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党的二十大再次作出部署: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在乡村公共治理场域,国家、乡村社会和农民作为重要的结构力量与实践主体,共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S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说明:依托国家高位推动、地方政府专项部署与生活场域机制构建的耦合作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逐步深入农民日常生活,实现与农民以家户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接”。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治理资源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持续重塑农民生活空间,以家户为治理单元规范农民生活秩序,并通过现代化改造形塑农民生活实践,进一步赋能农民主体参与,从而建立起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杨峻 《传承》2008,(2):68-69
农村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在农村长期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某种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核心是体现农民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建立农民可欲的本体价值观,为农民提供一种市场经济能力以外的,以农民为主体、适应农民现状的文化空间,从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构建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在农村长期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某种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核心是体现农民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建立农民可欲的本体价值观,为农民提供一种市场经济能力以外的,以农民为主体、适应农民现状的文化空间,从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构建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郑孝芬 《求索》2015,(2):120-124
在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农民主体意识的缺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有良知的文学家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尤其是"70后"的乡土小说作家。他们以写实、戏仿、反讽、戏剧化、狂欢化等多种叙事手法,形象地凸现了乡村社会现代转型背景下农民主体意识的缺失,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他们的成功在于通过小说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不足之处是很少深度地触及问题背后的政治的文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培育是落实村民自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农民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活中能够自主经营,而且还应当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为能够依法独立地行使民主权利,运用民主权利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此,在指导农村村民自治中应当立足于农村实际,通过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来促进农村群众民主意识的提高,自我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真正成为亿万农民的自觉行动,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 社会实践主体的自觉意识和必要的心理能力是任何社会实践成功的前提条件,所以主体建设在一切社会变革和发展中从来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激发农民的自主意识并赋予、保证他们自由、自主权利的结果。然而农民主体状况的改变和发展还远未达到完美的境地,现在农村正面临推进第二步改革、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无疑对农民的主体思想、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满足这些要求,让农民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所充当的“主体”社会角色,树立起自主意识和自信心理,农村改革和发展才能获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有力保证。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说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即指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也就是说,农村改革和发展只能依靠农民自己来完成。这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决定的,我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实质、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实质、原因和对策冯兰,李守经中国的农业、农村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因此,“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归根到底,要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①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农民是社会的主体、市场的主体,如果农民问题解...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农村政治文化的现状、走向及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匡和平 《长白学刊》2009,(4):144-146
转型期农村政治文化表现为地域-顺从型文化、依附-参与型文化和地域-参与型这三种不同的“混合型”状况。现代化所导致的社会动员过程已然使农民的主体利益意识被唤起,世俗化使农村公民文化显露端倪的同时。也需要政治社会化的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中国社会的发展离开农民的社会参与就无从谈起。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民事实上被认为是一个无组织的庞大阶级,社会参与处于极不规范的自发状态。本文结合现代自组织(即社团)的有关理论探讨我国农民社会参与方式问题,以期对中国农村的政治现代化提出浅见。当前我国农民社团的现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农民的自组织意识和自组织程度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全国范围内的各类农民社团迅猛发展。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以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基本目标的各类农民社团已达…  相似文献   

10.
莫光辉  祝慧 《中国发展》2009,9(3):31-36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度转型进程,当前中国农村组织结构与农民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该文基于社会学的理论维度,以北部湾经济区农民组织化为例,着力从组织功能视角深入探讨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发展空间问题,以期更好地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1.
黄琳  唐孝东 《前沿》2009,(12):169-173
传统社会中,农民客观上是物质生产的主体,也是历史循环的推动力量。但模仿和宿命打击了他们作斯的尝试的努力,清官意识满足了他们求保护的心理也剥夺他们自我代表和自我保护的权利从而冲淡了权利意识,大家庭给予他们温馨也把他们异化为家族绵延的工具,生存需要的不满足制约了主体的性质,神性是对人性的剥夺,均平有利于整体的存在也使张扬的个性毫无踪影。这些决定了传统农民的主体性距离独立的、自由个性的现代的主体性有很远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胡勇 《政策瞭望》2014,(8):46-4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村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枫桥经验”中以农村法治发展促进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做法.体现了农民的主体意识,反映了农民要求法治的诉求,代表了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为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丁越华 《人民论坛》2012,(5):102-103
中国农民精神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结合起来的农民精神共同体到以农民主体价值论为主的农民精神共同体,主要形成了八大具有不同核心价值体系的共同体。中国农民精神共同体的生成动力主要来自于满足农民这一主体的心理、情感、意志等精神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党的重要社会基础,是推动农村文明与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江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  相似文献   

15.
回眸与展望: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主体意识建构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农民主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主体素质的内在要求。重点应从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夯实物质基础;弘扬先进文化、培育主体精神;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农民权益等四个方面建构农民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转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反映这种社会关系转型轨迹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及政治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分化:乡村利益格局日益趋向多元化,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使农民的意识从"身份取向"向"权利取向"转变,并自发形成了以自主治理为特征的乡村社会团体。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构成了未来我国新型乡村治理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老何深知,在农村特别是在小康村教农民学电脑,让农民接受知识经济与信息杜会意识,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潜在效益是不可估量的。1995年,省科委安排老何在晋城市泽州县协助创建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在制定试验区规划时,他向领导提出"以开展农民学电脑为切入点,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人转变,向农村双文明建设注入高科技内涵"的思路,引起重视。1996年3月,春节刚过,他去泽州县东四义村,开展农民学电脑的试点。为破除农民学电脑的神秘感,他凭借长期知识积累,总结出"核心知识与核心技能获取法"和"比较培训法",将学电脑的核心知识…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从贫困到小康的转变不仅是我国农村从生存型社会到发展型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的过程,也是农民群众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及农民群众民主觉悟和权益意识迅速增强的时期。为此,应加快农村及整个国家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改革,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迅速增长的公共需求,这是促进农村及整个社会发展和和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土地改革的内容 ,绝非土地物权制度所能够完全包含。家庭承包制度的目的在于实现以土地经济利益诱导性配置为核心内容的帕累托改进 ,但是实际上还存在很多的“非帕累托改进”因素。农村制度变革必须与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农民的意识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相吻合 ,必须尊重农民意愿 ,坚持渐进式变革模式。农村土地的权利结构本身也必须与农村社会传统与经济结构相协调  相似文献   

20.
《世纪行》2012,(5):20-20
一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在新形势下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应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强和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以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