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媒体舆论监督是实践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途径。媒体舆论监督中的缺位和越位现象、新闻报道中的腐败行为和片面追求眼球效应是我国媒体在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强媒体舆论监督,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需要处理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使其在社会公平与正义这一共同价值理念指导下展开沟通与合作,同时加强媒体舆论监督中的行为自律,建立健全保障舆论监督权的法制法规。  相似文献   

2.
潘瑶 《传承》2008,(18):108-109
现代公共行政强调对公正和社会公平的追求,认为实现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恰是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结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新公共行政学的社会公平理论有着更为重要的社会现实价值。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改革和执政能力的建设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崔海龙 《人民论坛》2013,(2):216-217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公平正义缺失。如何再认识、建构并最终实现社会正义考验着我们的智慧。罗尔斯从假定的原始地位出发,论证了正义原则的发现,重点阐述了实质正义,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再读或许会对我们正确认识公平与正义,解决问题或矛盾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公共行政强调对公正和社会公平的追求,认为实现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恰是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结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新公共行政学的社会公平理论有着更为重要的社会现实价值.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改革和执政能力的建设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义与和谐     
“正义”与“和谐”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是以制度正义为主轴,围绕如何完善公平分配机制,正确处理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率、强势和弱势阶层的关系。构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应以正确引导市场化改革和优化社会政策输出为双轨,以落实社会主义制度正义本质,推动社会系统化改革,优化社会利益均衡与分配机制等措施,达到社会各阶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社会正义的实现状况不仅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前途与命运,而且又直接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通过对西方正义思想的梳理,认为要实现社会的正义,既需要做到程序正义,即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同时更需要注重结果公平和实质正义。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法律理念是包含“正义”和“正义实现”理性的对法律最根本的和最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民法所追求的社会正义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分,由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探析其民法理念的变迁,从而分析在我国特有的法文化传统,经济基础,法律制度条件下,民法理念的定位应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调和,形式正义优先,兼顾实质正义。在坚守一般公平的前提之下,给予个别正义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8.
效率、公平与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效率、公平和正义的关系。作者指出,我国目前大量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正义存在欠缺,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严重不足。围绕社会正义实现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罗尔斯提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并把社会的基本结构作为自己正义理论的主题,试图为现代立宪民主社会提供一种正义理论。其代表作《正义论》系统阐述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理论,为实现社会公正的目标,他把正义观念严格限定为政治正义观念,提出了用于制度的“正义二原则”与“优先二规则”,并采用契约论方法借助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等理论预设构建起其理论大厦。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独具特色。对于我国建构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启发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是否可能存在一种超越宗教信仰、风俗、道德等差异与分歧而普适的正义?罗尔斯提出了普适性的正义理论。然而现实社会多元化的真实存在,则需要形成良性互动的制度设计与思想资源,从而促进多元价值的综合平衡,即社会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田翠琴 《学习与实践》2007,(11):133-142
正义是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正义表现在正义理念、基本制度安排和具体政策制定三个层面。与此对应,正义研究也应该分为理念、制度和政策三个层面。正义与公平、平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概念。正义的核心是公平,公平、平等皆归属于正义。西方早期的正义理论有许多合理因素和借鉴价值,马克思则将正义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科学的正义理论。中国领导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与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公平正义建设的新内容与框架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呈现一系列碎片化状态,计划经济时期决策体制的程序非正义是其成因之一.社会保障碎片化有其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碎片化社会保障体系既无效率,又损害公平的弊端逐渐显现,制度难以实现结果正义.要实现社会保障维护人的内在价值,需要弥合碎片化,路径之一是在社会保障立法过程和社会保障行政过程中实现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普遍性维护法律最起码的公平和正义,确保社会的每一成员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社会的公平正义备受人们关注,公平正义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程度。然而,让正义在每一个案件中实现,我们需要"具体法治",需公正司法。当前,只有有效清理阻碍我国司法制度正常运行的根源,解决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才可以有效地维护法律的普遍性及确保个案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引起的法律纠纷也必然是层出不穷。在所有的解决机制中,司法救济是最终的救济,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中,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正义的前提,程序公正是实现司法正义的保障,精英化的司法人员是实现司法正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共产主义:正义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义不单单是一个法权概念,更是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不仅仅是谴责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最重要的是论证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缺陷性,这种缺陷使得正义和权利的存在成为必需。对正义的解读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维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饱含着生产力和道德的双重标准,即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马克思设想了一个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并揭示了这一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必然性,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需要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在消除了阶级差别和对立的共产主义社会,固然不存在协调阶级冲突的权利标准,法权意义上的正义走向消亡,但并非完全排斥一种内在的正义需求,仍需要价值层面的正义加以引导,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正义的标准是内在于社会的,共产主义并非一个完全超越正义的社会,反而以正义为前提,是高阶正义的真正实现,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准确理解这一实质对于分析和解决当下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要素公平流动的方面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但这两种正义毕竟不是同一概念或同种正义,冲突在所难免。二者的"角力"一直贯穿于司法审判和法制社会建设过程的始终,面对二者的冲突,我们必须认清冲突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上进行调和,从而缩小二者的差异,促使其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7.
社会正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邓小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从效率和公平两个视角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正义进行了科学的解读,并从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走共同富裕道路和用法制反腐、反特权等手段途径阐释了实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正义的可能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陈红艳 《传承》2008,(18):32-33
和谐社会正义观应以公平正义为使命,其包括经济正义、法治正义、道德正义三方面。公平和正义是一种理念原则和道义要求,它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公平正义既是人类衡量美好社会的标准,也是人们评价政治文明的尺度,更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和本质特征,是和谐社会正义观的基本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9.
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正义观的使命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正义观应以公平正义为使命,其包括经济正义、法治正义、道德正义三方面.公平和正义是一种理念原则和道义要求,它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公平正义既是人类衡量美好社会的标准,也是人们评价政治文明的尺度,更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和本质特征,是和谐社会正义观的基本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20.
刘光斌  周艳 《桂海论丛》2003,19(6):69-71
正义理论在当代社会一直争论不休.罗尔斯以维护现代西方社会为出发点,阐述了他的作为公平的正义观;麦金太尔通过对正义传统的叙述,批评了当代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正义观,认为现代社会正义的选择是他的所谓的德性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