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虽然西方浪漫主义主要是一场文学运动,但这场文学运动与绘画、雕塑、音乐,以及戏剧表演等艺术形式息息相关。西方浪漫主义文艺最具根本性的特征是,试图成为综合多种艺术门类或多种艺术媒介的所谓"总体艺术",而实现"总体艺术"的路径,就叙事媒介的使用方式而言,包括多媒介叙事与跨媒介叙事两种。从艺术观念的表达、艺术作品的描述、艺术形式的借鉴等三个方面,考察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跨媒介叙事现象可以发现,这三种方式从不同方面促成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化特征。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并非像勃兰兑斯所说的那样"蔑视"语词这一文学媒介,而是高度尊重语词,试图使语词的表达能力最大化,以便通过跨媒介叙事使文学艺术化,从而创造出他们心目中的"总体艺术"作品。德国浪漫主义作家所开创的跨媒介叙事之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大地艺术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土地上并以其为中心展开的艺术运动,是艺术史上第一个以自然本身作为艺术作品表现形式与存在的艺术流派。然而,与浪漫主义的"回归自然"不同,大地艺术更多地是借用自然的形式来抨击其时的社会文化现状。而追溯其历史文化缘由,则最早可联系到美国文化形成之初的"荒野精神"。通过对"荒野精神"形成的发掘,可以阐明大地艺术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反讽概念可以分为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类型。浪漫主义的反讽强调无穷的否定,通过这种否定以表现无限的绝对运动,遵循"否定的辩证法"。它不是以肯定和同一性为目的,而是以否定自身为目的。它强调反讽自身的独立性,使反讽作为反讽而存在。这本质上是一种艺术美学意义上的反讽,它蕴含一种反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泛情感主义"。这种反讽蕴含着一种关于存在理解的虚无化趋势,它可能导致形而上学的消解和道德价值的真空,使人类陷入虚无主义的无意义的生存困境。与此相反,理性主义者主张一种不同类型的反讽:即哲学伦理学意义的反讽。理性主义者认为,浪漫主义的美学反讽必须伴有对道德原则和形而上学意义的重建,主张必须重建浪漫主义美学的哲学伦理学维度,完成浪漫主义美学的创造性转换。因此,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感性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表现为一种体现人类自由意志的哲学伦理学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文学“为人生”的价值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的创作态势。但在20世纪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却表达了对诗歌价值的另外一种理解,即艺术本位观念。他们以“纯诗”的面貌出现在诗坛,以形式而不是内容作为自身的关注焦点,既提出了完整的诗艺理论,又创作了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5.
杜翠琴 《求索》2010,(9):211-213
福克纳的小说创作有意识地对各种叙述技巧进行了设计创新。为揭示各种各样的主观性之间的关系,他创造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要求:如果读者想理解小说,他就得关注叙述模式。他发现:生活在于充分的现时性,这种现时性反过来又包括了过去和将来,因此,艺术家可以塑造时间。  相似文献   

6.
田杰 《青年探索》2016,(2):13-22
青年学作为一门学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青年研究,是对青年存在的终极追问和探寻,可能与某些所谓的"本质"或"规律"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对青年的人性、天性或人类性问题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它首先诉诸青年,提升青年的"心智品质"和"社会学的想像力",将青年的"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论题"。从青年"人本身"亦即青年的天性和自然出发,以历史为主轴,关注"人的意象""人性的一般观点"和人的"历史的形象"。青年的生命现象和"人的自然",需要历史的理解和解读。青年,处于生命运动与社会运动的交错点上,正是在这一交错运动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命形式,呈现出无限丰富的多样性。青年学特别需要一种关于青年、社会与历史的想像力。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化中都有关于自由、民主和人权的自觉意识和观念形态,都并存有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两种传统观念:以亚里士多德、老子为代表的绝对自由观念和以毕达哥拉斯、西塞罗、洛克、孔子为代表的相对自由观念;都有关于民为国本和执政为民的政治思想。在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观念是一种国家政体观念,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观念是一种国家治理观念;都把人权理解为与生俱来的东西,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生存权,西方近现代文化则强调人的自由权。生存权可理解为"天赋人权",自由则不能简单纳入"天赋人权"范畴。人权是一种自然历史权利,在现实性上就是人的劳动权利。在知识经济时代,建立一种人人共享信息资源的社会制度,是人权赖以充分实现的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8.
高蔚 《求索》2008,(8):128-130
诗性情感并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生命情感,而是心灵的意识活动对自然生命情感的“意象综合”,是艺术创造过程中“与创造性直觉融为一体的情感”,是一种艺术情感。它以直觉为基础,是一种直觉认识,是直觉的物化,并以意象创造为特征。它具有一定的结构,能赋予诗以艺术的形式感。它表现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意识本身的逻辑”。它的作用就是直接展示情感活动的结构模式。它的形式轨迹与艺术的表现形式之间,具有一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9.
《小康》2017,(20)
<正>为了突出美丑对比所产生的震撼艺术效果,雨果强化和夸张了美丑的对比,其最大的特点便是都将"美"寓于"丑"之中,来表达他对于浪漫主义新文学的特别理解。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文本的篇幅规模和流传范围来讲,是十九世纪中后期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家无法与其相比的。本文拟从《巴黎圣母院》与《笑面人》入手,对雨果的浪漫主义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0.
当代绘画的艺术观念与形式愈发多元化,艺术家开始对传统绘画进行重新认识与探索,逐渐解放固有的艺术观念与绘画技法,尝试艺术的多种可能性,追求感性表现和真性情的自我表达。我们看到,少儿美术教育中常常以"玩"为创作活动的过程,形成以现当代艺术大师"拙"为结果的形式倾向。通过分析高考美术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艺术本质背离性,以及国内外艺术家、艺术活动与"童趣"的"拙"与"玩"的关联性,以"拙"与"玩"作为一种方式的当代艺术表达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