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宁玲 《理论前沿》2008,(16):43-44
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用人本管理的理念统领,要以学生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师为本,创新教师发展机制;以服务为本,创新学校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高职校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等重任,因此如何构建和谐高职校园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构建和谐高职校园应该做到:依法治校,民主决策;激发教师热情,打造和谐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建设和谐学生集体。  相似文献   

3.
贺俊萍 《工会论坛》2008,14(4):94-95
构建和谐油田,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创新用人机制,促进人与企业的协调发展;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先导,大力实施人本管理。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一是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二是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这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邵明荣 《工会论坛》2009,15(2):40-41
在建设和谐校园工作中,教育工会应从本组织的性质和特点,积极参与其中,工作重点应当是:履行教育职能,帮助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履行监督职能,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履行维护职能,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发挥协调作用,促进和谐氛围和和谐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学校管理要获得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实行校务公开,能促进学校各方面的和谐,对加快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师生关系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学校所有关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其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同时着手,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姜彩爽  葛赏 《工会论坛》2008,14(6):46-47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高校作为构成社会的重要细胞,承担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十分重要的责任。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紧密联系高校工会工作实际,努力推进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是高校工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学校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的切入点,是围绕工会工作全局推动重点工作的着力点,是工会工作创新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理念的基础,“科学发展”是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理念的核心。应发挥高校党的领导作用,以党的自身建设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发挥高校党的组织保证作用,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发挥高校党的思想引领作用,以思想政治工作全新平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长期工作的主题。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以高校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和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以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要素间的协调运转,学校成员、群体之间的关系融洽、合作互助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批评的"个人主义"有特殊的含义,他主要从个人的消极思想态度这个角度来理解"个人主义",这既不同于胡适主张的健全的个人主义,也不同于西方政治哲学中的个人主义。毛泽东对"个人主义"的批评是有特殊的历史背景的,需要放到井冈山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加以理解。他对"个人主义"的认识为后来在价值观领域批判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毛泽东对个人消极思想态度和个人利益至上论的批评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历史的进程引起了个人认同的诸多危机,重构个人认同应立足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整体,创建个人认同的"内生"模式。这既要求个人在现实生活进行自我提高和完善,也要求个人处理好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尊重个体的多元和生活方式的自主,从而构建一种开放式的社会互动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应坚持独立自主、共存共赢、理想和现实统一等原则。  相似文献   

13.
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议题,而德育实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密不可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德育的途径和方法非常必要。为此,德育途径应立足于“生活化”;德育途径要立足于自然化和情境化;德育方法必须根据个体差异,坚持分层、分类指导;德育方法必须注重情感体验;倡导对话式的道德教育模式,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存在很多障碍,从而导致社会公共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明确引入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是仍未明确赋予公民个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从法经济学视角,运用供求理论、公共福利等经济学分析方法,以个案研究为进路,就"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可以论证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应该多元化,法律应该赋予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资格。  相似文献   

15.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特别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因为制度、市场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人无法"穿越"韧性更强的"隐性户籍墙"而成为都市边缘人,他们当中很多人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和维护。如果不能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处理好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将过去城乡之间的空间对立"移位"和"浓缩"为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城乡对立,并演变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6.
理欲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古老命题。程颐承认“人欲”的客观存在,但反对过分的欲望。他认为“人欲”出于“私心”,“天理”出于“道心”,二者不可并存,因此提出“损人欲以复天理”。戴震的一句“以理杀人”为这个被后世非难最多的主张盖棺论定。“存理灭欲”一方面是个人的情感意念从世俗环境中超拔的净化过程,表现出理学道德的纯洁和崇高;另一方面被统治者利用后,被理解为对自然情欲的谴责和对道德教条的屈从,从而大大削弱了理学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7.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依据所涉及的现行税法,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对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进行旨在减轻税负,实现财务目标的事先谋划和对策。如何实现“纳税最少”,个税应关注“临界点”和计算“盲区”,提前计算年终奖个税,合理避税。保证税金在企业账户内最大限度的保留、生息,实现“纳税最晚”。实现“纳税最巧妙”,最重要的就是要及时掌握国家和地方的税收政策,降低税负。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司法和执法机关在处理"在先著作权与在后商标纠纷"时,采取的是"保护在先著作权的原则"。这种司法实践仅仅维护了当下的个别正义,而没有着眼于未来长远的整体效用,不符合法律经济学的财富极大化原则。取而代之应该是"向前看"的纠纷解决机制,即事后许可,从而实现利益极大化。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时代,写作客体延伸到网络世界,这必然在取材方式上带来一些变化。写作主体要把握好写作客体,应该处理好四组关系:(1)“在线”与“入世”的关系;(2)“界面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关系;(3)材料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4)信息的“无限”与题材的“有限”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因垄断行为引起的消费者权益纠纷中,由于垄断行为实施主体较强经济力及垄断行为扩张性等特点,使得受垄断行为侵害的消费者权益纠纷已不单纯体现为一种私权性,还呈现出权益主体广泛性、所涉利益社会公益性、纠纷主体不对等性等特点。反垄断法若要真正承担起通过制止垄断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任,则应当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消费者协会团体诉讼、消费者集团诉讼、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及消费者个人诉讼等多种有效、特殊的诉讼模式,并通过创设特殊的诉讼保障机制保证消费者在反垄断法中权益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