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500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500年后的今天,阳明心中的理,还是人人心中潜藏的理;阳明悟的道,也是人们通向全面发展的一条大道。肯定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在现代生活中,如何从多个维度发掘阳明心学  相似文献   

2.
缪再强 《学习月刊》2009,(16):26-26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学者称阳明先生,有《阳明全书》三十八卷传世。在整个明代学术中.以王阳明“致良知”为主旨的心学影响最巨。笔者以为,阳明心学之影响,可以从心即理,致良知,倡道德这几个方面进行窥探。  相似文献   

3.
王帅 《先锋队》2013,(1):26-28
"良知"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而将"良知"发扬光大的是明代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业"。王阳明将他的  相似文献   

4.
阳明学界对于王阳明正式提出“致良知之教”的时间、地点及其来龙去脉存有分歧,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判定正德十六年王阳明在江西南昌之时“始揭致良知之教”,黄绾《阳明先生行状》则认为“甲戌(正德九年),升南京鸿胪寺卿,(王阳明)始专以‘良知’之旨训学者”,而当今贵州的阳明学研究者则倾向正德三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即提出“良知”说,新近出版的《王阳明年谱长编》考定阳明在正德十四年始悟“良知”之学。本文则以为,王阳明“始揭致良知之教”是正德十五年秋在赣州与众弟子论学之时,在场者主要有陈九川、夏良胜、邹守益等江右王门学者。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的“实心实学”是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修正与转型而出现的进步社会思潮。它不仅以“良知”释“心”,还进一步以“情欲”“私利”“快活”和“真心”释“心”,而且将“实心”与“实学”紧密结合起来,构成明清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明清之际市民阶层启蒙精神的集中表现与反映。今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心即理     
郦波 《当代贵州》2023,(45):78-79
<正>500年来最重要的东方哲学思想——阳明心学,在贵州龙场诞生了。心学的奠基性理论——心即理!心外无物!这也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关键所在。心即理,是相对于理学而言的终极判断。宋明理学是中华儒家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宋至明,甚至一直到晚清,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理学都是被各封建王朝认可并推崇的官方学说。对理学家而言,理学的“理”,就是宇宙终极的“道”,所以理学又被称为“道学”。理学的分支也有很多,宽泛而言,  相似文献   

7.
王畿的“四无论”与钱德洪的“四有论”(实为“一无三有论”)至少有一共同前提,即“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无论在其早期,还是在其中晚期,其“至善是心之本体”的提法未曾间断且具诠释的连贯性。他揭示出其心之本体的核心意蕴,吾心是至善所止之地,吾心即是吾性,至善既是心本体的本质性规定,亦是心本体的根源性存在。至善的特殊品质在于“诚”。  相似文献   

8.
人心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涵义是指已形成于人脑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思维、情感活动。朱熹 :“心者 ,人之神明 ,所以具众理而应万物者也。”王守仁把心的内容界定为忠、孝、仁、义 ,“心即是理。”即人心是已形成于人脑的思想文化观念 ,包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王守仁 :“身之主宰便是心。”即人心是人之言行的灵魂。在此认识基础上 ,中国社会管理传统十分重视掌人心 ,有“得人心者得天下”之说。“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掌人心就是得人心而用…  相似文献   

9.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王飞 《学习月刊》2013,(2):32-33
养德与成德是宋明理学的中心议题,程朱注重德性“出于天”,而王阳明则强调德性“系于人”,前者赋予德性以先验性质,诉诸于外一“格物致知”,后者则视德性为良知所有,诉诸于内一“致良知”。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与主体的成德功夫紧密且具实践意义。本文以集中阐述“良知”的“钱德洪录”为中心,讨论“良知”说所蕴含的化德性为德行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正古人重视"立德、立言、立功",王阳明则被视为将这"三不朽"做到了极致。提出致良知,桃李满天下,可谓立德;创立阳明心学,可谓立言;定南赣、平叛乱,可谓立功。能做到这三点,全凭王阳明年轻时"沉溺"于各种领域。S+哲学王阳明曾对弟子表示"某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者",可在悟得"圣人之道"、创立阳明心学而归正于儒学后,他对道、佛之学进行了重新诠释和选择性的吸收,融汇贯通,得出"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心即理”是陆象山和王阳明共同主张的理论命题.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中国哲学史上才一直以陆王并称。实际上,他们的“心即理”命题,不仅在概念含义规定上存在着差别,而且其意旨也确实不同。正是这一不同,才决定了陆象山之为陆象山、王阳明之为王阳明。本文将从比较的角度,对其概念的不同指谓及其命题的不同内涵作一揭  相似文献   

