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民主和平.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愿望,主张战后国共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和平、民主、富强的国家.然而蒋介石要建立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法西斯专政国家.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准备打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为了欺骗人民,欺骗舆论,并完成内战部署.蒋介石玩弄"和平谈判"阴谋,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了揭露蒋介石的阴谋,争取实现和平,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谈判,经过针锋相对的斗争,国共两党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国共会谈纪要>,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2.
根据党代会常任制设计安排,以及新阶段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当前的试点探索,最主要是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代表";二是"常任"."代表"是指党代表的代表性,这是党代会常任制的基础问题.而"常任"则是解决代表大会开会和闭会期,党内民主的有序进行,保证党的决策民主化、制度化和解决党内的监督问题,这是党代会常任制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民主和平。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愿望,主张战后国共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和平、民主、富强的国家。然而蒋介石要建立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法西斯专政国家。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准备打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为了欺骗人民,欺骗舆论,并完成内战部署,蒋介石玩弄"和平谈判"阴谋,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了揭露蒋介石的阴谋,争取实现和平,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谈判,经过针锋相对的斗争,国共两党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国共会谈纪要》,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4.
"和平民主新阶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统 《党的文献》2002,(4):41-49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坚持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与国民党合作,通过参政、和谈、整军巩固国内和平.但蒋介石拒绝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坚持独裁立场,发动内战.四平之战后,国共关系破裂,中共在坚持合法斗争的同时,开始进行自卫战争.从维护和平到准备战争,中共中央领导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思想转变过程.中共的和平诚意和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围绕着战后初期党的斗争方针问题,在建国以后曾引起诸多纷争。先是五十年代高岗断言抗战胜利后决无和平的可能,党所采取的“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提法完全错误,“高、饶事件”发生后,此论被驳斥。继是“文革”中刘少奇是“和平民主新阶段”的首倡者的说法,并将之列为刘的一大投敌罪状,“文革”后随着对刘少奇的全面平反,这个口号得到重新肯  相似文献   

6.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对文化建设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再次提出了"认识执政规律"的问题,展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认识执政规律和遵循执政规律进入一个新阶段、新境界.共产党执政的根本规律是与时俱进、执政为民,基本规律有理论创新、第一要务、总揽全局、人民民主、民主集中制、从严治党等.  相似文献   

8.
抗战即将结束之时,著名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真诚地交谈,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对此,毛泽东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民主新路".相对于这条新路而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则是进一步实践"民主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动力.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前提和基础;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基本原则;提高学习能力、实干能力、创新能力和敢于担当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争取和平思想的主要目的是成立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推迟或限制内战在局部地区的策略思想是次要的.但它在战后历史演变的各阶段其内涵主次表现不尽相同:抗战结束至国共停战协定签订阶段,毛泽东尽管认为内战与和平的可能性同时存在,但根据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认为只要努力争取,实现国内和平的可能性要大于战争的可能性:停战协定签订后至四平之战结束阶段,毛泽东认为这是争取和平民主的新阶段,真诚希望与国民党及国内各民主党派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四平之战后至全面内战爆发,鉴于中共的力量不足以制止内战,毛泽东争取和平主要是从策略考虑,即尽可能争取时间备战,以应付全面内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10.
策划导言: 基层民主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块基石. 作为农村社会民主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举措,村民自治翻开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新篇章.而实现村民自治的一个重要环节--"村官"民主选举,则是农民民主权利的集中释放和展现.当前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是,在中国农村这样一个长期以来缺乏民主传统与民主土壤的社会环境里,在相当一些地方,"村官"选举却因贿选行为的出现而异化为一场热热闹闹的"民主秀".  相似文献   

11.
12.
“善”积“人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人脉一词常被人使用.何谓人脉?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5.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6.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