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对现实判断场景的认知解构形成的是由两个(类)事体B1和B2及其关系A构成的概念结构,其中存在A这个关系概念成分,促使模拟概念结构的判断句句法结构最终演变为系词判断句。判断句的本质是话题句,因话题的语义特征是有定且不含有距离意义,而代词"是"又具有其它代词不具备的中性指代功能,故其得以出现在话题较复杂的判断句中回指话题;又因与其回指的话题语义重复,故代词"是"在话题较简单些、回指话题的功能不是十分必要的判断句句法环境中演化为表示关系概念成分的系词。  相似文献   

2.
蒋书红 《求索》2011,(2):201-203
"乃"可以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究竟用作第几人称代词,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文言虚词具有虚而活的特点,意义和用法灵活多变,"乃"的所指不一,也正是这种多变性的集中体现。"乃"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是广为人知的,但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却鲜有人知,且目前最为权威的工具书中,也没有能够对此进行全面归纳,存在遗漏和欠缺。考察"乃"作人称代词的历史,最早出现的是"乃"作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其后出现的是作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最晚出现的是作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歧义结构又称同形结构 ,“同形”和“歧义”是其内核。具体说 ,同形之“形”者 ,指仅认可文字形式 ,不考虑其语音形式 ;同形之“同”者 ,需辨析伪同形、准同形和真同形的几种情形 ,认可真同形 ;歧义之“义”者 ,要求是真实的认知意义 ;歧义之“歧”者 ,指一个歧义结构能分离出几个离散的、独立的确指意义 ,且须区别语言的模糊性和笼统性。由此界定歧义结构之概念 ,即包含多个认知意义的书面形式的真同形结构  相似文献   

4.
李蕊 《求索》2013,(11):141-143,195
本文通过对目前已著录的甲骨卜辞的穷尽性考察,佐以商周金文以及传世文献的例证,对殷商时期虚词"之"的用法进行了深入考察,发现:卜辞中"之"作第三人称代词尚处于萌芽状态,并未出现作主语的用法;"之"作助词的用法也已经在卜辞中出现。殷商时代是"之"字语法化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早期的白话文中,用“他”字作第三人称代词,通用于男性、女性及一切事物,并无“她”字。这个“她”字,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刘半农创造的,说来很有趣。  相似文献   

6.
“指示代饲跟三身代词在来源上有密切的关系,多种语言里都有或显著或隐微的例证。法国人W·Bang就曾经注意到这个现象,他的结论是:初民先有指示的概念,后有三身的概念。第一身往往跟近指代词同源;远指代词又分较近较远两类,前者大多跟第二身相关,后者大多跟第三身相关。汉语只有第一身代词跟指示代词没有发生过关系。古代多借指示代词为第三身代词,如之原来是近指代词,其原来是中指(较近的远指)代词,彼原来是远指代词。”“………若字原来兼为第二身代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不过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关系。底下先考察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7.
斯瓦迪士《一百词的修订表》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语源关系的重要依据,其排序的主要依据是词语在社会交际中的重要性和稳定性。指示代词主要用来指代交际双方所涉话题,因此排序紧随人称代词之后。论文对黎语指示代词进行了黎语方言之间、壮侗语族内和壮侗语族外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合格的带路人和有营养、有耐心的环境是从跟风到领风的关键。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这无疑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实现跨越发展首先必须消除科研界的"零减"现象。所谓的"零减",是指我们科技发展距离国际最发达水平也许差距为零,甚至只有刀片厚度的距离,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在很长一段  相似文献   

9.
作器者与作铭者的关系决定了铭文的叙述视角,也就决定铭中指称作器者代词的使用。本文认为,铭文的叙述视角与铭文指称作器者代词的使用具有一致关系,如果叙述视角混乱,必然导致人称代词使用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歧义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歧义与潜歧义是歧义产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歧义以潜在状态存在,进入语用层面这种潜在状态被触发而激活为现实状态。从潜歧义与歧义入手对歧义进行阶段性研究,避免了传统切割式分类研究造成的矛盾,更有利于对歧义产生过程的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11.
定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指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某种效果通,过语言的具体描述形,成的一种方向性目、标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在"NP1对NP2的V"结构中,当"V"为二价动词,"NP2"为指人名词时,整个结构会产生歧义。但当"NP2"为顺序义名词、"V"是表对上/对下义的动词时,结构的歧义会消除。通过引入顺序义名词和表对上/对下义动词方向匹配的概念,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处于顺序义场内的具体名词对"对NP的V"结构歧义的影响和分化。  相似文献   

13.
"五四"现代话语具有多元歧义性,但"多元歧义"尚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对其成因也缺乏研究。从缺失性创伤体验的角度介入作家和作品,不仅证明缺失性创伤体验是"五四"作家文学创作和现代立场发生的内在驱动力,而且通过变形和想象的方式对现代话语进行了个人化的理解和改造。与此同时,文学创作则借助"创伤—治疗"的机制深刻影响了作家创作实践和现代立场的转向。而"创伤"和"体验"的差异导致了"五四"作家对"现代"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并最终共同建构了"五四"现代话语多元歧义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4.
汉语歧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语歧义现象进行了探讨,主要成就有:重视语言主体和歧义之间的关系,以语用分析为指导,歧义和语用、歧义与认知的研究成为歧义研究的重点内容;引进并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在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逐步增强了歧义研究的应用性,使歧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文章阐述了近十年来汉语歧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歧义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歧义的加工以及计算机领域对歧义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的主要侧重点,跨学科研究也是歧义未来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者”是什么词?前辈、时贤看法颇不一致。有认为是“特殊指示代词”同时又是“语气词”的;①有认为是“称代之词”同时又是“语助词”的;②有认为是“助词”同时又是“语气词”的;③也有认为是“辅助性代词”的。④本文从“者”的几个语法特点入手,谈谈“者”的词性。  相似文献   

16.
吴华松 《理论月刊》2007,(3):134-137
对有限语言手段的无限运用导致了歧义的产生。歧义按交际效应可分为蓄意歧义和无意歧义。蓄意歧义是对话中的任意一方巧妙地利用某些语言现象,对语句所传达信息的刻意曲解,以达到其主观上特定的交际目的的一种积极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可以缔造出人意料的含蓄美、音韵美、形象美、模糊美以及谐趣美。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语句和语义之间没有一种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相同的思想,而同一语句却可以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现象(ambiguity)。研究英语中的歧义现象不仅能够帮助人们避免陷于歧义之中,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歧义来为人们服务,创造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主要从词汇、结构和修辞三个方面阐述英语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18.
“80后”家庭“零家务”的社会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家务"是指都市人尽可能把家务减少至零,从传统的家务束缚中摆脱出来,用保姆或钟点工代替自己进行家务劳动的一种新生活方式."零家务"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是社会进步还是懒惰消费?是解放双手还是婚姻杀手?本文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分析了"80后"家庭"零家务"的社会动力.  相似文献   

19.
在干部考核工作中,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任期考核四种方式各有侧重、相互补充,锻造了贯彻落实的执行链,即构建执行的时间链,形塑执行的价值链,构筑执行的数据链,培育执行的创新链。  相似文献   

20.
自由意志     
李淼 《小康》2018,(10)
正自由意志的意思是我们做决定的能力没有完全被约束,我相信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自由意志。今天,自由意志这个问题成了一个科学问题。最近和人聊天,话题换了几个,最后总要切换到一个话题上: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毁灭我们自己?我的回答是,不会。当然,我的这个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