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服务型政府内涵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丽丽  徐军田 《前沿》2007,(2):128-130
关于服务型政府内涵的讨论正在进行之中。本文综合主要观点,从政府的职能和宗旨、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手段、沟通渠道以及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对服务型政府加以界定,指出“服务型政府”基本内涵应该包含责任政府、廉价政府、阳光政府、能力政府、诚信政府、便民政府、回应政府、民主政府、法治政府、创新政府。  相似文献   

2.
陈晓丹 《思想战线》2011,(Z1):323-325
电子化政府是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政府治理和服务的整合概念。其内涵在于建立一个虚拟政府,为公民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电子化政府对于提高政府回应力、政府政策能力、政府效率,实现开放政府和责任政府,最终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电子化政府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政府信息的公开、政府业务的电子化、政府服务的创新、以及信息技术与政府再造的整合等。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创新与电子政府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起来,而电子政务成为政府综合创新的助推器。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助于政府职能、政府结构、政府过程、政府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创新,推动传统政府向治理型政府、扁平型政府、无缝隙政府、学习型政府转变,以全面实现政府管理创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服务型政府是民本政府、有限政府、高效政府、互动政府、法治政府、透明政府。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行政职能.培养政府公务员的民本位理念: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法规体系,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政府服务绩效的评价制度.对其进行科学考评;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相似文献   

5.
信息资源,除了政府信息内容资源之外,还有政府信息技术设施资源(信息系统、信息网络)、政府信息人力资源。政府拥有的信息设施存储和处理政府信息;政府信息网络传输、分配政府信息;政府公务员是政府信息内容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也是政府信息资源的载体,因此它们也是政府信息资源的范畴。一、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1.政府信息化的需要。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在政府信息化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政府信息化是指政府部门为更加经济、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向全社会提供更好的  相似文献   

6.
政府发展是政治发展的主体,是政府能力提升的结果。政府发展的目标是积极政府、分权政府、强政府、小政府、治理型政府、高效政府。选择政府发展目标是根据国情设计递进阶段,逐步加以实现。政府发展的途径是改革,是不断深化政治、行政、立法和司法改革。改革是政府发展的火车头。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7.
和谐政府的标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以及和谐管理理论,和谐政府的目标指向是构建政府自身的“组织和谐”、政府环境的“生态和谐”以及政府与环境交互的“关系和谐”的政府和谐圈。政府组织和谐是指政府作为一个系统自身的和谐,主要包括政府目标和谐、政府结构和谐、政府管理和谐、政府职能和谐、政府运行机制和谐、公务员心态和谐,它是构建和谐政府的核心;政府生态和谐包括政府营造的自然生态的和谐、社会生态的和谐、精神生态的和谐,它是构建和谐政府的基础;政府关系和谐包括政府与执政党关系和谐、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和谐、政府与公民关系和谐等,它是构建和谐政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高绩效政府的创建与公信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绩效政府是政府形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良好的政府形象无疑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法宝。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赖于高绩效政府的创建。高绩效政府是一个公众满意度高的政府、是一个有限而强大的政府、是一个服务型政府。高绩效政府的创建需要政府百折不挠的努力,有赖于政府对信誉的重视,需要重视领导艺术,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各国兴起了以市场化为取向的超意识形态的政府改革。我国在政府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政府公共性丧失,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自利性。因此,必须走出政府市场化改革的误区,重归政府行政的公共性轨道上来,寻求政府公共性与市场化的合理均衡,整合政府、市场和第三种力量,构建一个将法治政府、绩效政府、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政府融为一体的和谐政府。  相似文献   

10.
责任政府视野下的政府作为与不作为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宪政及法治是责任政府的价值基石。应然状态中的责任政府应是积极作为的政府,而非不作为的政府。实然状态中积极作为的政府未必是责任政府,不作为的政府则肯定不是责任政府。对于责任政府的构建而言,厘清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概念,揭示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内在机理,设置政府作为的权力边界,构筑政府不作为的防范机制,则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李艳 《求索》2014,(5):22-25
政务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和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政务诚信建设务求实效,其实现路径在于:建设道德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而建设道德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既是政务诚信建设的目标,又是取信于民、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手段,是政务诚信建设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高兰天  王集权 《前沿》2003,(11):41-43
加入WTO使中国政府的行为规范被纳入世贸组织的原则框架下 ,从而必将引起政府职能的转变。本文主要从越位政府到归位政府、人治政府到法治政府和经验型政府到学习型政府三个新理念来规范政府的行为 ,以及重新定位政府各方面的职能 ,使政府成为一个有限的政府  相似文献   

13.
政府治理体系中包含着不可缺少的政府审计,政府审计在政府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根据"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的要求,政府审计必须向政府治理发力,政府治理的重点是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政府审计也就始终要跟进政府治理的这些重点领域。政府治理决定政府审计,政府审计服务政府治理。这种"决定"与"服务"的关系说明政府审计与政府治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保国 《新东方》2006,(5):43-46
我国政府正在从应急型的全能政府向常态型的责任政府转变,政府积极实行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权益不受侵害,以有限政府、法治政府、透明政府、服务政府和公共政府为行政改革的总取向打造责任政府。这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责任政府,简而言之就是负责任的政府。政府信用,简而言之,就是政府对公众委托契约中赋予的期待和信任的责任感及其回应,其核心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信用。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使责任政府得以形成,从而也就决定了信用是责任政府的内在规定性之一。政府对公众的信用,决定着责任政府的合法性基础。责任政府进行信用建设的核心是履行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16.
政府形象是指一届政府由于其行为和政策的影响而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的整体印象、认识和评价。它由政府政策形象、政府的能力和效率形象、政府环境形象、政府服务形象、政府官员形象、政府政绩形象等组成。政府形象可以表现为该政府机关和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能力、水平、一贯态度、风格和特点。政府塑造形象可以借鉴CI(企业形象战略)的方法。以一届政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单位,通过政府的政策、政府的行为和政府的业绩的形象塑造,进一步获得民众的认同和追随,以达到政府的社会治理目的。一、MIS——念识别系统,政府形象之“灵魂” MIS是指理念识别系统,它是CIS战略运作的  相似文献   

17.
2005年的首届中国(广东)政府管理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公共政策与政府执行力研究、地方政府与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全球化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政府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非政府部门与公共服务改革研究、政府应急管理对策研究、政府管理模式选择研究、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行政效率与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等九个专题进行了研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研讨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政府创新的一般理论研究政府创新的涵义。与会代表认为政府创新的涵义,从外延上来说,可分为绝对性政府创新和相对性政府创新,历时性政府创新和共时性政府创…  相似文献   

18.
政府信用失范与政府信用建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 ,政府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政府信用失范包括信用缺失、信用贫困、信用滥用、信用危机等 ,并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政府信用建设的方向是建构道德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绩效型政府、制度型政府。政府信用是政治文明的要求与反应 ,是政府文明的主要维度。  相似文献   

19.
区域政府往往表现为两种形式:作为政府实体的区域政府和作为政府关系的区域政府.实体性区域政府往往由于行政授权的不受控制,从而可能出现民主亏空:而当区域政府的松散性与合作性被过分强调之后,政府责任被随之转移,从而形成空心化的无从监督的关系型区域政府.因此,区域政府的民主控制首先要实现政府的自我功能性控制,其次实现人民对于区域政府的结构性控材.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理想政府的组织模型和现行政府的组织模型.通过对现行政府组织模型的分析,对照理想政府组织模型,发现现行政府尚和理想政府有明显的差距,提出政府组织再造的思路以及政府体制改革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