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洛忠 《新视野》2012,(1):82-85
中国非营利组织筹资面临对政府依赖性过强、自创收入偏少、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总量匮乏等问题,需要学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做法与经验.美国非营利组织在150多年的发展中,建立了面向政府、企业、会员和顾客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发展出协同筹资、联合筹资、网络筹资等各种筹资策略,使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具有较强、甚至超强的筹资能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筹资能力若要得到较大提升,在宏观层面上,必须正确处理非营利组织筹资与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行业规范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上,必须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社会公信力,运用新型筹资策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相似文献   

2.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格局。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形成公共文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激发全社会文化活力、促进文化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路径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完善"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公私合作型文化供给模式;强化政府与社会组织及个人的合作,形成多元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韩锋 《党政干部学刊》2009,(4):32-34,20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使得公共物品的供给成为政府的专利,然而信奉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和市场交易原则的公共选择理论则打破政府的“神话”,政策分析学派主张公共物品可以由市场和非营利部门来供给。与多中心治理思想相呼应,在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上,悄然形成了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多中心供给机制,三者之间的合作供给机制扩大了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范围,丰富了供给方式和途径,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4.
农村非营利组织基本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非营利组织是依法成立的,以农民为主要成员,以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为原则的一切农村共益性和公益性民间组织。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和存在是"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需要,是农民对宪法权利结社自由的追求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产物。农村非营利组织在缓解农民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准公共物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日益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不可或缺的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政府权力定位会形成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据不同的政府定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政府分权型和社会运作型。法、英、美分别是这三种类型的典型代表。有较长专制主义传统的法国政府重视对公共文化的干预,它通过国家文化与通讯部以及地方派驻代表对公共文化进行统一管理。同时,通过"文化分散"政策调整中央主导的管理模式带来文化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有较长自由主义传统的英国在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上坚持政府"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的原则,虽然在中央设立文化行政主管机构进行统筹管理,各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同时又设立准行政机构进行具体运营,形成了公共文化管理的"分权"体制。美国自由主义的建国理念使得美国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干预十分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开展,各级政府不设置专门的公共文化管理机构,美国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管理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实现。  相似文献   

6.
对于上世纪中期形成于美国的公共艺术,以往的研究偏向实践层面,理论探讨十分缺乏,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定义,这影响和制约着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通过对公共艺术内涵的梳理,可以看出,公共艺术只是在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间实现一种完美的无缝对接.它不像精英艺术那样寻求与日常生活拉开距离,也不像大众艺术那样完全与日常生活没有分别.公共艺术以其特有的张力,以社会文化为主要背景,填补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7.
一、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它的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已经有三百年了,比美国政府还早,实际上我们应该称它们为“政府前组织”,也就是政府发生前的组织。至今美国的非营利机构数量庞大,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广泛,从业人员众多。美国的非营利机构之所以如此发达,是与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关的。早在1930年左右,Alexis Tokyo在访问美国时所说的一段话很能说明美国的特点,他说:“美国是一个参与者的国度,不管任何年龄、任何人之间、任何性别,美国人永远尝试形成一个纪律性的组织。  相似文献   

