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其历史仅有千年,其内涵却丰富多彩。其创造性源于“俄罗斯精神”。而什么是俄罗斯精神?这又似乎成为一个引发中外学者争论的斯芬克斯之谜。这也是某个民族文化中所蕴涵的更为深层的东西。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宋瑞芝教授撰著的《俄罗斯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正是对俄罗斯精神的一种多元剖析与解答。一、双头鹰国徽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和俄罗斯精神的形象表征双头鹰的两头分别雄视东西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蕴涵着俄罗斯国家兼有东西方文化的渊源,反映着这个民族丰富的、矛盾的品格。…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的发展和起源入手来探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文明发展的轨迹和脉络,才能真正从学理和实践层面对当下有着实际的启示作用。本文通过对英雄史诗《贝奥武甫》的英雄观这一角度来探讨英国早期文化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个异教的民族英雄变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教护教者的形象,但又保留了日耳曼民族的独特性格特征,这本身就能说明到了8世纪至10世纪,英国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形态,不同于日耳曼民族传统文化,也不同于欧洲大陆的基督教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形态传统直接影响着英国历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与阿拉伯民族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在历史的长河中,两个文明、两种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双方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已成为相互信赖的朋友.在新的世纪,中阿关系进一步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地理因素、自然因素外,在其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其文明特征、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本文主要从留里克王朝的建立与斯堪的纳维亚文化的引进,“罗斯受洗”与拜占庭文化的引进,鞑靼蒙古人的统治,彼得大帝改革引进西方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十月革命的胜利等方面,分析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冷战起源的探讨, 可以从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性引发的冲突展开分析。一方面, 透 过历史上俄罗斯文明在努力寻求西方化的发展过程中遭受的挫折和西方对俄罗斯文明的歧视与遏 制心理, 能够看到西方对俄罗斯文明的不友好甚至是敌对态度, 而这种由文明差异性所带来的意识 形态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冷战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 基督东正教文化背景的“救世论”衍生 出了俄罗斯民族的“大国使命感”, 而基督教新教文化背景下的教徒“使命感”和美国的“世界楷 模”观念则衍生出了美国的“大国使命感” 。这两种“使命感”随着二战后各自实力的迅速飙升而急 剧膨胀, 并由此带来双方在外交理念和对外政策中的冲突升级。  相似文献   

6.
突厥汗国兴衰略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突厥是个尚武的民族,其政治权力建基于各部落的军事实力,汗国内可汗与贵族、部落与部落间存在着权力和利益的分立与制衡,这种权力的分散是汗国部落联合体特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突厥汗国兴衰的原因众多,但过度依赖军事征服的政治文化对它的勃兴与败亡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这一政治文化传统对后世土耳其民族特性的形成也有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7.
韩国人的东亚意识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但这一时期尚未形成关于东亚的主体观念,也未将之付诸实践。随着韩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进入1990年代后,尤其是新旧世纪交替之际,韩国知识界展开了一场东亚论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民族原型中寻找文明共存之路;地缘文化的东亚和平论;超越中华主义和东洋主义的东亚均衡论;作为知性实验的东亚。另外,韩国一些学者还从地域性和民族国家两个方面反思和批判传统的东亚论。韩国的东亚论对我国社会科学界的启示是:有必要在历史的脉络中考察中国的传统天下体系与民族国家体系之间的关系;中国研究需要“他者”的眼光。  相似文献   

8.
欧亚主义是介于西方派和斯拉夫派之间的一种思潮,认为"俄罗斯既非欧洲国家,也非亚洲国家,而是处于欧亚之间,是连接欧亚文明的桥梁"。俄罗斯从17世纪开始就成为地跨欧亚的国家,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受到来自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并不断吸收不同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即欧亚文明。普京的外交战略思想,注重俄罗斯的历史和传统因素,特别是对欧亚主义的继承。俄罗斯外交呈现出以欧美为主、以亚太地区为补充和辅助的倾向。外交战略的选择,对于未来俄罗斯对外关系的层次和范围无疑将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中所涉及的两个事例,分别是在19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日本面对美国强大压力的情况下,在对美交往中所发生的事件。它们并不是正式的外交行为,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却往往被外交史的研究所忽略。在相似的对外环境下发生的这两个事例具有相近的特征,本文试图由此分析日本在对外关系种某种固有的民族心理。拳文认为,在面对强大对手时,日本具有两个典型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自卑感和自尊感同时出现、相互交织,另一方面,在自尊感的表达中非常强调本民族的纯正性或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在俄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与推行中 ,大俄罗斯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世界性征服思想体系 ,其民族救世主义及其“帝国转移”理论为沙皇俄国的扩张勾画了一个最初的构架和蓝图 ,同时也为帝国的俄罗斯化赋予了历史的合法性 ;地缘安全假说从理论上并最终在实践中确立了俄罗斯的帝国中心地位 ;国家思想的一元化及在此基础上追求民族一致性为俄罗斯企图建立一个泛斯拉夫帝国编纂了理论依据。这一理想化思想体系最终是要实现帝国的俄罗斯化 ,亦即俄国秩序。作为一种政治—历史文化 ,大俄罗斯主义对俄罗斯国家理想、对外政策、发展道路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解读西方乃是东方国家始终不变的现代性主题,也是西方现代性向整个世界拓展的历史背景下赋予非西方民族不得不面对的一大主题。就在这样的冲击与解读的循环往复之中,西方民族的话语以一个现代性的霸权的形式不断地冲击着旧有的文明体系,旧有的文明体也不得不发生自我裂变,或者是颠覆自身文化传统,将自己编人到欧洲普遍主义的“文明”历史之中;或者是采取着演绎的方式,回归自身传统,走向与西方的对决。  相似文献   

