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党在新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就是创建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而且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就是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文明、法制化程度高的和谐社会。要建设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针,是我党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成果。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党的十…  相似文献   

2.
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不断增强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创造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提出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一项长期方针在全党明确下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把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  相似文献   

3.
毛荣志 《新重庆》2007,(10):10-1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社会活力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引擎。激发社会活力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在新的改革和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增强构建和谐重庆的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全市人民群众构建和谐重庆的创造活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许晓桃 《政策》2005,(7):32-3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充分彰显了创造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一、充分认识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从根本上说,社会的创造力来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先进生产力是由具有先进素质的人创造出来的。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先进生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充满活力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活力不足社会就会落后甚至停滞僵化。能否激发创造活力,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要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就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市场、国家、社会扬长避短、良性互动的格局;发展民营经济,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充满活力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活力不足社会就会落后甚至停滞僵化.能否激发创造活力,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要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就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市场、国家、社会扬长避短、良性互动的格局;发展民营经济.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加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包括充分激发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社会资源的效用活力、社会机制的调控活力.  相似文献   

1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主体动力作用,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四个尊重"是一个以尊重劳动为核心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积极性,调动主体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一、充分就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决定”的有关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这一内容表明,实现全社会的充分就业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志之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2.
陈东平 《政策》2005,(8):36-36,3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是紧密联系的。和谐社会一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增强创造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我们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加强和改进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就必须努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既要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又要对各类人才凝心聚力,形成千军万马共建和谐的良好局面。本文从“党管人才”的角度,探讨党如何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部队实际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就必须把调动广大官兵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抓紧抓好,切实解决影响基层活力生成和发挥的问题和矛盾,努力营造催生基层活力的环境和条件,真正以基层活力的充分激发促进军营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指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社会建设上提出了三个“最大限度”的新要求,即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公安机关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又是和谐社会的保障者,公安机关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把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活力问题,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表明我们对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更协调发展而又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政通人和、稳定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有现代化社会生产力大发展为前提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做基础,也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积极成果的促进。网络文明以网络技术为基本物质依托,以网络文化为主要文化内容,给21世纪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喜发 《前进》2005,(3):22-2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意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并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体制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维护社会稳定,有效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这些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能力要求将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而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20.
张家昌 《人大研究》2005,(10):52-53
广播影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委会精神,加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传,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努力实现社会和谐,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进和谐社会构建方面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和思想保障作用,是广播影视的重要职责。广播影视系统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大了对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宣传力度。2004年电视新闻共播出相关新闻221条,广播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