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朱林 《法制与社会》2011,(27):176-177
"媒体审判"背后实际上是两种理念的冲突:表达自由与司法独立。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官判案是以法庭审理查明的"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不是以媒体报道的"事实"为依据,以"舆论"为准绳。同时,媒体(特别是法制新闻类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舆论监督的作用。司法权力需要舆论监督制约,而舆论监督不能滥用权力。因此,我国应当采取有效手段对表达自由和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进行平衡,从而建构司法和媒体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自由与法治之间的矛盾关系 ,取司法独立审判权和表达自由作为考察视角。表达自由与司法独立审判权作为宪法价值体系中二个独具特色的价值层面 ,总体上具有一致性。然而 ,表达自由与司法独立审判权因其在宪法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取向不同 ,二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 ,反映出自由与法治存在的深层次紧张关系。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保证其有着合理的张力 ,有利于二者价值的实现 ,遂提供一套制度性保障机制是必要的。本文拟从制度层面对其进行正当性与合法性设计 ,设定其基本制度、处理原则和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3.
宋陆 《法制与社会》2011,(11):113-114
媒体监督既可促进司法民主与公正,也会对司法独立与公正产生不利影响,而网络媒体的出现,又为媒体监督司法增添了新的手段,也给司法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协调表达自由与司法独立两种价值,构建司法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合理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媒体越来越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司法介入社会调整愈来愈强有力的时代。但是,媒体与司法体系的良好运作总是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关系,体现为表达自由与司法独立这两种民主社会基本价值的冲突。依据对我国媒体与司法关系规则的现状的考察和对国际准则、其他国家的做法的比较,我们认为,我国确认媒体与司法关系规则的基本思路是开放主义,即司法对媒体相对开放的做法,而不是以往大多数理论研究所倡导的划界主义。  相似文献   

5.
传媒的公共问责功能与司法独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传媒与司法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讨论了传媒作用于司法的机制问题;传媒与司法功能互补的价值基础、实现途径及界限问题;实践中的传媒监督问题.认为两者在价值层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即它们存在的全部意义都是从社会公正与人权的价值理念中获得说明的.但是,在共同价值的实现方式和途径上,它们又各有其特点,为了使它们在以各自的独特方式追求其共同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功能最大化,在制度安排上,传媒自由与司法独立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在现代社会,传媒与司法关系的实质是传媒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制度模式问题.其中必须注意到与传媒相对应的"司法独立"和与其他主体相对应的司法独立是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6.
司法独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受到各方关注的问题,而同样的新闻自由与舆论自由也被信仰自由的人们视为一种追求。在价值上,舆论自由以及司法独立同属于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追求,但是两者却有着天然的不同。事实上,舆论监督这个提法本身就与司法独立存在冲突,强行以监督和被监督的提法来阐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利于司法公正进程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媒体审判现象愈演愈烈,"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之间的冲突和平衡"已经成为传播学界和法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立足我国司法制度和新闻制度的特殊情况,通过分析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相冲突的原因和我国媒体影响司法的特殊表现形式,参照国际准则和国外具体做法,提出了理顺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之间关系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8.
传媒与司法的关系问题,是当前热点问题,关乎自由和司法独立两大价值追求,两者既有冲突性,也有一致性。本文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减少司法公正和传媒监督的冲突,实现二者契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司法独立与法院组织机构的调整(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旨在将有关司法独立的理论与我国司法权配制、运作的现状相联系 ,提出一种可望根本解决我国司法制度问题的方案。文章首先分析了司法独立在我国提出的特定背景 ,司法独立的丰富内涵及其与法院机构设置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全面评析了有关法院机构改革的各种观点 ,并根据司法独立的一般要求、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社会发展趋势 ,提出了调整我国法院组织机构 ,重组、分流现任法官的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论司法独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司法独立起源于“人类对自身的恐惧” ,是一种为防止集权而进行的制度设计 ;司法独立的基础在于司法权的“国民的直接所有物”的性质 ;在司法独立的生存机制上 ,必须以“自由的国家”作为支撑 ;司法独立的内容既包括法院的独立 ,也包括陪审法庭的独立与法官的独立。并且 ,司法独立本身并非目的 ,它是以追求“审判自由”为价值导向的。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监督通常在促进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司法独立构成侵犯。本文拟从网络媒体的特点入手,结合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从法理学角度探讨如何引导这一新兴论媒体沿着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朱茜 《行政与法》2006,(5):69-70
司法独立是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对保证司法裁判的公正,维护社会秩序,满足社会成员对效益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阻碍司法独立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指出了司法独立的意义,并提出了笔者对于实现司法独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自1960年代开始,美国言论自由开启了从经典时期向现代的转型。在色情作品、仇恨言论和竞选经费三个领域,言论自由分别与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和财富平等正面相遇。通过把"平等"价值引入言论自由这一转型,使色情作品、仇恨言论和竞选经费从单纯的自由问题变为平等与自由间的平衡;同时,为了促进平等,它还强调法律和政策应告别形式中立,必须向弱势群体有所倾斜。这一转型相当于一场言论自由的"新政",终结了言论自由的洛克纳时代,重塑了言论自由的范式和议程,并对当代言论自由的发展产生持续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齐玉苓案件”的分析对一些学者在讨论该案时所采取的“宪法司法化”的思路提出质疑,首先,宪法司法化指称的对象并不准确,宪法条文中可以“司法化”的仅仅局限在公民的基本权利部分;其次,宪法司法化是一个生造的概念,它既包含了违宪审查的味道,还有宪法诉愿的痕迹。从“齐玉苓案件”的本身性质来看,其中所涉及的真正问题是宪法中的基本权利条款是否可以对私人间侵犯基本权利的行为提供救济,以及如何提供救济。最高人民法院在“齐玉苓案件”中所采用的直接适用宪法条文的办法是不足取的,德国学者提出的基本权利间接适用的学说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重庆“打黑”行动中,公安、司法司法机关在处理媒体与司法关系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推广的经验,也有一些存在的问题。“打黑”行动中重庆市公安、检察机关新闻发布的经验有:重庆公安、司法机关适度公开信息体现执法文明,及时回应媒体质疑符合公诉机关的职责。“打黑”行动中重庆市法院及法官新闻发布的经验是:推行“分区就座”和“声音直播”实现审判公开;宣判时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审后答疑。公安、司法机关在处理媒体与司法关系的过程中应当改进的方面是:限制个人隐私和证据内容的公开;对民众特别关注的案件应当庭审直播。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的司法改革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进入社会转型的近代时期。司法改革作为变法图强的组成部分,受到思想家们的关注。他们在批判旧刑狱的黑暗与腐败的基础上,以西方三权分立及司法独立制度为参照,对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各方面的改革进行了较全面和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各自的观点与思想。  相似文献   