8.
非营利组织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失已成为当前农村乃至社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非营利组织的产生是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自治化的必然结果,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可以克服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政府与市场存在的不足,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准公共产品与非营利组织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准公共产品是一种共享性与排他性、非对抗性与竞争性并存的混合产品,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非营利组织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它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社会公益或公益服务为宗旨,提供的产品是准公共产品,在市场与政府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并且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造成的危害。因此,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孙柏瑛  汪元 《新视野》2023,(4):89-96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是建构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重要议题之一。现有研究主要从制度层面提出了解释框架,但缺少微观行为层面的研究和过程性探讨。本文通过信号理论视角,发现政府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会成为信息输出,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政策执行方式、组织吸纳和政治吸纳等行为发出的积极信号促进政社互动。非营利组织通过接收信号,逐步打破“推定式互动”,建立良好的政社互动关系;政府能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的信号进一步转化为管理和服务优势,打破固有推定,推进有序良性互动,形成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治理,因内在运行机制不同而分别形成三个抽象的宏观主体系统:政府、市场和社会。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必须承担"元主体"责任。在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当中,政府与党有着紧密联系,但也存在定位、分工和方式等诸多差异。政府对文化产品提供者具有保护其合法权益的义务,文化产品提供者又是政府市场规制的对象。文化领域第三部门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在公益性文化服务领域,第三部门产生和活动的内在动机和公共精神充分地体现出社会本位理念;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方面,第三部门更加贴近公众心理需求。政府文化宏观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实现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本位理念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由原来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逐步转变为平等、协作、相互监督、相互推动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陈洪波 《求实》2006,(Z3):197-198
传统理论认为,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供给,但在现实中由非营利组织供给公共物品的现象不断涌现,促使人们对传统观点重新思考。人们逐渐意识到,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供给公共物品,但公共物品并非只能由政府来供给。20世纪末,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非营利组织在供给公共物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也陷人种种困境。本文旨在以民办高等教育为例探讨我国非营利组织供给公共物品面临的困境及克服。  相似文献   

13.
《前线》2017,(12)
<正>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之后,公民社会理论一直处于显学位置。"公民社会"原词早期译为"市民社会",突出其经济组织与经济活动的内涵,今天则越来越多地被译为"公民社会",突出其社会自治与公民权利的内涵。按照当时流行的理解,公民社会是在政府与市场之外的公民自主活动领域,其结构性要素主要包括私人领域、社会组织、形成公共舆论的公共领域、社会运动等。在一些人的看法中,公民社会保障公民权利,抑制国家  相似文献   

14.
樊继达 《新视野》2013,(3):63-66
目前中国政府履职存在重政府、轻市场,重增长、轻服务,重表面、轻内在,重短期、轻长远等倾向。未来一个时期,应在公共经济理念指引下推进政府职能转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民众、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在操作层面,应调整公共支出结构优先顺序,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尽快启动新一轮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构建体现公共经济治理理念的新考核模式,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兼具纯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与纯私人物品的竞争性,地下水盆地、灌溉系统、江河湖泊、牧场、林地、海洋渔场、臭氧层等公共池塘资源极易陷入"公地悲剧"的泥潭,产生租金耗散、资源系统拥堵、退化甚至崩溃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致命威胁。与其他"社会合作悖论"一样,人们唯有携手合作才能走出负外部性的阴影,实现公共池塘资源的有效治理。传统治理理论在市场与政府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主张产权私有化(国有化)或政府干预来激励或迫使当事人相互合作以摆脱困境。奥斯特罗姆等人提出的"多中心自组织治理理论"则指出市场、政府、社群良性互动、协和共振是实现公共池塘资源长效治理的关键所在。公共池塘资源合作治理理论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政府治道变革内源于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失灵,是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努力.其基本宗旨就是通过明确政府边界、拓展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空间调动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与生产、参与社会多中心治理秩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我国,政府治道变革的这些基本理念是通过市场、社会去行政化的路径,通过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赋权和促进其能力建设,通过用私营机构的管理方式和市场机制引领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生产,通过政府建立与市场和非营利域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新社会组织是指以社会公共活动为主要职能,以服务政府、市场、社会为目标,不同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新社会组织可以归为两类:一是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一些非正式社会组织,以非营利性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非营利组织是指独立于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之外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或共益服务提供准公共产品的机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营利  相似文献   

19.
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三方的互补关系应是一种相互配合的复合式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其规范性均衡和实证性均衡分析表明:由政府的等级机制、市场的退出机制和非营利组织(NPO)的发言权机制合力构建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公共物品供给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特色的多中心是一种规制型的多中心制度,在中国独特的政府规制的转轨背景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优化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钟木 《求是》2000,(23)
MPA是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英文缩写。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它涉及的主题广泛,如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公共产品、公共选择、公共政治管理、公共资源(人力、财力、信息)管理等,其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自从1924年美国希拉丘斯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首开先河之后,公共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