31.0%,阳性符合率为93.3%(P>0.05)。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Hpg)引起的鸡上呼吸道传染病,有A、B、C3种血清型,检测鸡血清中Hpg抗体的方法有血清平板凝集试验(SPA)、琼脂扩散试验(AGP)、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间接ELISA(IELISA)和阻断ELISA(B?..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IBD)是幼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威胁养鸡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之一。IBD抗体测定最初采用琼脂扩散试验(AGD),后来用中和试验(SN)。近年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作为一种敏感、定量的诊断方法用于鸡群IBD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鸡住白细胞虫病及病原形态观察刘文亚,王竹霞,魏拣选,屈康子,李建华,赵公斌,张金良,章少秋,傅平西(陕西省商洛地区畜牧局商州726000)(商洛地区畜牧站)(商洛农校)1990~1991年先后在商州市白杨店乡、大荆区及洛南县石门区等地发生鸡性白细胞虫...  相似文献   

16.
以被去除脾的昆明小白鼠为实验动物(40只),接种牛源环形泰勒虫吐鲁番流行株Ta-t,进行小鼠体内扩繁试验,并于接种后第8、12、24、48小时以及第3~10天每天经血液涂片检查接种后昆明小白鼠的红细胞染虫率,观察分析其扩繁情况;经昆明小白鼠心脏、眼球采血的方法收集其最高染虫率(15%以上)的血液内裂殖子,并进行冻存,摸索其保存、复苏条件等。结果显示,除脾术后昆明小白鼠均存活,检测其呼吸、脉搏、食欲、精神状态皆良好,说明摘脾手术成功;接种后第48小时可在昆明小白鼠血液里观察到裂殖子,第5~9天每组昆明小白鼠的平均染虫率可达15%~20%(最高峰),第10天后染虫率开始下降,血液涂片中裂殖子数量渐渐减少;经试验发现,在雌雄性昆明小白鼠体内的染虫率差异极显著(P=0.0070.01),去脾昆明小白鼠与未去脾昆明小白鼠的染虫率差异也极显著(P=0.000 20.01),牛源环形泰勒虫在除脾的昆明小白鼠血液内能被置换、增殖。染虫率为15%以上时昆明小白鼠血液里的裂殖子可用冷冻(-80℃)保存,亦可制作玻片裂殖子抗原备用,保存半年以内的裂殖子复苏活性最佳。该试验数据可为建立环形泰勒虫动物模型、教学、科研提供丰富的血液原虫株资源。  相似文献   

17.
用鸡、鸭、麻雀3种不同源性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分离株人工感染80日龄的SPF鸡,初步试验发现,这些病毒均能使接种鸡的腔上囊明显萎缩,组织切片见淋巴滤泡萎缩、坏死,从人工感染的鸡腔上囊组织中可检测和分离到IBDV。各试验组的腔上囊指数平均值分别为:鸡283,鸭314,麻雀364,对照组511。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3个攻毒组与对照组间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试验对羊泰勒虫临潭株、隆德株、张家川株和夏河株裂殖子蛋白进行了分析。SDSPAGE结果显示,羊泰勒虫临潭株与隆德株的亲缘关系较近;张家川株与夏河株的亲缘关系也比较近。4个虫株的阳性血清分别与4个株裂殖子蛋白的Westernblotting试验结果表明,4个株虫体的阳性血清与临潭株和张家川株的裂殖子蛋白在38ku处有共同反应。提示38ku蛋白多肽有望成为特异性诊断抗原,为重组疫苗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阳性麻雀体内分离到了一株病毒,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试验和DIG-标记IBDVcDNA探针斑点杂交试验证明该病毒为IBDV。病毒可适应于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血清型鉴定为Ⅰ型,病毒代谢抑制试验证明其基因组为RNA,病毒核酸的电泳图谱呈两条特征带。病毒对乙醚不敏感,pH2.0不能灭活病毒,pH12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56℃作用3小时病毒仍有活性,70℃1小时可灭活病毒。以上结果表明从麻雀体内分离到的IBDV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与目前鸡场流行的IBDV极为相似,可能与鸡IBDV同源,提示麻雀可能在IBD流行病学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应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FM_14)及其荧光标记物(FM_14-FITC),对接种IBD疫苗、强毒感染和自然病例鸡组织进行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和琼脂扩散试验(AGP)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鸡接种疫苗后10天内DFA和Dot-ELISA均呈阳性反应,而AGP只在接种后6~8天的样品中检出抗原。22例人工感染鸡和40例自然发病鸡组织的检测结果表明,DFA和Dot-ELISA的敏感性基本一致,且高于AGP,它们的整鸡阳性率分别为96.8%、95.2%和38.7%;所有的AGP阳性标本Dot-ELI-SA和DFA均为阳性,后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7%。96批次(被检鸡群达38700头份)野外送检病例之脾、肺、肾和法氏囊组织切片DFA阳性率分别为40%,11%、10%和88%,而总阳性率则为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