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证与政策建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面板数据研究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发现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根本原因是人口过快增长,而不是最低工资制度;发现东西部格局以及当地经济结构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发现高校扩招率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伪相关性以及从理论上支持加大相关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并提出了政策建言  相似文献   

2.
随着艺术类院校的不断扩招,艺术类专业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笔者从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进行了分析,从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的就业与就业指导工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君 《湖湘论坛》2005,18(1):91-9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多方关注。本文分析了大众化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指出了就业与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是一件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经济正常发展和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大事。它涉及千家万户、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及时了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客观现状,分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妥善处理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最佳途径,下面对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一粗浅分析。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社会客观现状问题第一,自1999年开始,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国家做出了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从此每年高  相似文献   

5.
浅谈我国大学生的“知识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就业普遍现状引出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探析其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并结合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说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提出知识失业的概念性问题,对目前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存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剧增;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就业指导部门工作质量不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等重要原因。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经济发展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高等院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就业指导部门应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工作作风,大学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大军逐年增加。在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被提上日程。因女大学生就业难而产生的一系列影响问题更加不容忽视。本文结合问卷调查,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曾经是社会精英的大学毕业生正在遭遇就业难的尴尬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已经发生变化,大学毕业生们必须正确认识到这些现实,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选择到基层单位去就业,才能真正摆脱就业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双向不适应性、社会背景的身份辐射、长相及姓名的识别功能,使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相比具有特殊性。就业资本的严重匮乏、就业市场的文化差异、市场就业制度的缺陷,以及就业法律救济制度的不足,是其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促进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并积极融入当地社会,需要在采取临时法律措施来解决现实就业困境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实行新疆沿边开放,扶持新疆经济发展,发展双语教育,建立"高校-政府"联动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推动网络就业信息共享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保障制度,以及实施积极的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0.
赵文 《青年探索》2014,(3):77-81
文化的双向不适应性、社会背景的身份辐射、长相及姓名的识别功能,使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相比具有特殊性。就业资本的严重匮乏、就业市场的文化差异、市场就业制度的缺陷,以及就业法律救济制度的不足,是其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促进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并积极融入当地社会,需要在采取临时法律措施来解决现实就业困境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实行新疆沿边开放,扶持新疆经济发展,发展双语教育,建立"高校-政府"联动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推动网络就业信息共享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保障制度,以及实施积极的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1.
胡忠宇 《创造》2003,(7):35-36
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何妥善处理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推进毕业生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是各级党政部门尤其是人事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笔者试从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一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12.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一直困扰全社会的一个现实问题。由于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创新高,而受各种因素影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本文利用在湖北省调查得到的数据,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表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现象的综合反映。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维护正常的社会流动性,这是保证动态的机会公平,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充分的就业竞争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强 《前沿》2007,(3):171-17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逐渐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难题。本文试图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势态分析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结构的回顾,指出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就业难提出的理性分析,并提出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几点措施,旨在转变就业观念,增加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非正规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式不断变化。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作为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方式,已经初显端倪并将日益发展。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不仅具有非正规就业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就业层次较高、人力资本利用程度相对充分、流动能力较强和创造性与发展性突出的特点。要促进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必须转变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增强其就业能力;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各种就业制度壁垒;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非正规就业氛围。大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形成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并存、相互促进的就业格局,是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兼具前瞻性和现实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吴秦 《今日海南》2013,(6):21-21
又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时候了,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叫喊"就业难"。"就业难"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形势的影响,不少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和偏远市县的单位招不到人才,叫喊"招工难"。要解决好就业供需矛盾,笔者认为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我国经济体制与结构的转型,大学毕业生供需失衡,导致总量性失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结构性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备,导致摩擦性失业;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内部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的分割,导致自愿性失业。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待就业问题,当务之急是要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保障等方面构建待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7.
钱雄 《浙江人事》2009,(11):22-2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各级政府和人事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以来,国务院及省、市、县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性文件,要求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来抓。最近,嘉善县人事部门对全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并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促进机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稳定性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文通过剖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构建了个人职业素质提升、高校教育模式改革、企业制度体系完善、政府就业市场调控四位一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促进机制,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稳定性就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常彬 《现代人事》2001,(7):21-22
眼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笔者注意到,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毕业生自身的因素,在一些毕业生及其家长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一种“等、靠、要”的现象,从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协商论坛》2007,(2):19-21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毕业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去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约22万人,比2005年增加30.2%,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已突破25万人,实际就业率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