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汉语歧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语歧义现象进行了探讨,主要成就有:重视语言主体和歧义之间的关系,以语用分析为指导,歧义和语用、歧义与认知的研究成为歧义研究的重点内容;引进并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在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逐步增强了歧义研究的应用性,使歧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文章阐述了近十年来汉语歧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歧义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歧义的加工以及计算机领域对歧义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的主要侧重点,跨学科研究也是歧义未来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语句和语义之间没有一种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相同的思想,而同一语句却可以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现象(ambiguity)。研究英语中的歧义现象不仅能够帮助人们避免陷于歧义之中,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歧义来为人们服务,创造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主要从词汇、结构和修辞三个方面阐述英语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3.
语言思维违反逻辑是形成歧义、谬误的本质原因。语言思维违反了逻辑规律和逻辑思维规则,就会形成歧义或谬误。只有多学点逻辑知识,才能克服其产生。  相似文献   

4.
语用模糊和语用歧义是两种言语策略,在具体的讨论中把两者混淆起来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语言结构的外围因素——视点来考察这两个策略,会使它们的生成原因及其之间的区别变得明朗起来。其区别表现在:语义边界的不同、语义确立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不同以及语义理解的方式不同。其在言语中体现着"礼貌原则"的语用顺应性、人价值观的趋好性和趋美性以及言语矛盾规律的艺术性等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歧义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歧义与潜歧义是歧义产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歧义以潜在状态存在,进入语用层面这种潜在状态被触发而激活为现实状态。从潜歧义与歧义入手对歧义进行阶段性研究,避免了传统切割式分类研究造成的矛盾,更有利于对歧义产生过程的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公安文书中的语言歧义现象的分类、举例,分析了歧义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了语言歧义现象在公安文书中的笔录类、报告类、书表类文书中的分布规律并指出了对其修改和预防的主要方法。该文章对公安文书写作教学和实践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歧义结构又称同形结构 ,“同形”和“歧义”是其内核。具体说 ,同形之“形”者 ,指仅认可文字形式 ,不考虑其语音形式 ;同形之“同”者 ,需辨析伪同形、准同形和真同形的几种情形 ,认可真同形 ;歧义之“义”者 ,要求是真实的认知意义 ;歧义之“歧”者 ,指一个歧义结构能分离出几个离散的、独立的确指意义 ,且须区别语言的模糊性和笼统性。由此界定歧义结构之概念 ,即包含多个认知意义的书面形式的真同形结构  相似文献   

8.
论隐性冲突话语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艳玲  杨文秀 《求索》2013,(12):153-155
隐性冲突话语是双方在交际目的冲突的情况下,以隐蔽的方式表达各自目的的话语。其后期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在交际双方使用隐性冲突话语未达到交际目的且坚持达到时.隐性冲突话语发展为显性冲突话语:二是当交际双方或其中一方放弃、转移、搁置、中断目的时,隐性冲突话语随之结束。  相似文献   

9.
社会中的任何人都离不开言语交际,并通过言语交际来传输信息、传播价值观。鉴于主流社会是语言的主导力量的,社会中使用的语言大多是主流社会认可、认同的语言,社会中盛行的价值观往往是主流社会主张、确认的价值观。本文通过对男性话语权利在言语交际中三方面的分析来揭示言语交际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价值观,以凸现语言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性别观念及如何制约人们在性别问题上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交际总有一定的认知语境,语境是人们理解语言的条件和基础。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话语者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使听话者理解,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许彩云 《求索》2011,(7):127-129
文章从言语交际的信息结构出发,探讨汉民族审美文化在发话者构建话语时对话语的信息结构和话语的语言结构的影响。言语交际过程中,汉民族审美文化作为汉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一个部分,在发话者构建话语时,促使发话者进行言语的审美选择,采取相应的话语策略;同时,汉民族审美文化在受话者理解话语时,帮助受话者分析并理解话语,从而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警察讯问中的语类混合和移植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类是为社会或某一话语社团所广为认可的、为实现某一交际目标的语言运用方式。语类研究常以分析语类的语步结构和与此相关的语言形式和功能特点为焦点。但是语篇实践的现实表明,语类结构常常不具有单一的、清晰的界限,语类间常出现语类符号资源的挪用和移植。警察讯问作为一种机构性话语,有相对固定的语类结构步骤。但是,在形式化的讯问步骤下,由于交际目的不同,讯问中存在着语类的混合,即机构性话语语类和立法语篇语类的混合,这种混合增大了讯问双方之间的距离。讯问中语类混合的运用构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权威性的交际行为,体现了讯问双方不对等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吴作奎 《理论月刊》2007,(6):120-122
丽尼散文的主导话语方式是"独语","独语"体散文是丽尼对现代散文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丽尼在散文写作中恰当运用了多种构思方式以及象征的艺术手法.他的散文的语言具有抒情美、精炼美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14.
所谓语体 ,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 ,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 ,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法律语言以其特有的文风和格调 ,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语体。而立法语言作为法律法规内容和条文的外在表现形式 ,对语言体式的选择运用是由法律规范的本质要求所决定的。笔者认为 ,立法语体具有以下特色和风格。(一 )准确、规范准确 ,是法律语言尤其是立法语言的生命 ;规范 ,是法律本质的内在要求。所谓准确规范 ,首先是立法的词义、语义准确 ,不生歧义。法律规范的任何含混或歧义…  相似文献   

15.
刘飞兵 《求索》2007,(3):202-203
反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语境是理解反讽话语的必要前提,但语境本身也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对反讽话语施加制约。从语用角度对反讽的感知至少包括八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五四"现代话语具有多元歧义性,但"多元歧义"尚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对其成因也缺乏研究。从缺失性创伤体验的角度介入作家和作品,不仅证明缺失性创伤体验是"五四"作家文学创作和现代立场发生的内在驱动力,而且通过变形和想象的方式对现代话语进行了个人化的理解和改造。与此同时,文学创作则借助"创伤—治疗"的机制深刻影响了作家创作实践和现代立场的转向。而"创伤"和"体验"的差异导致了"五四"作家对"现代"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并最终共同建构了"五四"现代话语多元歧义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7.
在"NP1对NP2的V"结构中,当"V"为二价动词,"NP2"为指人名词时,整个结构会产生歧义。但当"NP2"为顺序义名词、"V"是表对上/对下义的动词时,结构的歧义会消除。通过引入顺序义名词和表对上/对下义动词方向匹配的概念,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处于顺序义场内的具体名词对"对NP的V"结构歧义的影响和分化。  相似文献   

18.
手语是聋人的语言,是聋人交际的工具,也是聋人与健听人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桥梁。它不仅仅是一门语言、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的交际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交际从现实交际中分化出来,为现代人的交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交际中的各种语言失范现象,然后从网络交际的语境和主体两方面对语言失范现象的成因加以深入分析,为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冲击,最后对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陈意德 《求索》2005,(10):186-187
预设是语言学中一种特殊的认知现象,对预设的设定和理解是一个心理认知过程,它涉及到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语境等诸多因素。话语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预设对话语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对预设的推导就没有真正的话语理解。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探讨预设与话语及话语理解的关系。一话语与话语意义对于话语(discourse),语言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布朗(Brown)和尤尔(Yule)认为,“话语是一个过程,是说话者或作者在某个语境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实现自己的意图的词、短语和句子”。[5]威多森(W iddowson)则把话语定义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