13.
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这在我国当代哲学界似已成定论。但事实上陆学中的“本心”和朱熹的“天理”一样,对于认识主体来说也是一种客观的绝对精神,他说“吾心即是宇宙”也并非认为作为认识主体的主观精神(即“吾心”)派生世界万物,正是在这点上,王阳明说陆学有沿袭朱学之累。至于王阳明,当代国学大家钱穆先生认为“并不和象山走着同一的路子”,钱先生强调指出:“在心、物之间特别指点出一个‘感应’来,这是王学的超过朱、陆处。”王阳明虽讲“心外无物”、“知是心之本”,但他更强调“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由此看来,将王学归结为主观唯心主义也说不通。钱先生还认为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为的是强调“良知亦在实践中”,这实开中国哲学史上实践学说之先河。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对王阳明“诚意”说定性和定位不当,以及对王阳明哲学立场辨识不准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考察王阳明“诚意”说的哲学特色。其一,阳明不同意朱子把“格物”置于“诚意”之先的修身功夫程序,提倡将“诚意”置于“格物”之先。其二,阳明提出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将“意”的感应机制视为人与世界相联结的重要方式,这也是他强调修身以诚意为主的深层哲理根据之一。其三,阳明在批评朱学“务外遗内”与禅学“是内遗外”这两种对立哲学取向的同时,坚持以超越内与外、整合心与物的“合内外”作为自己新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15.
王欢喜  龚诚 《当代贵州》2024,(12):24-25
<正>阳明文化作为王阳明及其后学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是贵州文化瑰宝之一,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与高校通识教育价值塑造功能彼此契合、相互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之重充分彰显、教育之本充分阐释、思政之路充分夯实。  相似文献   

16.
刘泽民 《学习导报》2013,(16):26-27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无论古今中外、社会更替,诚信都被人们视为“立人之本…齐家之道”和“为政之法”,诚信是亘古不变的大道。  相似文献   

17.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早年因反对朝廷宦官,一度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此任上,他捕获了当地一个强盗头目。该头目在受审时说:“我犯的是死罪,要杀要剐, 任你怎么处置,只请你不要和我谈道德良知。像我这种人是从来不谈这个的,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王阳明说:“好的, 今天我不和你谈道德良知。不过,天气这么热,你看在审案前我们还是把外衣脱了吧。”强盗头目说:“好!”脱去外衣后, 王阳明又说:“还是热,再把内衣也脱了吧。”强盗头目当然不会在乎赤膊,于是  相似文献   

18.
500年前,大儒王阳明在贵州修文"龙场悟道",讲学授徒,创立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如今,秀美的修文正以生态后花园的迷人丰姿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相似文献   

19.
在学术上,王阳明呼吁豪杰之士,以共襄圣学;在政治上,王阳明同样呼吁豪杰之士,目的是改良政治.豪杰是王阳明良知之学的人格依附,是王阳明实现政治诉求的中坚,寄托着王阳明政治改良与社会改革的希望.惜在当时的环境下,豪杰并没有大面积的出现.王阳明的豪杰意识与追求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知识分子企图改良社会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正传说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一次外出时,不幸被盗贼绑劫。当盗贼得知他是大名鼎鼎的王阳明时,就问:"你说人人都有良知,难道像我们这样的盗贼,也有良知吗?"王阳明肯定地回答:"有。"盗贼反问道:"那你怎么能够证明?"王阳明说:"现在照我说的去做,我证明给你们看。"于是,他让盗贼一层层脱掉外衣、内衣。直到剩下最后一条短裤的时候,还让他们脱掉。盗贼喊道:"不行呀,这个不能再脱了啊!"王阳明说:"知耻,这就是你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