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单一的政府主导或公众参与的治理已经难以解决排污企业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论文提出一种"共享控制权"合作治理机制,从信任构建、控制权共享、治理效应三个维度对其作用机理及适用性进行了阐释,并用多案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中央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制度信任构建促使公众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排污企业共同在场;中央政府与公众共享包含目标设定权、检查验收权和激励分配权的控制权;生态环境部与公众共享控制权的合作治理是常态式共享,适用于对政治关联低、污染程度低的排污企业的治理;中央环保督察组与公众共享控制权的合作治理是运动式共享,适用于对政治关联高、污染程度高的排污企业的治理。  相似文献   

2.
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环境问题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应当采用税收手段干预环境问题。我国目前的排污行政收费本身就具有“税”的性质。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正处于复杂的现实困境之中,设立排污税法律制度可以将污染企业的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提高其环保意识,促进环保技术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陈贻健 《法学杂志》2016,(12):78-87
以霾污染为代表的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进入环境污染累积期和高发期的标志.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客观成因主要与污染累积和污染叠加、污染避难所的存在以及污染流域的形成有关.我国在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防治立法及其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应当在借鉴国外有关法律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的防治法律对策体系进行完善:将以单一介质和单一因子为基础的传统污染防治模式转变为动态的综合防治模式、完善以环境质量为目标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构建以环境责任追究为目标的跨区域环境诉讼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及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通过上述机制和制度的严格落实倒逼产业和能源转型,并真正保证公众参与,在污染防治方面实现管制和治理的结合,最终使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4.
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环境行政管理法律制度中较早提出的一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需要将这一制度进行生态化的拓展,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排污收费制度的生态化就是把生态学原理和原则贯穿于排污收费制度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对现行该制度按其是否符合并尊重环境保护客观要求的准则,进行生态化调整、改进和创新,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对生态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以最优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而言,它需要通过将环境保护主流化作为指导思想;改善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综合性的管理机构;提高收费标准,体现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等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被授予专利权的环境技术专利.但对于需要排污处理的生产经营企业而言,环境技术专利的实施不仅要支出大量的费用,而且难以从中获取经济上的收益.将专利强制实施许可制度适用于环境技术专利,扩大强制实施许可的申请主体范围,设定适当的技术许可使用费,并利用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将技术的实施纳入强制性规定,这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同时能促使环境技术专利得以充分实施,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6.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一项制度举措。运用保险机制处理环境污染损害,能够提高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意识,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如企业环境污染事故不幸发生,也能够迅速应对污染事故,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及时补偿污染受害者权益,减轻企业对污染事故的赔付压力。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仍处于试点阶段,而且实践运行不容乐观。当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是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缺乏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因此,借鉴国外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成功经验,以期构建与完善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政府职能,应当依循法治化的途径,具体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要贯彻政府职能转变的思想和理念,落实"三优先原则";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梳理政府权力;清理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不符合标准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政府权力进行调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8.
谢伟 《法学杂志》2020,(5):91-98
当前我国实施"一证式"的综合性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虽然有效地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但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一刀切"执行问题,影响了环境污染排放治理绩效,乃至危及民生。深入分析管制者的成本效益逻辑、管制者和被管制者之间的博弈、以及排污许可政策的公共选择,可以发现一刀切实施的经济动因。要根除一刀切模式,同时改进排污许可证实施效率,应从命令控制型手段主导渐次过渡到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从政府集中管制主导渐次过渡到国家治理主导,从环境政策主导渐次过渡到环境法治主导。  相似文献   

9.
