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他家境富裕,却立志以"荡平天下不平"为己任,改名换姓投身革命;他在战斗中身受重伤,为了不拖累战友、不当俘虏,抢过警卫员的枪射向自己,牺牲时年仅26岁。他就是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易荡平。易荡平原名汤世积,1908年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达浒乡金坑村(今达浒镇金田村)一个家境殷实的地主家庭。  相似文献   

2.
正红军长征初期,面对国民党军的疯狂阻击,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血战湘江后,中央红军由刚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不足3万,很多优秀指战员倒在了冲锋的路上,洪超便是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个红军高级将领。一洪超,号楚杰,1909年6月生于湖北黄梅下新镇上湾村。他童年不幸,6岁时父亲病逝,9岁时母亲改嫁,从此与奶奶相依为命。由于穷困,他只断断续续读了5年书。为了生存,他当过童工,做过学  相似文献   

3.
<正>他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最信任的秘书,在中央苏区的艰苦岁月里,他跟随毛泽东一起战斗、工作和生活,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56年,毛泽东亲自签署命令要求公安部迅速查清他牺牲的经过并严惩凶手。他就是“英俊奋发”的红军高级指挥员古柏。毛古初见:“寻乌党的工作、武装建设都搞得不错!”1906年12月,古柏出生在江西寻乌县篁乡塘背村的一个破产小地主家庭,父亲古光明是乡村私塾教师,  相似文献   

4.
正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为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中央最高"三人团"决定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怀着沉重和难舍的心情相继开拔,开始了漫漫长征路。为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蒋介石调集40万重兵在红军长征路上设了四道封锁线,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阻击,我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给敌人以重创。但由于长征初期"左倾"的错误领导,红军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和代价,血战湘江后,人数由刚出发时的8.6万,锐减  相似文献   

5.
<正>一、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湘江战役很惨烈,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择其最重要者,有三点:第一,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为中央错误领导的垮台敲响了丧钟。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八万六七千人,到达湘江过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还约有6.5万人。经过湘江一战,红军折损3万多人。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红  相似文献   

6.
他,多年就想到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湘江战役牺牲的战友胡氵睿的故乡益阳,走走看看,看看走走。不为别的,只为见见烈士的后人,了解烈士的故乡,尽自己一份责任、一份力量。他不是别人,就是我们的老将军张震。张震将军87岁了,一米八五的个子,腰不弯,背不驼,肩膀宽阔,满头银发,“国”字型的脸,大眼粗眉。这位16岁从湖南平江县参加红军,淮海战役中三野的参谋长,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长,任过中央军委副主席的退役老将军,为怀念战友,寻寻觅觅,坐火车、乘汽车,跨黄河、长江,从北京到岳阳,经南县,过洞庭,于2001年5月…  相似文献   

7.
在湘江战役中,广西"新民团"配合桂系军队多次向红军发起攻击,给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民团武装对过江红军的追击和对未过江红军掩护部队的寻歼较为积极,也使红军遭受了较大的人员损失.湘江战役前后民团武装的表现,使中共领导人认识到广西的民情条件不适合建立根据地,从而作出了进军贵州的决策.  相似文献   

8.
开国中将韩伟之子、我国驻苏联大使馆副武官韩京京,在今年的清明节,又一次风尘仆仆前来龙岩祭奠他的父亲。不,他是践行父亲生前的遗愿,祭奠曾与父亲在湘江战役中并肩战斗最后壮烈牺牲的红34师的6000名闽西健儿,祭奠战死疆场的2万余名闽西红军青年,他们用热血染红湘江映红闽西。  相似文献   

9.
2009年2月3日,北辰区青光镇韩家墅村党总支换届选举会场上三次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高票连任党总支书记的李德明三次向大家深深鞠躬。这掌声代表着认可,代表着信任,代表着李德明将在党总支书记的岗位上,继续带领大家开始新的征程。在不久后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李德明又成功高票连任村委会主任。在这个有6800多人的大村,单门独户的李德明能赢得全村党员群众如此的认可,让我们对他这个人充满了好奇。  相似文献   

10.
周丽杰 《党建文汇》2006,(10):22-22
红军长征中的湘江战役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央红军在进行湘江战役之前,连续突破国民党设置的三道封锁线。这使蒋介石对粤军和湘军的作战不力十分恼火,于是凭借所谓湘江“天堑”,筑构更坚固的第四道封锁线。在红军还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蒋介石任命老牌反共分子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统领湘、粤、桂军和中央军,共26个整师、30余万兵力,全力“围歼”红军。  相似文献   

11.
长征壮举可歌可泣处甚多,而湘江一役,红军八万锐减为三万余,审之则无不咋舌汗津。湘江仅为蒋第四道封锁线,在粤北的前三道红军缘何能"18天无战事"胜利通过呢?是中共能"坐天下"三大法宝之"统一战线"发挥了极大威力!何长工也因成功地进行"罗塘谈判"而在党史里记  相似文献   