17.
李鹰 《时代法学》2014,(2):73-78
对梁启超司法观念的分析不能脱离于梁氏对西方宪政思想改造的理论框架,寻此脉络可以明晰梁氏宪政理念中对待司法的态度,带有国家本位意识突显于三权分立中的司法限权功能的特征。对外而言,司法独立首先体现为国家主权的独立,也即对领事裁判权的收回。对内而言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国家权力的收敛与集中优位于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第二倚重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权力制衡,司法权功能被旁置;第三,民权让位于司法权力的统一与司法治理。  相似文献   

18.
新闻自由、社会公益、当事人权利之间的关系是关涉我国法治筹划和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取“现场直播进法庭”作为切入点 ,分析了其背后的职权主义诉讼传统底蕴、积极主义司法行为惯性及专务司法之观念意识缺失的原因 ;剖析了“现场直播”进法庭对司法独立性、公正性、脱俗性已构成的侵害和可能的威胁 ;并进而探讨了其与当事人权利之间的冲突。最后 ,概括了“现场直播进法庭”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刑事诉讼的角度,结合中国审判改革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真正实现审判独立即法院独立与法官独立。其中,作者尤其强调了法官的素质教育与严格遴选对审判独立实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王霖华 《河北法学》2012,(8):100-101,102,103,104,105,106,107
于司法权运行场域之视角,行政案件协调和解是一种"会场司法"模式;"从‘剧场’到‘会场’"象征着我国行政案件司法权在两种不同空间场域先后运行之时空路径和"仪式与非仪式结合运行"之理想类型,反映着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权力与权利关系结构。"会场式司法"是自治本位和纠纷解决型而非传统的政府本位和科层型司法,展现着民主、合意、开放、和谐的司法权形象,是对基于传统行政诉讼理论所建构的"剧场式司法"程序及其价值的解构,但其制度性弊端和运作不当之风险决定应按正当程序标准进行重构:在价值构造上实现程序之内在价值、直接外在价值及衍生价值的统一;在规范形态上具备形式法治之外观与实质法治之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