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郑凯 《刑警与科技》2007,(2):122-125
“两抢”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财产、人身和社会治安秩序,是近年来最关乎群众安全感、对社会影响甚大的突出治安问题。从犯罪侵害对象(物)、犯罪人、犯罪动机和手段,以及犯罪环环境和机会等综合角度分析,可认清“两抢”问题的公共性危害及其治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犯罪控制论是针对犯罪客观论而言的。因为对犯罪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几乎都有犯罪客观论这个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拿到桌子上讲的,阶级斗争是犯罪的根源,这是最大的犯罪客观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犯罪问题的研究不能不说没有“突破性”进展。因为有的同志若明若暗的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也产生犯罪。这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犯罪观有些背道而驰。但仍然没有摆脱犯罪客观论,  相似文献   

3.
侦查机关、侦查人员之工作效果,依赖其具有的犯罪侦控能力。在市场化、数字化、全球化之当今社会,全面提高犯罪侦控能力尤为重要与紧迫。本文从犯罪侦查能力、犯罪识别能力、犯罪讯问能力与犯罪控制能力等方面具体诠释犯罪侦控能力,分析其“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之问题。  相似文献   

4.
犯罪统计是社会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关犯罪统计的研究则显得相形见绌①。本文不揣江浅陋,试图从犯罪学、刑法学和统计学的结合上,对犯罪统计问题提出管见,以期抛砖引玉。一、犯罪统计对象——刑法学上的犯罪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法律现象。犯罪统计的对象,不是犯罪学上的犯罪,而应当是刑法学上的犯罪。犯罪学上的犯罪是指一切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包括“法定犯罪”、“准犯罪”和“待犯罪化犯罪”。其基本特征是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刑法学上犯罪则不然,它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5.
治理商业贿赂,首先要正确认定商业贿赂犯罪,这不仅是准确打击商业贿赂犯罪之需要,也是保障人权之要求。受贿犯罪自然是商业贿赂犯罪的核心。受贿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难以认定的情况,如“什么是公务”、“利益正当与否如何判断”、“受贿故意与谋利目的分离如何处理”,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应从应然和实然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王森 《法学杂志》2002,(6):60-61
10月中旬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 0 0 2年年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 3 0 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主要在“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问题”、“保障稳定方面的刑法热点问题”和“西部地区犯罪问题”等三个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一、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问题在这个领域 ,与会者着重就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的关系、对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改造、期待可能性理论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研讨。1、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的关系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种观点 :( 1 )认为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是两个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套路贷”犯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民间借贷之名、行非法侵占他人财物之实的新型犯罪,具有犯罪意图的侵财性、犯罪手段的隐蔽性、犯罪团伙的组织性和犯罪后果的严重性等特征。我国对“套路贷”犯罪的立法规制,总体上契合惩处“套路贷”犯罪的情势与实际需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对“套路贷”犯罪的司法规制呈现民多刑少的格局,规制的主要罪名是诈骗罪、敲诈勒索罪,规制的核心标准是划清“套路贷”犯罪与高利贷、非法讨债行为的界限。改进“套路贷”犯罪的刑事规制,应确立“重重轻轻,以重为主”的刑事政策,在《刑法》中增设套路贷诈骗罪,健全“套路贷”案件的刑民衔接机制,探索“套路贷”犯罪案件专业化办理机制,积极推行“套路贷”犯罪案例指导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代刑法理论中,有一种几乎是公认的观点,即犯罪的预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未遂问题。其主要根据有二:一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既遂和犯罪中止是犯罪过程中的不同犯罪阶段(有的认为是不同的犯罪形态),这些不同的犯罪阶段(或形态)是各自独立、互相并列或排斥的,是这个犯罪阶段(或形态),就不可能是另一个犯罪阶段(或形态);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0条明确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这里的“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预备之后实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取证的应用领域是计算机犯罪的调查和举证。计算机犯罪是指利用计算机或以破坏计算机系统为目的的犯罪。它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犯罪一样,也会在犯罪现场留下痕迹和线索,不同的是计算机犯罪的“痕迹”是数字化的痕迹,“现场”在计算机系统中。在处理计算机犯罪方面,多数执法人员缺少专门的知识和训练,这给应对信息化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高技术犯罪带来了困难。我们的问题是:在发生了计算机犯罪时如何获取、保存和分析这些作为证据的“数字犯罪痕迹”,并在法庭上合法地出示证据,以利于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下面按四个方面阐述计算机取证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犯罪定义是整个刑事科学的基础性问题。犯罪原因和犯罪定义原因的分析,有助人们认识原本的犯罪,揭示犯罪的内涵,把握犯罪定义。犯罪一般原因的分析表明,犯罪的发生和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被选择、被决定的结果;而犯罪原因的主体因素研究则告诉人们,犯罪原因的存在决定了一定主体的犯罪是必然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决定犯罪是否发生的“致罪系统”和“免罪系统”共同作用于一定主体的结果。在犯罪发生的机制中,行为主体的责任是相对的,这正是罪刑关系和刑罚谦抑的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刘广三一、面临的困难与机遇研究和把握犯罪的概念,是犯罪现象论的中心课题之一,也是整个犯罪学乃至刑事法律科学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犯罪的概念,主要就是回答“犯罪是什么”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要给出科学的答案,相当困难。长期以来,关于什么是犯...  相似文献   

