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律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现在维持社会基本运转和稳定社会基本秩序的必然层面,也是解决相互矛盾时可以正确评判的一个标准。道德是人性意识,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他与法律代表着社会正面价值的取向,共同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法律与道德两个不同层面的互相关系和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评价取向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思想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培养人的道德的内在的约束力,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明多层次     
精神文明有不同的层次,有科学文明、道德文明、行为文明等等。我们长期以来比较注重的其实是行为文明,比如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丢果皮、说话礼貌、上车让座……,这是最低一层的文明建设,我们却把它当作持久的大运动来搞。对道德文明就讲得少,美的文明(美学意义上的文明)讲得就更少了。美的行为,不是一般的道德行为,而是不受到任何约束或压力的、不为人知的道德行为。这是更高一  相似文献   

4.
论无被害人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被害人犯罪又称无控告人犯罪,它是基于行为人的自愿和彼此双方同意进行的犯罪。犯罪学将这类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之一。刑法学将这类行为予以犯罪化的依据有三:一是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的需要;二是保护全体公民权利和自由的需要;三是预防其诱发其他犯罪发生的需要。但将其犯罪化也有负作用,表现为:首先,对道德问题干涉过多,影响社会的发展;其次,将其犯罪化不适应法益保护思想日益浓厚这一发展趋势;再次,它有违刑法之谦抑思想;最后它给行为人贴上标签,使这类行为发生的机率更大。对其预防有宏观和微观两种途径:一是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不可一概地予以犯罪化或非犯罪化;二是不同国家需要依其国情进行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生活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主要表现在:社会舆论、道德评价由严苛向宽容转变;道德立场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道德观念、价值准则由保守型向开放型转变;道德要求由政治化向非政治化转变;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上,由被动型、习俗型向自主型、理性型转变;在理想人格的倡导和塑造方面,由君子型完美人格向开放型、创新型人格转变;在道德教育方面,由重说教、重灌输向重法制、重规范转变;人们的道德生活关注点,由重个人行为向人们共同面临的伦理问题转变。从当前社会道德生活的变革及其基本趋势可以看出,在道德生活领域正在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变化。一些旧的道德观念被重新认识,一些新的道德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一些旧的生活方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已被人们接受和采纳。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是一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进的社会。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由于两者分别靠外在、内在强制力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因此它们对人应尽的义务是有层级的。法律的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区分,法律价值和道德价值的梳理,对于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犯罪构成理论被认为是现代刑法学犯罪论的基础。犯罪构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犯罪,是因为与行为有关的要素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和犯罪的客体四个要件。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对自己罪行负刑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法人)。对于自然人来说,只有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单位是人格化了的组织系统。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在进行犯罪活动时的思想意识活动。根据犯罪时的心理态度的不同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的外在的表现,包括行为、行为方式、行为对象、行为的危害结果以及犯罪活动赖以存在的特定的时空条件等要素。犯罪客体是主体的犯罪活动所侵害的社会利益。犯罪构成理论及其模式在刑法理论上和刑事司法实践中都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犯罪构成概念的使用和体系的设置与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等概念和要件之间存在着矛盾、竞合、不相协调等问题,本文拟就此提出几点质疑。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国未成年罪犯在总体数量和比率上逐年下降,但是出现了低龄化、暴力化等倾向,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究其原因,道德教育不力是重要的一方面,具体表现在:道德认知欠缺凸显道德教育"缺位",道德情感低俗凸显道德教育"错位",道德行为偏差凸显道德教育"无位"。基于此,笔者在借鉴美国的品格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认为,通过夯实道德认知基础、激发道德情感动力、落实道德行为目标等途径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道德重塑。  相似文献   

9.
强奸罪的犯罪对象是指强奸行为直接指向的人。受传统性文化和人们对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影响,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强奸的对象只能是女性而非男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男性遭受性侵害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并且男性被强奸相较女性被强奸具有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将男性纳入到强奸罪犯罪对象是一个不能再加以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犯罪行为是指触犯国家刑律,应受到刑法处罚的对社会构成一定危害的社会行为,犯罪行为的一致性特征就是严重侵犯了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危害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所有犯罪行为自一开始就和道德相联系,犯罪行为的生成、出现也无一例外地具有道德上的原因,所以对犯罪行为进行道德原因上的解释是分析犯罪行为成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要对各类社会犯罪行为的道德原因进行基本的归类分析,以此来探讨犯罪行为在道德上生成的基本类型与途径。 1990年和1993年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在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下,对两年入狱的犯罪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工作,被调查的犯罪人员总计达8千余人。通过对这8千余犯罪人员的分析,我们将犯罪行为的道德特征进行了必要的分类,发现犯罪人员在道德的成因上主要表现为三种致因模式类型,以下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一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孙书杰 《法制博览》2013,(10):69-70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的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平,是就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言的,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它是一个历史、具体、相对的范畴.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问题,并在实践中逐步推进社会公平的实现.造成当前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最根本的是没有有效建立起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公平与效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  相似文献   

