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小娜  魏晓玲 《人民论坛》2012,(36):100-101
就业模式转轨过程中,配套制度不完善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偏差,给大学生自身和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导致了焦虑、抑郁和患得患失等情绪心理问题和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嫉妒心理等社会心理问题。应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地区流向、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应对金融危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赖于政府、社会、高校的共同努力与关注。同时,需要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适时转变就业观念,及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就业实习和实践活动,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决定一个高校的发展,牵涉到千家万户,是社会各界都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外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就成了大学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农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就业心态,并针对这些不良就业心态提出了合理的引导办法,以期对农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端正心态、促成就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云  杜毅 《青年探索》2008,(3):70-73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日益引起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是一个需由政府、高校、企业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分担的责任体系。本文从政府责任的视角,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阻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政策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蒋婵 《传承》2006,(11):32-33
随着新一轮就业高潮的到来,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主要体现在就业率低、性别歧视严重、就业质量低以及就业缺乏保障四个方面。导致女大学生遭遇就业寒流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既有女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社会方面的客观原因。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转变女大学生就业观念,其次,要完善女大学生就业体系,强化政府责任,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树立文明、平等、公正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6.
杨娜 《传承》2009,(8):126-127
大学生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以及就业选择呈现趋同性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和压力增大。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就业;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砝码;增强诚信意识,奠定就业基石;修炼敬业精神,培养良好习惯;认同企业文化,实现角色转换;进入岗位角色,积累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李晶 《就业与保障》2023,(7):118-120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个性化指导极为重要。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推动大学生提升自身的就业成功率与创业技能。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相关学校、机构和教师需要针对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以便为每位学生提供科学可行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8.
陆乃麟 《人民论坛》2011,(10):166-167
大学生择业行为受到政府、学校、市场以及大学生自身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日趋多元化,他们把经济状况与预期收入作为择业的首选条件,把大中城市作为最佳择业地点。针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特征,我们应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努力实现大学生的就业平衡。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近年就业情况的考察,分析已就业大学生的特点,探讨未就业学生自身原因.研究发现:大学生知识结构欠缺、心理期望值过高、就业能力不足等等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笔者也提出了大学生必须采取的应对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石玉  刘陆晶  莎日娜 《前沿》2006,(5):206-208
本文从实际调查结果出发,在与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试图找出我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充分分析社会、法律政策及女性自身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前提下,提出了缓解和解决我区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择业行为受到政府、学校、市场以及大学生自身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日趋多元化,他们把经济状况与预期收入作为择业的首选条件,把大中城市作为最佳择业地点。针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特征,我们应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努力实现大学生的就业平衡。  相似文献   

12.
从人口学的视角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把"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归纳为"三大矛盾",即大学生就业的地区预期和当地的就业吸纳能力的矛盾、新增劳动力的"三重就业挤压"与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矛盾以及西部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和大学生就业需求的矛盾。并从提升大学生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维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等方面探讨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女大学生就业难:内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莉 《青年探索》2004,40(1):42-45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所致。在女大学生的内在原因方面,主要是其自身在生理、就业能力和就业人格上与男生存在一定差距。为此,高校教育应从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择业能力,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完善就业人格特征四方面着手,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以及就业选择呈现趋同性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和压力增大.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就业;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砝码;强诚信意识,奠定就业基石;炼敬业精神,培养良好习惯;同企业文化,实现角色转换;入岗位角色,积累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社会就业市场因其自身和现实的原因,存在着众多不利于大学生成功择业的因素,与此同时,校内就业市场逐渐发展壮大,在大学生择业进程中的优势逐渐显现。积极开拓校内就业市场,充分发挥校内就业市场对大学生择业的有力促进,应该成为高校的现实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6.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岩 《大连干部学刊》2008,24(10):38-39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建立往往是依据多方面的意见与建议综合形成的。自身个性、学校教育、社会环境、行业特征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自身个性是影响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意向形成的核心;学校教育是影响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意向形成的关键:社会环境是影响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意向形成的基础:行业特征是影响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意向形成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杨坚 《传承》2009,(16):102-103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难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高校和大学生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有社会经济环境、大学生就业素质、高校扩招、就业渠道不畅等因素。应对金融危机,政府要发展经济,出台针对政策;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择业观念。  相似文献   

18.
基层就业既有利于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又可以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但在实际过程中仍存在着政府相关政策执行不强、高校教育体系不完善、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存在偏差等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在增强政府相关政策执行力、高校完善相关教育体系、大学生自身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基层就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基层就业提供理论价值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难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高校和大学生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有社会经济环境、大学生就业素质、高校扩招、就业渠道不畅等因素.应对金融危机,政府要发展经济,出台针对政策;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择业观念.  相似文献   

20.
借鉴生态学中生态位相关理论,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种有益的建议,即提出大学生就业生态位的概念,从生态位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运用生态位重叠与竞争理论可以解释现实中大学生就业过程的相关问题和现象。对于大学生就业生态位分析模型的构建,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准确地找到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位置,并且可供高校相关部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