12.
以人文研究参与国际问题研究,为我们透视当代乌克兰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乌克兰:沉重的历史脚步》一书,从乌克兰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等方面入手,考察了乌克兰未来的内部发展及其对外选择的前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盛世论迁都     
“双都论”不是分裂中国中国首都一直在历史这个轿夫肩膀扛着!从文明的起点看,中国的都城与西方的相反,他们在政治与经济的功能择向上调然不同。记得有一句话:中国从来没有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的城市。不过,不讲经济成本的政治是缺乏后劲的。有学者说,下一步中国要维持统一的功能和经济发达,应作出多样性的选择,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能力求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心都统一在一个范围内,势必要有所区分。美国的纽约和华盛顿就是两个中心。日本的大皈和东京似乎也是两个中心。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作为两个中心,从国家利益考虑,更有利于国…  相似文献   

14.
乌克兰是一个"具有两种文化的割裂的国家",东部乌克兰属于东正教文明,而西部属于西方天主教-新教文明。在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中,东正教文明和西方天主教-新教文明同时在起作用,两种文明博弈的结果决定了乌克兰对外政策的制定,也决定了乌俄关系的走向。乌克兰最大可能仍将是一个统一的、充满裂痕的、独立的国家,乌俄关系总体上仍将保持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5.
车臣分离势力的恐怖化有广义的暴力文化方面的深层原因:车臣民族的尚武传统有助于恐怖化的心理自然;伊斯兰极端思想是克服恐怖化的“道德自抑”障碍的精神武器;暴力化社会环境为恐怖化提供了组织便利。综之,暴力文化因素是车臣分离势力恐怖化的诱因和条件,而非其根源。  相似文献   

16.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维护各种剥削制度及其政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并将统治阶级的权利和意志从国内推向国际空间;宗教是民族分野、民族精神塑造、民族认同、民族利益追求和民族斗争中的关键性因素;宗教是人类文化的古老载体和区分古今不同类型文明的鲜明标志;不同宗教规范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领域中的歧异、对立和斗争是由各种宗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不尽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各种宗教所代表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现实利益的争夺决定的。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力量,具有促发、强化和延续人类社会现实利益冲突,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战略冲突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婚俗,是一种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1]。婚俗作为一个民族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出每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些都能够代表一个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传统,  相似文献   

18.
车臣人、印古什人是俄罗斯北高加索的两个山地民族。他们热爱自由、尚武善战。100多年前,为维护民族独立车臣人、印古什人曾同沙俄侵略军进行了数日年的武装斗争。虽然斗争最终失败了,但是在世代车臣人、印古什人心中永远铭记下这血与火的一幕。十月革命后,在列宁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先后建立了车臣自治州(1922年)、印古什自治州(1924年),10年后二者合并为车臣一印古什自治州,1936年升格为自治共和国。战前车臣人有38.78万人、印古什人有7.5万人。1944年该自治共和国被撤销,1957年恢复。1992年4月车臣与印古什分立,分别成立车臣共…  相似文献   

19.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吴哥以后的柬埔寨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国家重心从吴哥向金边的转移,这意味着商业和人口的移动;二是泰国和越南在柬埔寨历史中扮演角色。因此,研究十九世纪的柬埔寨也必须看到其对外关系背景。柬埔寨同越南和泰国两个国家的关系,在这两个比柬埔寨大的国家的对抗框架中存在。对抗产生于无论谁都不愿承认对方具有平等和优势地位。反过来,这种非情愿性部分可以从朝贡外交的传统观念追寻,朝贡外交强调朝贡者与受贡者之间的不平等地位。确实,19世纪东南亚外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仪式交换礼品以表示不同的国家身份和…  相似文献   

20.
当代国际战略态势的第二个要点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向社会主义过渡,将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还将在长时期内同时存在。在党的“十二大”的政治报告第五部分《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中有这样两句话:“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相信共产主义最后一定会在全世界实现,但是革命决不能输出,它只能是各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结果。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始终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这是很正确很扼要的两句话。值得每一个严肃考虑问题或认真研究中国的人参考、深思。我在这里想补充一点意思和理解。“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向社会主义过渡,将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句话的涵义,首先肯定的正是这个“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