12.
威舍红军村     
正兴义市威舍镇红军村,是红军长征西出贵州途经之地。1935年4月23日,中央军委纵队进入威舍镇猪场村,与敌激战。随总卫生部休养连行动的贺子珍在战斗中遇敌机轰炸,为掩护战友而受伤。危急之下,她被抬到附近老乡家包扎伤口,这位老乡家也是红军的临时电台指挥部。战斗结束后,数千名红军在威舍镇停留休整,红军伤员就在附近山洞里隐蔽治疗。后来,为纪念这段艰辛历程,这个红军疗伤的山洞被命名为"红军洞",猪场村  相似文献   

13.
湘江战役沉淀着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它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战胜艰难险阻、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奥秘——革命理想高于天。湘江战役之所以那么残酷,牺牲那么惨烈,是由于当时我党"左"倾教条主义者占据了领导地位。我们之所以纪念湘江战役,热情讴歌湘江战役精神,在于广大的红军指战员在形势极其危急的关头,在生死系于一线之际,革命理想高于天,以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敢于胜利的勇气,突破了蒋介石铁壁合围的湘江防线。  相似文献   

14.
李婷婷 《江淮》2011,(6):18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后,红军在突破敌军第四道封锁线湘江防线时遭到惨痛损失,人员锐减至3万多人。红军广大指战员都在思索:今后的路怎么走,仗怎么打?是向湘西前进,钻进敌人预先布好的罗网,还是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相似文献   

15.
正冯庭楷,1923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张庄镇下马郡头村。他的父亲是村里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受父亲影响,15岁的冯庭楷便参了军。直至1946年9月18日牺牲,他再未回过家。他留给家人弥足珍贵的3封家书,成为后人品读这位烈士的重要来源。在信中,冯庭楷鲜明而坚决地表达了自己的初心——"为所有被压迫者奔波奋斗"。这是那个时代的强音,也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6.
秦风 《党建文汇》2001,(8):35-35
我爷爷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参加过北伐,1928年成为中共特科的重要成员。他和战友卢志英(1948年牺牲于南京雨花台)、刘哑佛(解放前夕牺牲)曾参加营救彭拜、方志敏,击毙叛徒白鑫的行动。他们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事,是在国民党元老英雄先生的帮助下,截获了蒋介石围剿红军的“铁桶围剿计划”(即国民党庐山牯岭军事会议计划).  相似文献   

17.
在1934年11~12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期间,蒋介石组织了包括中央军、湘军与桂军在内的多股兵力参与到对红军的追剿中,企图将红军剿灭于湘江之东。虽然面临着三股力量的围追堵截,红军最终还是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渡过湘江后,国民党各派势力之间互相攻讦指责对方阻击不力。社会舆论起初将追剿计划失败的责任归结于何键的湘军和蒋介石的中央军,随着红军西进贵州以后,又将责任延伸到桂系。中央红军最终能够通过广西,依靠的是广大红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纠正"左"倾错误路线的努力。所谓桂系"让路"说暴露出了国民党内部各派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从而给英勇作战的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并最终通过广西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2011年4月28日上午,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吴地村小吴地中洋自然村村民陈亨尧拿出了自己的传家宝——父亲陈海照的一张遗照和当年红军将领方方送给陈海照的一副绑腿。他告诉前来采风的记者:"我的父亲名字叫陈海照,9岁到11岁时经常给红军送信,被国民党抓去两次没有牺牲。当时的红军将领张鼎丞、方方等经常来到我的家里,和我父亲同吃同住。这副绑腿是红军留给父亲的作纪念。红军留给我父亲的还有一件棉袄。"  相似文献   

19.
聂荣臻,四川江津县人,在红军长征的路上,他任红一军团政委,还和刘伯承并肩担当过红军的开路先锋。他坚韧不拔,顾全大局,立场坚定,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激战湘江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率领8万多红军从瑞金出发,踏上了漫漫征程。聂荣臻和林彪率领一军团作为先头部队,在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后,直抵湘江岸边。蒋介石在湘江两岸红军必经之路上,摆下了25个师(10万人),以逸待劳。为保证中央机关各部顺利渡江,战斗中,聂荣臻和一军团的指挥部也差一点被敌人吃掉,战斗之惨烈,为红军战史上之冠。聂荣臻后来在…  相似文献   

20.
正2002年12月12日,父亲走了,带着对生活的眷恋和些许的遗憾走了。父亲走的那天正值隆冬。前来与他告别的人很多,有"一二·九"时期的老同学,平西、平北根据地时期的老战友,青年团工委时期的老同事,新中国成立后他所工作过的铁道部、北京大学、航天工业部以及全国政协的老战友、新老领导。许多重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父亲的离去,也表示了深切的慰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