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素刚 《传承》2009,(4):166-168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其生态文化是互相联系的和相互影响的。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广西民族地区的生态与文化是丰富多样的;研究壮族、苗族、彝族居住区生态环境及其文化关系,进一步阐明广西少数民族生态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其生态文化是互相联系的和相互影响的.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广西民族地区的生态与文化是丰富多样的;研究壮族、苗族、彝族居住区生态环境及其文化关系,进一步阐明广西少数民族生态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世明 《思想战线》2006,32(3):99-105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但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唤醒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理念,加强民族地区的环境法制建设,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利条件,突出地方特色,加快民族地区的生态变通、补充立法,是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陈叶兰 《求索》2008,(8):140-14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法治是必由之路。而农业生态环境的立法现状及其法制保障的不足却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要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法之治,从立法的角度,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改良,首先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基础理论研究,这是所有立法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完善立法技术;再次要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最后还要增强立法的公众参与。在良法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体现良好监督的执法体制,以及国民尤其是农民对相关法的普遍遵从。  相似文献   

5.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独特区域的生态环境却极为脆弱。由于在经济发展中缺少相应法律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导致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出现许多矛盾,由此引发的民族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等问题逐渐突现。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资源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分析了两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立法和执法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王晓峰 《前沿》2013,(2):84-86
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然而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深人大开发西部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实施,会加剧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及日趋严重的表现后,提出了针对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及运行机制完善的健康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败的系统工程。从法律制度上解决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现实根据、核心内容和实现保障,是有效建立和实施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紧迫任务。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根据是实现民族地区在缓解贫困中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根据是环境建设和保护正外部性的内部化原理。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可以设计为静态框架结构和动态实现安排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8.
<正>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从立法和监督两个方面持续发力,使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近年来常委会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一是加强环境保护立法,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制定环境保护税法,审议水污染防治法  相似文献   

9.
建设中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中原经济区开发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当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原经济区开发建设目标的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完善的法制保障,在农村生态环保立法普遍缺位和滞后的现状下,加强相关立法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张金艳 《人民论坛》2011,(12):100-101
建设中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中原经济区开发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当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原经济区开发建设目标的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完善的法制保障,在农村生态环保立法普遍缺位和滞后的现状下,加强相关立法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系统工程 ,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必须全方位综合治理。更新观念是先导 ,创新机制是动力 ,统筹规划是核心 ,发展科技是支撑 ,加强法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重要论述,为我国生态建设和扶贫攻坚实现双赢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引,民族地区在生态扶贫方面潜力巨大。针对现实中面临法律制度、法律观念和法律人才等短板因素,国家和民族地区应提高环境保护法效力层次、加大环境执法和司法力度、强化"微腐败"治理力度、提升民族地区法律人才培养层次等,为民族地区生态扶贫健康快速推进提供长效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重要论述,为我国生态建设和扶贫攻坚实现双赢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引,民族地区在生态扶贫方面潜力巨大。针对现实中面临法律制度、法律观念和法律人才等短板因素,国家和民族地区应提高环境保护法效力层次、加大环境执法和司法力度、强化"微腐败"治理力度、提升民族地区法律人才培养层次等,为民族地区生态扶贫健康快速推进提供长效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4.
黄晓波 《前沿》2009,(10):112-114
民族地区的建设主体是各族民众,生态权益是各族民众的基 本权益。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生态权益保障特有的制度基础,论证了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同时对加强民族地区生态立法问题做了规范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民族生态政策是民族地区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民族生态政策是对现行民族政策的加强和完善,其内容包括建立民族生态与文化影响评价体系、民族传统知识保护法规、民族生态服务补偿机制和民族碳交易机制。民族生态政策对维护中国的生态安全,实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沿海滩涂是我省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加强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促进我省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部分地区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并未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对沿海滩涂生态环境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滩涂天然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为此建议:一、加强滩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明确沿海各地政府为滩涂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把滩涂生  相似文献   

17.
刘小春 《前沿》2012,(16):66-67
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鄱阳湖湿地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不足及其紧迫性和必要性,并从法律管理体制、法律制度、法制体系、生态宣传和监管制度等四个方面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田华银 《前沿》2010,(18):195-197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宗教信仰。我们根据物质与意识相互关系理论透视分析认为,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渗透了朴素自然生态理念,即天地人一体的整体理念,强调人的特殊价值和主体性地位,认可并尊重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理念。这些以宗教信仰为载体的自然理念,对于研究乌江流域的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关于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和法令、少数民族乡规民约和习惯法、以及风俗习惯等有关环境保护内容的概述,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保护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经验,并就当前加强民族地区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民族法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伟大实践中,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对于充分尊重、保障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权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入宣传贯彻新修改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积极推进全国“四五”普法教育活动,本刊特辟“法制专题”栏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