易玉 《河北法学》2008,26(5):127-131
通过对我国科技企业在融资领域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模式,提出科技企业的融资模式应当与证券市场相结合的改革措施,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二板市场的完善,建立一个以科技企业为核心的融资平台的制度创新模式,提出我国证券市场二板市场应当以科技企业的发展为核心,应当与风险投资制度相结合,在二板的基础上实现科技企业融资模式市场化,通过提高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发展,协调投资者、政府、科技企业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政法学刊》2017,(5):13-20
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的凸显以及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兴起,必然要求加强政府间合作以应对区域大气污染。落实区域大气污染府际合作治理,重在以《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年)确定的框架为基础,完善区域大气污染府际合作治理法律制度。基于对现有法律制度的检视,应当加以完善的制度有区域大气环境规划制度、区域大气污染联合执法制度、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制度、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主体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多元性、拟制性、平等性等特征。与集中统一的管理不一样,国家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共治格局。政党、国家、政府、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公民等都是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体。从法学的角度看,这些主体都是法律拟制的产物,按照社会契约论都应以平等身份参与治理。以权力、权利主体作为依据,可把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主体分为官、民两类。以此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来构建法律关系,可以发现权力冲突、权力与权利的冲突、权利冲突构成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国家治理的主体之维所要重点探讨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明了中国环境法60年的发展概况、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後的发展方向。主张在环境立法内容方面,加强有关环境治理、环境善治、公民环境权、环境民主、公秉参与、环境知情权、环境公益诉讼、政府环境责任及政府环境责任问责制方面的立法:在环境法学研究方面提出:促进研究范式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的转变;促进环境法上的人的模式从经济人模式、主体人模式向生态人模式转变。认为环境法治理建设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方向,以环境法治为灵魂,以维护环境正义公平为宗旨,以环境安全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以环境民主为手段,以追求环境效益和环境效率为激励机制,以健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和环境“善治”机制为导向,充分发挥环境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使其成为建设环境友好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的法律保障。环境法学应该研究生态化方法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促进环境法向生态法转变,促进环境法律制度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3.
武萍  李颖 《法学杂志》2020,(5):84-90
面对我国水资源日渐突出的供需矛盾,2009年国家水利部提出了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念,并于2011年上升到国家管理层面,形成了我国现行的以政府权威管制为主要内容的水污染防治模式。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以来,我国重新调整了对水资源的监管方式,防治水污染的监管模式逐步向流域水环境统一管理、多元合作治理的模式转变。然而由于法律制度不够细化、缺乏相关配套措施等原因,合作治理模式仍有许多缺憾,需要进一步从法律层面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4.
面对我国政府管理中的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些主张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政府拿来作为政府改革的目标。本文通过对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比较分析后,认为法治政府已经涵括了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之内容,服务型政府则从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上突出了服务之作用,因而,我国应该建立法治基础上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5.
信访工作中既要防止消极的拒民思维,又要防止过度的迁就思维,因为二者均为“人治”的思维方式。本文认为,信访工作中的法治思维是指:政府要从消极被动的守法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用法者;对于信访者的诉求要坚持法律的底线:政府要有作为诉讼主体进行依法维权的思维。政府在信访工作中践行法治思维的条件是:领导重视、经济发展、严格执行考核机制、信访干部职业化。此外。政府信访工作中践行法治思维还应处理好与治理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陈纯柱 《河北法学》2005,23(8):41-45
村民自治制度是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它是中国民主发展的“希望工程”,而村庄法人理念的确立,更是中国宪政制度发展的重大创新。阐述村民自治的发展与村庄法人理念导入的必然性;剖析村庄法人的概念、特征和架构模型;提出村庄法人理念的确立对中国宪政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从福岛核电站事故到日本政府排海方案,存在核污染风险的法律规制问题。排海方案实施行为违背多项国际环境保护义务。日本环境法规制在福岛事故前后发生变化,《放射性污染特措法》对日本国内核污染进行系统法律规制。国内法规制体系相对严格使得日本政府将核废水从国内排放转移到海洋排放。核污染风险法律预防需要突破剩余风险的限制,不能够按照达标排污即合规的常规预防思路,而应当采取特别预防,从风险的内涵定位、判断要素、禁令诉讼等多方面对其规制路径进行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18.
Global Politics of Mercury Pollution: The Need for Multi-Scale Governa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analyses international legal and policy developments on mercury from the 1970s to the present time, and examines options for continued abatement. Multiple scientific assessment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mercury is an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that can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nd development. Currentl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engaged in extensive debate about options for improved mercury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will critically examine three major policy options under discussion: the creation of a global mercury convention; the regulation of mercury under the Stockholm Convention o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ary partnerships. It is concluded that expanded and better integrated policy efforts are needed across global, regional and local governance scales to address mercury pollution and contamination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