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农村青年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还是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目前中国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为背景,分析了农村青年劳动力迁移流动的预期成本和收益.本文认为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是他们在当前环境下理性选择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相似文献   

2.
全球知识经济的兴起 ,要求所有的劳动者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以便在剧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由于富有技能的人力资本是维持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因此 ,西方发达国家都进一步强化了职业培训投资战略 ,加大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把职业培训投资政策作为政府经济增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丰富的人力资本积累 ,支撑了深圳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深圳市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中 ,各种形式的培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一轮竞争面前 ,深圳市确立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增长战略。这一战略对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民收入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农村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出现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的思路: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一系列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转变观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加快城镇化建设;着力培育农村市场,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涉农教育,加大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在提高农村劳动者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方面有着重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农业引进新要素密切相关,在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的农村,对于新要素的需求严重不足,这势必严重影响电子商务等新型生产方式在农业中的应用,从而影响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加大对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对于在农业中引进电子商务等新型生产要素,乃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其他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由于受人口数量特征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总体特征是供大于求,直接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洼地效应的产生。农村优质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出,造成农业生产投入要素质量的下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大财政对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投资,在保证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普遍提高的前提下,加快农地的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主要内容。我国在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巨大压力。因此,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扩大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走一条有利于充分就业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利用WTO成员国的有利条件,扩大我国的劳务输出;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增强农村劳动力竞争就业的后劲。  相似文献   

7.
简论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荣 《理论探索》2004,(3):57-58
制度因素、劳动力素质、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 ,制约着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力度。加快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团结》2004,(4):24-25
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林毅夫说,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大量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  相似文献   

9.
人是生产活动中能动的"活的劳动",劳动力的供给能力和素质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中原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推进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村人口,充分利用好人口红利,对提高中原经济增长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中原应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投入,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管理人才,使中原人口红利为经济增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主要成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要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就必须不断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取得突破。为此,必须因地制宜设计合理的城镇化路径;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大力推进工业化;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开发和引进劳动密集型技术;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9年湖北省4442份城乡居民抽样调查数据为样本,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家庭依附和人力资本对青年女性劳动力劳动参与的影响,并就我国女性劳动参与决策影响因素做了城乡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女性的人力资本和家庭依附因素对城乡女性的劳动参与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其劳动参与决定存在着城乡差异。在劳动参与方面,农村女性的家庭依附性较之城市女性更强一些,而人力资本变量对城市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更大,年龄、文化程度、迁移以及工作流动性都对城市女性劳动参与影响显著。我国城乡女性劳动参与一年龄曲线呈M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就业特征。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困境,深入阐述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资源配置逻辑,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劳动力非农转移、农民市民化进程;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适应城市资本下乡与农民财产性增收的现实需求;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衔接机制等优先发展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城乡关系从分离、差别到二元结构的固化,再至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这个历史进程部分地践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二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实现了首次互构。新时代的城乡关系已然出现了新的变化,而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也继承更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重构了空间理论,进一步延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城乡关系的新变化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动态演进之间实现了二次互构。基于二者双重互构的逻辑,城乡关系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应汲取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时代精髓:尊重城乡发展的基本规律,规范资本与“人本”的界域;彻底翻转城乡不对等的理念,积极促成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变革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体制与机制,致力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及向乡村领域的延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城乡融合发展的三元共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15.
Competition among core cities or urban centers and suburban and rural areas besets numerous states. The competition often occurs amid a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which suburban and rural areas enjoy a political majority in the state legislature, a majority that directs state investments to their areas. With Ohio as a case study, the issues that have created the urban–suburban–rural trichotomy are reviewed and an analysis of the tax returns, by area, to state investments is presented. The findings illustrate that urban centers produce more tax dollars per dollar of state investment than other areas, implying that state underinvestment in urban areas harms overall state tax revenues.  相似文献   

16.
民工荒、大学生失业与低技能陷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研发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互补的思路分析民工荒和大学生失业的悖论.由于企业缺乏足够的激励进行研发投资,民工的收入预期无法提高,就不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一方面,大学生得不到雇佣,另一方面,农民工技能无法提高,企业只有继续大量雇佣低技能的工人来促进增长,农民工陷入低技能陷阱.因此,中国目前的民工荒是一种畸形的劳动力短缺,知识失业也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粗放经济增长)的结果,需要通过增加企业的研发投资和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来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劳动力市场演化与政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市场培育是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经济改革是在城乡隔绝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旧体制下,城市国有部门人浮于事,大锅饭、铁饭碗造成效率低下;农村劳动力被禁锢在土地上,隔离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之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转移到非农产业,造成极大浪费和损失.劳动力市场改革基于城市"治懒"、农村"治贫"的目标展开.逐步把国有部门职工推向市场,同时逐步改善农村劳动力的配置效率,渐进式改革、逐步释放被压抑的生产力,这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劳动力市场培育也是城乡劳动者权利的双向调整和逐步接近的过程.改革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城乡劳动者的平等权利尚未实现.名义权利与实际权利的差异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这种权利差异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造成威胁.增长、稳定、公平是左右政府改革行为的三大变量.劳动力市场上的权利不平等已成为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巨大障碍.贯彻新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正在使政策导向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客观评价了目前北京城市化所处水平,指出当前北京城市化进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二元结构调整、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两点思路:一是调整空间布局,疏解中心功能,增强郊区发展动力,优化城区发展环境;二是加强域外合作,促进资源整合,构建都市经济圈,联动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contends that adult education reveals the peculiar constraints and limitations faced by small states. Some of which are the products of smallness itself, and others being a function of dependence, marginality, and the lack of resources. Many of the difficulties of policy formation point, not to size, but to lack of political will, the absence of inventive genius, and the preoccupation with traditional approaches by public policymakers. The paper also argues that adult education must be seen as a developmental imperative rather than a remedial necessity by small states. The failure to develop a strategic adult education policy which focuses on the "human capital" dimension of the modernizing mission is resulting not only in the failure of that modernization effort in critical core areas of the economy, but in a crisis of legitimacy of the small island state itself. Micro-states have special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tightly integrated adult education programs, design innovative participatory pedagogues and maximize the creative use of educational infrastructure and resources as part of broader soci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Adult education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the micro-state and civic society and should promote the expansion of democratic space, social justice, and local 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之下,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成为当代中国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通过对上海人口、房地产等经济社会数据分析可知,当前上海人口、居住等社会空间正呈现剧烈的演变态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未来社会空间将呈现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城市社会空间两极化、城乡结合部居住形态多元化、城市社会结构重构、城市“双城”现象凸显、弱势群体居住边缘化、城乡二元结构空间显现、城市部分社区老龄化等演变趋势。大城市社会空间演变将带来类似西方城市居住隔离、空间剥夺、阶层矛盾、公共空间漠视等负效应。在“和谐社会”等治国理念下,反思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提出城市规划公共利益职能归位、加强房地产投资的引导与控制、推进市民利益维护机制建设、推进“以人为本”的混合型和谐社区建设、制定合理的人口容量战略、制定合理的人口分布战略等新型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