13.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我们不应当把罪犯放在封闭的大墙之内就罪犯研究罪犯,而应当把罪犯放在社会的大系统中联系整个社会的变化来考察,动态揭示罪犯中新发生的倾向和趋势。 据此,我们采取综合分析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押的3200名故意犯罪的罪犯进行了研究,总体上概括出以下的特点和趋势。 一、犯罪意识,随着社会信息量的增大趋向复杂 由于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多层次渗入,人际交往的频率增多,社会的信息量空前增大。真假、对错、良莠、正误等各种信息冲突使罪犯“信息选择”迷惘,“参照榜样”紊乱。由于认知、情感、需求、动机等的选择性,他们往往自发地吸收各种消极信息,从而使头脑中的消极信息量空前膨胀和复杂起来,并且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大多数罪犯兼收并蓄了各种腐朽思想,社会信念的迷外主义,人生信念的享乐主义,道德信念的利己主义,法制信念的冒险主义,人际信念的哥们义气,价值观念的拜金主义,等等。不同的罪犯按照自己犯罪的需要有侧重地选择消极信息,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信念体系,成为引发犯罪的思想基础或行为动机,直接或间接地支配个体走上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4.
反社会人格特质是指个体与社会道德及行为准则相悖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行为方式。反社会人格特质是个体从事反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之一,它常常成为犯罪人实施犯罪,尤其是暴力型犯罪的人格动力;反社会人格特质也是暴力型罪犯在服刑过程中应重点改造的人格特质,本文拟探究反社会人格特质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常常是社会矛盾和社会环境阴暗面的衍生物。要遏制犯罪的蔓延,必须大力净化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多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它对人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作用,不可能是单一因素的结果。但是,在诸多因素中,社会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最活跃的因素,常常发生着深刻、明显的作用。研究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社会文化转型与青少年社会化的矛盾 一定的社会有一定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化也在发展变化着。社会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的社会化是指人获…  相似文献   

16.
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它间接的影响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社会责任要求,而律师作为社会中社会地位较高,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群体,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氛围的形成。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一个人是否可以同时成为一个好律师和一个好人。另外,因为有效的代表当事人的合法的利益而使律师遭受来源于道德当面的批评是否合适?律师职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行业中,通过无数律师的推动使得整个司法机构更具有完整性和监督性。另外,律师职业的性质也决定了它在社会活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很好地调节和促进作用。律师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大事。本文主要讨论关于律师职业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女性犯罪及其社会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女性犯罪率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衡量一个国家道德水平的标准。在经济体制转轨换型过程中,青少年女性会遇到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干扰,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导致行为失范,对社会造成危害。本项研究以个体社会化的生物遗传素质,家庭、学校、同龄人团体、大众传播媒介等外部社会环境作为研究视角,对青少年女性犯罪及其社会化现状、影响因素、干预措施作了分折。  相似文献   

18.
现实社会青少年犯罪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那些具有较高学历、了解法律常识的青少年,仍然肆无忌惮地实施严重犯罪行为,人们为此倍感困惑。其实,青少年犯罪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代青少年精神空虚、道德淡化、行为失范,他们不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  相似文献   

19.
初中学生犯罪倾向性行为的调查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有犯罪倾向性行为的青少年是初级中学综合治理的重点对象目前,一部分初中学生沾染了不良习气,犯有偷盗、赌博、抢夺敲诈、结伙拉帮、逃学逃夜、追逐异性、传看黄色书画和淫秽影碟片等错误。如果我们把这些错误称作违纪行为则太轻微了;如果称作犯罪行为,又显得太严重了。那么怎样恰当地称呼这些违反法纪的不良行为呢?给它一个名称,姑且叫作犯罪倾向性行为。青少年犯罪倾向性行为基本表现为违反社会公德和社会法律方面的偏差行为,它的社会危害性明显高于违纪行为,虽因情节轻微,尚不能用法律加以制裁,但是,青少年犯罪倾向性行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美国犯罪学家索尔斯坦·塞林提出"文化冲突与犯罪"的理论假设,在今天"地球村"和信息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理论光芒。塞林提出"初级文化冲突"与移民犯罪的关系,在来日中国人群体中是存在的,但表现形式与塞林《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中描述的情况有所区别,具有一定的华人群体的特殊性。这种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一般规范文化的冲突、法文化的冲突、歧视性文化,以及受日本社会环境影响的中国人原有规范文化的变形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