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突发事件中的谣言可分为原因型、后果型和细节型三类.社会公众的不安、事件的相关度和不确定性是谣言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传谣者的动力在于获得某种期望的结果.谣言的传播不仅是群体分享信息的过程,也是对突发事件进行共同解释的过程.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变形,信息流爆和群体极化加剧了谣言在群体中的传播.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谣言的传播,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开展社会心理调查,提升受众的谣言“免疫力”,适时辟谣,依法惩处.  相似文献   

2.
屈艺 《前沿》2013,(2):15-16
在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通过不同的传播机制设置来引导传媒舆论走向.高校的突发事件在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下要重视信息传播、受众引导、反馈互动、危机处置等机制的综合运用,帮助高校师生和社会受众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客观地思考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为防止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变异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3.
渝府发[2011]31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一一年四月十八日重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以下简称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向社会提供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  相似文献   

4.
魏山 《人民政坛》2007,(8):48-48
2007年6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删除了有关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规定。原先的规定固然是为了防止不当信息发布与错误信息传播对突发事件处置造成不必要的干扰.但是该规定对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作为,采取的是一种立足于进行“压制”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必然引起公众极大的心理震荡。公众渴望从主流渠道获得事实真相,渴望听到权威部门的声音,而当政府安全管理部门处于缺席状态时,公众内心产生的不确定性的信息,往往就会转向人际传播、区域外传播或网络传播,谣言于是便大行其道。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等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猜测,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不确定且正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时期,并易产生群体模仿。  相似文献   

6.
谣言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突发事件与人际传播密切相关。谣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也触动了社会深层的机制,从这个角度讲,它有时的确会起到社会调节的正面作用,但由谣言而引发的集体行为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尽量降低谣言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造成的风险,是现代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公开条例》)正式施行。《公开条例》甫一实施,就遇上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和尔后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在灾难性突发事件和世界人民关注的体育盛事面前,中国政府和新闻界的科学决策和有效传播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8.
上海将立法规定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规定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信息;信息统计结果有变化的,应当及时更新,不得隐瞒。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政府部门是"捂盖子",还是及时回应公众知情诉求力推信息公开,这不仅事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果,更透射出公共治理的思维理念。公共信息不透明,信息被垄断后很容易造成信息扭曲,不仅增加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更容易  相似文献   

9.
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决定危机管理能否取得好的成效的重要环节。为此,需要推进政府信息传播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突发情景下的信息披露机制,构建和谐民主、以人为本的信息传播管理文化,利用政府新闻发言人、新型传播技术推动政府信息发布,注重突发事件后期的信息传播恢复机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对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不利于社会稳定,“信息公开越全面,社会越混乱”,所以紧急情况下,公民的知情权应该受到限制。基于这样的错误认识,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总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借口,拒绝公开信息。  相似文献   

11.
普法     
《民主与法制》2020,(12):60-61
对妨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编造、故意传播虛假恐怖信息的行为应如何制裁?答: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对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相似文献   

12.
在移动互联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与网络舆情往往相伴共生,如何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期间积极引导舆情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是信息发布及时公开和舆情引导态度开明;对信息的全方位管辖、对舆情引导的区分化管理、对负面舆情处理的人性化管控,是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引导方式方法的一种创新;打好"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牌"、下好"自媒体主动传播棋"、用好"舆情法治惩戒大棒",是突发公共事件中引导舆情形成良好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信息传播是影响学生突发事件处置进程的关键变量,受众传播期待的满足程度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有重要影响。同情、责任、逆反、归咎、好奇和从众等心理需要引发了受众的传播期待。把握和改变受众的态度,引导受众的价值取向和提高传播的信度与效度是满足受众传播期待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田中阳 《求索》2007,(2):161-164
反馈是中国信息传播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与之相撑持的社会机制与体制决定的。在百年报刊传播中,反馈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不但作为社会信息大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是这样,而且从记者、编辑与读者的关系看也是这样。该文通过某些典型的历史现象的分析,既从“反馈”的视角勾勒出百年报刊传播的一条历史的逻辑线索,同时也对这种历史的逻辑线索的形成作了多角度的观照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试论突发事件与政府传播——大众传播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事件中政府是危机信息的汇集者、决策者、发布者与解释者。实践中政府传播存在危机宣传、危机公关与危机传播这三种模式。必须建立与完善政府危机传播机制,才能更科学地提高应急处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视点扫描     
中央要求重大突发事件公开各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提出要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深化政务公开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南京:南京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一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  相似文献   

17.
乡村传播与中国乡村发展乡村传播包括乡村社会的传播类型、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传播文化、传播者、受传者以及与乡村社会发生信息交流的传播活动。从我们对于乡村传播这一观念的定义来看,乡村传播首先是对于乡村社会以及与之发展关联的所有传播状态的描述;其次,这种描述并不能  相似文献   

18.
正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渝府办发[2014]8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增强政府信息公开实效,根据《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国办发[2014]12号)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做好我市当前政府信息公开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切实做好行政审批信息公开一是推进行政审批项目信息公开。全面清理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并形成目录清单。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目录经市政府审定后,各行政审批实施部门在本单位门户网站和政务服务大厅向社会公开本部门的审批  相似文献   

19.
视点扫描     
《新疆人大》2011,(9):2-3
中央要求重大突发事件公开各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提出要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深化政务公开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南京:南京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一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  相似文献   

20.
微观点     
《人民公安》2012,(7):43-43
越捂越被动@财经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称,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最好办法还是公开透明,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准确信息,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传播的空间。现在问题还是,第一时间没有权威声音,或者不准确,然后第二次第三次修补,越弄越被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