12.
杨红梅 《法学》2024,(4):62-76
“毒品”范围的确定影响着毒品犯罪的定罪量刑。根据《刑法》第357条,我国毒品范围的确定采用的是“部分列举+抽象定义”模式。这种毒品范围确定模式在适用中容易产生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涉非列管物质犯罪认定问题;二是涉自用或医用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犯罪认定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对“毒品范围”的形式化理解和适用,不能满足新型毒品犯罪的治理需求。实质刑法观以法益保护为目的,对犯罪构成要件进行实质解释,更契合新形势下毒品犯罪治理的需要。因此,在实质刑法观视野下,毒品范围认定不应只局限于国家规定管制、成瘾性以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三要素,还应当考量涉案成瘾物质的现实社会危害性。具体路径包括:适当调整毒品范围确定模式;对非列管物质犯罪、自用或医用型麻精药品犯罪进行实质解释;做好毒品犯罪治理的行刑衔接。  相似文献   

13.
松宫孝明  冯军 《法学论坛》2006,21(1):112-117
“犯罪体系”是为了制作和完善刑法总则而存在的。“共犯论是体系论的试金石”,“犯罪体系”是随着有关共犯论的现实需要而变迁的,不存在超越历史和社会的不变的“犯罪体系”。提倡“从问题的思考转向体系的思考”,努力探索使各个事案的结论达致妥当的犯罪体系。  相似文献   

14.
犯罪原因的主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犯罪原因的一般理解(一 )犯罪原因和犯罪定义的原因在犯罪研究中人们对犯罪原因情有独钟 ,但要对犯罪原因下一个确切的普遍认可的定义却实非易事。这一困难不仅来自于犯罪产生的作用系统的复杂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个人因素等几乎都与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还由于人们对犯罪的理解和制度的差异使得犯罪原因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犯罪的专业化研究中是如此 ,在犯罪的一般性社会理解中也是如此。鲁迅先生《而已集》中的“可恶罪”一文 ,对犯罪原因特别是犯罪定义原因的揭示很有见地 ,精辟而脍炙人口 ,颇值引述 :这是一种新的“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考察有广东“四小虎”称号之一的东莞市改革开放以来刑事犯罪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指出东莞的犯罪问题主要是外来人口犯罪,而外来人口犯罪乃是社会转型期农民犯罪新的表现形式,它在犯罪类型、手段、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双重性”的特性,并深刻揭示出这一“双重性”特性与农民自身特点的内在联系,然后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时代里,有了“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的兴起,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了“网络犯罪的产生。金融网络犯罪,是整个网络犯罪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面着眼,从点着手,对探索网络犯罪的规律性和防范问题,作一个初次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犯罪原因表现出复杂化、多样化趋势,因此,新的社会犯罪防范控制系统的建立,需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正视现实,转变观念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犯罪问题,不要老是把犯罪问题与社会制度扭在一起,从而谈“罪”变色,讳莫如深。认为说犯罪就是给社会主义抹黑,也不要总是与短缺经济时期人为的压缩犯罪发生数量的五十年代相比,做不切实际的“旧梦重温”。而是从现代社会发展规律来认识犯罪问题,如实客观地反映犯罪现状乃至灾害性事故的危害,避免和减少犯罪“黑数”,废除片面以数字作指标,用计划经济思维模式评估社会治安状况的优…  相似文献   

18.
在理论上,刑事法律关系①涉及到刑罚权、刑事责任、国家、犯罪人、犯罪人利益的载体、犯罪。刑法规范、刑法的价值等诸多问题,并且更具从刑法内部诸要素的关系上研究刑法的特征。传统上我们将刑法学看作“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和刑罚的科学”,或者“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测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其实,作为刑法的要素或者说刑法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有“犯罪”。“刑事责任”、“刑罚”,而且有“犯罪人”、“国家”、“刑罚权”、(“刑事责任’)“犯罪人利益的载体”以及这些要素的“关系”构造,尤其是还有这种“关系”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贿赂犯罪中的受贿手段不断翻新,呈现出多样化和隐蔽化的特点。司法实践中,一些犯罪嫌疑人在受贿犯罪时打着民间借贷的幌子实施犯罪,对“借用型”受贿犯罪进行准确界定,是打击该类犯罪的首要问题。文章从“借用型”受贿犯罪的特点、审查方式进行分析,进而为司法实践中“借用型”受贿的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刑法学以犯罪和刑事责任为研究对象,而犯罪是刑事责任的前提,是刑法学研究的重点。没有完整的犯罪理论,也就没有科学的刑法学。然而,多年来,我国虽然出版了许多刑法学教材和多部有关犯罪论具体问题的专著,但从总体上对犯罪进行系统、专门研究的著作,尚属少见。由马克昌教授主编的《犯罪通论》,弥补了我国刑法研究中的这一缺陷。本书是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科研项目,也是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之一,于1991年8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66万字,除绪论外,共分三编。绪论部分对犯罪的概念和本质、犯罪的分类及犯罪论的体系等问题作了阐述,勾勒了犯罪论的概貌;第一编“犯罪构成”,系统论述了犯罪构成的基本原理和犯罪构成的诸要件;第二编“犯罪形态”,对故意犯罪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