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市场调节机制是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基石之一,体现了从行政规制到利益诱导的发展趋势。无论是从法律文本的要素量化评估,还是从法律适用评估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市场调节机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路径在于赋予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权利,并借助价格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进程;而政府部门则要调整和充实市场职能,为市场调节机制提供透明化、公开化的监管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为了建设美丽中国,还人民群众碧水蓝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结合中央精神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这次环保法的修改从多个方面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文明既可以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不仅需要相应的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更新,也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但其体系的构成、原则的组成、制度的建设尚存在不系统、不完整、不适应、不科学的问题和缺陷。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从法律框架体系上,应当制定以《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或《环境保护基本法》为龙头,以污染防治、资源保护、生态保护、资源和能源节约法为分支的完整体系,在所有立法中贯彻生态优先、不得恶化、生态民主、共同责任的基本原则,并分别从预防、管控、救济三个维度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卿红 《行政与法》2010,(12):22-25
在环境资源问题较严峻的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尤其要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使生态文明建设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用法律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对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护,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立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被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需在修改现有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机制不健全,本文指出要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不仅应考虑生态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还应考虑生态法治的完善和生态法律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朱娜  刘丽 《法制与社会》2011,(21):79-80
生态文明是当下国际社会公认的一种高级形式的文明制度。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核心。近年来,矿区开采对水资源破坏日益加剧,矿区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已经日渐受到各界关注,但是专题研究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律研究仍然较少,更鲜有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研究矿区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本文通过梳理陕北矿区水资源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一些合乎生态文明要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金艳 《法制与社会》2013,(14):188-189,199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障碍与问题,如生态经济刚刚起步、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缺乏、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以及公众环保和参与意识较弱等方面,必须从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健全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广泛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在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态势下,必须高度重视运用法治的力量对其予以保障。依法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是解决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失当的治本之策;而健全完善对生态系统进行一体化保护的环境法律制度则是推动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对生态保护我们从来就不缺乏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所以,"美丽中国"要从一个词变成一个现实,首要的就是要让和生态文明有关的法规制度,能真正地得到遵守和彰显——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以科技为支撑,以法律制度加以保障。生态化法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知识产权生态化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绿色技术创新顺应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潮流。绿化专利制度有利于优化创新的环境,实现绿色创新常态化,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专利制度为绿色技术保驾护航,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以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相似文献   

12.
论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将1989年《环境保护法》修改成对我国今后环境资源生态保护工作具有基础指导作用、长期引导作用、全面激励作用的综合性法律、政策性法律。修改后的法律应该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突出位置、具有生态法特征的综合性法律;应该申明、宣示和规定环境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明确规定公民的基本环境权利和义务,公民有享用清洁、健康的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明确政府的环境责任,健全政府环境责任问责制;规定基本的环境法律制度和重要的环境法律措施,规定政策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森林保护法律制度已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森林保护法律创新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为指引,更新立法理念,建立健全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构建新型权利义务关系,逐步实现森林保护法律制度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开展需要环境法律的强力支持。当前我国环境法律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一定的支持作用,但也存在着立法理念错位与落后、环境法律体系尚不完备、实践中执法效果不佳等弊端。因此,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指导环境立法理念的更新,建立符合我国生态文明现状的环境法律体系,提高实际执行能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生态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解决环境问题思路的多样化,在现有法律观念影响下要求对环境法律制度进行全面和深刻的社会变革。而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和谐社会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环境法在环境伦理价值观念、环境法律市场机制的生态化转型、环境法立法体系、环境法律意识等方面进行生态化转型,从而以此来完善配套法律法规,逐步建立我国环境法立法体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纳入原有的三大文明理论体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环境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此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讨论了中外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和发展,从文明概念说起,介绍了从西方的文明观到我国现在的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了中国政府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努力。接着笔者论述了生态文明之于人类幸福的关系,最后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要坚持的环境资源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确立了生态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进行重点部署。将环境和生态建设纳入制度和法治建设的轨道。回溯历史,100多年前伟大的革命导师马、恩就曾对自然生态保护给出了独到精辟的解读和剖析,凝视现实,其相关理论在依然是指导和推动我们生态建设的有力论证。本文从生态制度建设的法治角度入手,从预防、保护、建设三个逻辑层次展开,对生态法治制度建设的理念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预设铺陈,对生态文明法治制度的形成提出了框架设想。  相似文献   

18.
刘珊 《法制与社会》2014,(1):235-236
十八大大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而最能体现制度价值的莫过于法治的治理模式。本文首先从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出发阐述了生态文明需要依靠法治来推进必要性,同时深入地分析了当前我国采取法治手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蜕变日益严重的客观现实做出的理性选择。它关系到国民经济是不是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国家经济安全、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子孙幸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特有的角色决定了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政府的引导、支持、倾斜,直接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应该从认识上入手,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体系;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科学管理体系,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循环经济立法进入了新阶段,同时我们党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目标,在这种背景下,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循环经济立法具有必然性。这种必然性要求循环经济立法要有所创新,即立法应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指导,确立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市场激励机制,整合和构建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使循环经济立法在整体上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